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今年年初开始,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文章便在各媒体上频繁出现。有《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人们对外企倒闭潮的担忧,有年中全国大学毕业高峰时期对数百万大学生难以就业的担忧,更有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减薪与裁员的担忧。
社会总体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扩大内需的基础与全面奔小康的进程。当前,就业的好坏更是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大形势上看,当前的就业形势显然难以令人乐观。
“孔雀东南飞又回”之困
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劳动力形成了候鸟式的迁徙方式,地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就业区,俗称“孔雀东南飞”。然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以及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东南地区的就业情况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以往在临近春节时才会掀起的民工返乡潮极可能已经提前拉开序幕。
据广州火车站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0月11日至27日,广州站共发送旅客117.4万人,同比增长12.9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就来自返乡民工。以往直到春节方现的返乡潮缘何在第三季度就已出现,这背后有着诸多因素。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近来,中小企业关门停产或陷入绝境的消息更加密集。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感叹,“现在看来,这仅仅是‘倒闭潮’的开始。”除了企业倒闭会直接导致工人失业,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同样可能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阵痛。应对出口需求萎缩导致的利润下降时,有些企业选择了产业升级。然而,无论是选择减产裁员还是倒闭,抑或是产业升级,其代价都是增大工人的就业难度。
2008即将岁末,每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浪潮又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00万。从各高校反馈的信息显示,今年到高校招聘的中小企业大幅度减少,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乐观估计尚不足400万。加之前两年未就业的200万以上的人数叠加,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将突破记录历史。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很多外贸公司出现裁员减薪的现象,也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就业对经济的压力骤增
就业情况的好坏,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又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增长与国家财政的压力。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影响扩大内需,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在农业还不能最大规模地消化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失业状况的持续(包括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直接关联着消费水平的高低。失业人群中,以农民工与工薪阶层为主导力量,这部分人群的绝大部分收入都直接转化为消费。他们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内需的潜力在减小。
第二,就业严峻将扩大财政支出。国家每年在社会保障、补贴等方面的压力已然不小,如果失业群体继续扩大,那么在相关方面的支出还将增加国家财政的压力。
分析人士称,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如果不能及时就业,他们学习的智力资本就会贬值,便会造成国家整体财富的损失。工人群体以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帮助青年就业,那么整个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将会大减,从而也就影响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发挥。就业情况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结构合理性的一个标志,如果找不到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自然而然地便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分析都归结到内需平稳扩大的预期。在GDP的增长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贡献卓著,占50%的较大份额。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好坏也是就业好坏的晴雨表。中小企业状况不好,就业状况自然不容乐观;而就业情况不好,也诠释着中小企业的不良状况。
就业情况的恶化如果继续演绎,难以规避的影响将是内需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以及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等不利局面的集体出现,对此不能不予以重视。
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未就业的群体情况日益复杂,问题较为突出。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群体依然巨大。第二,高素质未就业人才呈递增趋势。第三,这一群体消耗社会财富巨大。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妥善的解决,势必将拖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后腿”。
“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奥肯定率”充分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尽管我国的特殊经济状况达不到阿瑟•奥肯所论证的失业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就会下降3个百分点的比例,但这种反比的关系确实是客观成立的。
与2007年相比,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下降近两个百分点,这对于就业市场绝非利好。按常理,上述产业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一支失业大军。不过,统计数字却与此推测产生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
10月27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了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前三季度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统计数字显示,1至9月,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与去年底持平。尽管数字相对乐观,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解释说:“这次大部分失业都是无形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农民工,对他们的流动很难作出详细统计,也不会反映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中。”
可见,当前更为重要的问题还是聚焦于怎样改良就业状况减少失业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可以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和扶持广大的中小企业等措施来转移;对于广大的大学毕业生,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据统计,在我国7亿多从业人口中,高素质人才仅仅占不到5%,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并不存在高素质人才过剩的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当前经济发展的支撑,仍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也涉及到经济转型的问题。
10月28日至11月1日,国家有关领导人分别调查了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调研的重点便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则于10月28日至31日期间,调研了广州、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并于随后派出了专门的就业调研小组,再赴广东。
如此密集的调研,反映了政府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充分重视。这些现象究竟只是个案还是有可能成为全局性的危机,目前掌握的情况尚不足以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必须深入企业以及劳动力流出地,进行细致的调研,便于为进一步的决策作必要准备。
社会总体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扩大内需的基础与全面奔小康的进程。当前,就业的好坏更是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大形势上看,当前的就业形势显然难以令人乐观。
“孔雀东南飞又回”之困
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劳动力形成了候鸟式的迁徙方式,地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就业区,俗称“孔雀东南飞”。然而,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以及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东南地区的就业情况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以往在临近春节时才会掀起的民工返乡潮极可能已经提前拉开序幕。
据广州火车站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0月11日至27日,广州站共发送旅客117.4万人,同比增长12.9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就来自返乡民工。以往直到春节方现的返乡潮缘何在第三季度就已出现,这背后有着诸多因素。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近来,中小企业关门停产或陷入绝境的消息更加密集。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感叹,“现在看来,这仅仅是‘倒闭潮’的开始。”除了企业倒闭会直接导致工人失业,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同样可能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阵痛。应对出口需求萎缩导致的利润下降时,有些企业选择了产业升级。然而,无论是选择减产裁员还是倒闭,抑或是产业升级,其代价都是增大工人的就业难度。
2008即将岁末,每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浪潮又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00万。从各高校反馈的信息显示,今年到高校招聘的中小企业大幅度减少,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乐观估计尚不足400万。加之前两年未就业的200万以上的人数叠加,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将突破记录历史。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很多外贸公司出现裁员减薪的现象,也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就业对经济的压力骤增
就业情况的好坏,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又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增长与国家财政的压力。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影响扩大内需,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在农业还不能最大规模地消化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前提下,失业状况的持续(包括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直接关联着消费水平的高低。失业人群中,以农民工与工薪阶层为主导力量,这部分人群的绝大部分收入都直接转化为消费。他们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内需的潜力在减小。
第二,就业严峻将扩大财政支出。国家每年在社会保障、补贴等方面的压力已然不小,如果失业群体继续扩大,那么在相关方面的支出还将增加国家财政的压力。
分析人士称,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如果不能及时就业,他们学习的智力资本就会贬值,便会造成国家整体财富的损失。工人群体以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帮助青年就业,那么整个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将会大减,从而也就影响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发挥。就业情况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结构合理性的一个标志,如果找不到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自然而然地便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分析都归结到内需平稳扩大的预期。在GDP的增长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贡献卓著,占50%的较大份额。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好坏也是就业好坏的晴雨表。中小企业状况不好,就业状况自然不容乐观;而就业情况不好,也诠释着中小企业的不良状况。
就业情况的恶化如果继续演绎,难以规避的影响将是内需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以及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等不利局面的集体出现,对此不能不予以重视。
解决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未就业的群体情况日益复杂,问题较为突出。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群体依然巨大。第二,高素质未就业人才呈递增趋势。第三,这一群体消耗社会财富巨大。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妥善的解决,势必将拖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后腿”。
“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奥肯定率”充分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尽管我国的特殊经济状况达不到阿瑟•奥肯所论证的失业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就会下降3个百分点的比例,但这种反比的关系确实是客观成立的。
与2007年相比,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下降近两个百分点,这对于就业市场绝非利好。按常理,上述产业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一支失业大军。不过,统计数字却与此推测产生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
10月27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了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前三季度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统计数字显示,1至9月,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与去年底持平。尽管数字相对乐观,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解释说:“这次大部分失业都是无形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农民工,对他们的流动很难作出详细统计,也不会反映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中。”
可见,当前更为重要的问题还是聚焦于怎样改良就业状况减少失业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可以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和扶持广大的中小企业等措施来转移;对于广大的大学毕业生,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据统计,在我国7亿多从业人口中,高素质人才仅仅占不到5%,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并不存在高素质人才过剩的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当前经济发展的支撑,仍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也涉及到经济转型的问题。
10月28日至11月1日,国家有关领导人分别调查了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调研的重点便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则于10月28日至31日期间,调研了广州、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并于随后派出了专门的就业调研小组,再赴广东。
如此密集的调研,反映了政府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充分重视。这些现象究竟只是个案还是有可能成为全局性的危机,目前掌握的情况尚不足以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必须深入企业以及劳动力流出地,进行细致的调研,便于为进一步的决策作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