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教育”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那么在“生本”课堂里,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自已主动地去学,而且学得积极、欢快优质、高效呢?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上《青藏地区》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学习的内容上没有给任何限制,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青藏地区、搜集有关青藏地区的知识,学到的内容远比书本上的要多。例如,上课时,有学生演唱了歌曲《青藏高原》,有学生提及了去青藏地区旅游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学生介绍了一些奇特有趣的藏族民族风情,甚至有学生还播放了一段可可西里的录像。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办法。在教学上《青藏地区》这一节,笔者巧妙地通过设计游戏引导学生去预习,并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青藏地区。游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老师是一家大型合资企业的老板,现以投资者的身份去青藏地区旅游,旅行社众多,不知选择哪家旅行社才好。学生每5个人组成一个旅行社,事先了解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然后找特色、抓重点,设计好旅游销售套餐,并向游客(老师)进行推销,游客通过考察后,才决定选择哪个旅行社。学生一见是玩游戏,并带有竞争性,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胜心,在兴趣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青藏地区的愿望,并从中获得青藏地区的知识与经验。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
目前的“生本教育实验”主要在小学和初中生中展开,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本教育”时,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以笔者教学中国的水资源为例,这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可将书上所写的“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如果直接灌输给他们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他们的一定会觉得抽象且枯燥乏味,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利用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事来帮助他们攻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这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
课堂活动一:“保护水资源”漫画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学生画好漫画,并挑选出四幅最佳漫画。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下载的水资源漫画,再由老师用电脑向大家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漫画,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佳漫画。)
课堂活动二:最具创意“保护水资源”广告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的学生制作好各自的广告,上课时可以各种形式对自己制作的广告进行展示,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广告。)
课堂活动三:“保护水资源”宣传口号创作大赛。(各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举手回答自己组创作的宣传口号,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具感染力的宣传口号,作为本班的“保护水资源”班级口号。)
以上三个课堂活动中,首先,学生对漫画很感兴趣,其次,对于广告制作,会感到特别好奇,也很有兴趣去尝试一下,而宣传口号大赛则是学生展示自己优美文笔和出色口才的绝好机会,在兴致勃勃地完成这三个课堂活动的同时,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在心目中树立了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绩效。笔者在上中国的水资源之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进行自由组合,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布置课前搜集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上课时以竞赛必答题的方式,各小组轮流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搜集到的资料。结果,各小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有在教材中搜集资料的,也有上网搜集资料的,还有利用相机拍摄有关水资源现状的。在展示搜集的资料时有做成幻灯片进行展示的,有制成word文档进行展示的,也有直接用口头进行表达的。其中有个小组的同学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学校所在的街道污染的图片,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响,收到了震憾性的效果。
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将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引导、激励、组织和服务的作用,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相互尊重,彼此沟通。在课堂做的最多的是对学生的引领和鼓励。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上《青藏地区》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学习的内容上没有给任何限制,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青藏地区、搜集有关青藏地区的知识,学到的内容远比书本上的要多。例如,上课时,有学生演唱了歌曲《青藏高原》,有学生提及了去青藏地区旅游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学生介绍了一些奇特有趣的藏族民族风情,甚至有学生还播放了一段可可西里的录像。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办法。在教学上《青藏地区》这一节,笔者巧妙地通过设计游戏引导学生去预习,并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青藏地区。游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老师是一家大型合资企业的老板,现以投资者的身份去青藏地区旅游,旅行社众多,不知选择哪家旅行社才好。学生每5个人组成一个旅行社,事先了解有关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然后找特色、抓重点,设计好旅游销售套餐,并向游客(老师)进行推销,游客通过考察后,才决定选择哪个旅行社。学生一见是玩游戏,并带有竞争性,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胜心,在兴趣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青藏地区的愿望,并从中获得青藏地区的知识与经验。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
目前的“生本教育实验”主要在小学和初中生中展开,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本教育”时,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以笔者教学中国的水资源为例,这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可将书上所写的“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如果直接灌输给他们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他们的一定会觉得抽象且枯燥乏味,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利用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事来帮助他们攻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这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
课堂活动一:“保护水资源”漫画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学生画好漫画,并挑选出四幅最佳漫画。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下载的水资源漫画,再由老师用电脑向大家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漫画,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佳漫画。)
课堂活动二:最具创意“保护水资源”广告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的学生制作好各自的广告,上课时可以各种形式对自己制作的广告进行展示,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广告。)
课堂活动三:“保护水资源”宣传口号创作大赛。(各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举手回答自己组创作的宣传口号,并由听课老师作评委,评选出最具感染力的宣传口号,作为本班的“保护水资源”班级口号。)
以上三个课堂活动中,首先,学生对漫画很感兴趣,其次,对于广告制作,会感到特别好奇,也很有兴趣去尝试一下,而宣传口号大赛则是学生展示自己优美文笔和出色口才的绝好机会,在兴致勃勃地完成这三个课堂活动的同时,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在心目中树立了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绩效。笔者在上中国的水资源之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进行自由组合,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布置课前搜集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上课时以竞赛必答题的方式,各小组轮流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搜集到的资料。结果,各小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有在教材中搜集资料的,也有上网搜集资料的,还有利用相机拍摄有关水资源现状的。在展示搜集的资料时有做成幻灯片进行展示的,有制成word文档进行展示的,也有直接用口头进行表达的。其中有个小组的同学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学校所在的街道污染的图片,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响,收到了震憾性的效果。
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将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引导、激励、组织和服务的作用,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相互尊重,彼此沟通。在课堂做的最多的是对学生的引领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