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考100分就是有知识没掌握?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o_8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流传已久、听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谬误:没考100分没关系,只要让孩子把有错误的题目都订正了,把这些“没掌握”的内容都掌握好就行。对此我只想说: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只要是已经学会、已掌握的,都能做到品质百分百、差错率为零吗?
  为什么家长都有100分情结
  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始终是个谜。即便没学过概率论,也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这世界有任何事情能做到真正的零差错率吗?即便是航空航天这种对精密度要求极其高的行业,有吗?如果没有,难道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信心爆棚,认为他能力拔群,能实现所有人都无法实现的目标?每次我听老师或家长“假装”通情达理的样子说:看看自己都错在哪里,订正了,把知识点掌握了,下次就不会再错了……我只想说:这真是莫名其妙的套路!


  我后来想想,家长的“100分情节”通常只有两种原因:恐惧或者欲望。先说恐惧:恐惧链往往是非理性的,从眼前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错误,就能看到将来学习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学校,中考、高考失利……整个人生一片晦暗。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当然任何一个错误都不能放过。再说欲望:欲望往往来自攀比,别人家孩子学会了什么、考了多少分……我家孩子不仅不可落后,最好还能反超。这样家长们PK起来,才可以假惺惺地安慰对方:没考100分不要紧。不然,就会成为被安慰的那个,超郁闷的。然后,就像鄙视链会不断延伸,攀比链也是一样。
  所以说,“100分情结”其实主要还是跟家长有关。那孩子想不想考100分呢?从我的观察而言,如果老师、家长不灌输的话,他们基本上是没有这个意识的——这可不是说他们不想学好、做好,他们可想了,那是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呀。但是,没必要因此把自己给逼死啊!
  每个孩子的“差错率”不同
  我为什么说“把错误的题目订正好,没掌握的知识点补好”是不经过大脑的废话呢?因为没考100分的原因,不只是因为那道题孩子不会!我在此郑重地向各位家长推荐一个重要概念:差错率。比如我们家孩子,做数学题,题目少的话可能全对,题目多一点,肯定有错;但那道做错的题,放到另外一组习题里给他做,很可能是做对的!这就是说,他并不是不会、没掌握,而是他做题就会有个平均差错率。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错率,而且在做不同事情时差错率还不一样,在新学某件事情和已经熟练掌握后的差错率也不一样。具体这个数值是什么?需要家长自己去观察和总结。
  说实话,我也是折腾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意识到这点。在那之前我也抓狂:怎么又犯错了呢?怎么老做不对呢……后来才意识到,其实是我自己的逻辑出差错了。后来我就观察孩子的学习规律,可能新学某样东西的头3天,他的差错率超过80%。这时千万不要着急,因为历史统计表明,他的学习曲线就是如此,在第四到第七天,他的差错率缩减到50%以内。而在最多2~4周,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这个数值就会跌落到10%以内,并最终稳定下来。
  为什么横向比较没有意义
  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曲线”不一样,平均“差错率”也不同。都是初学者,有的孩子刚开始的差错率就相对较低,下降的速度也很快,但有的孩子(比如我们家的孩子)刚开始差错率很高,而且下降速度较慢。这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比较、评判,是没有意义的。不仅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还会打乱他本身自然的学习节奏——让他提前去追求低差错率,而忽略了真正的知识、技能学习。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国度,许多人都走上了“刷题”的不归路?因为“刷题”就是在已知的、特定的范围内降低差错率的速成途径。不过很明显,“刷题”并不能真正去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那么等到孩子的学习曲线达到稳定阶段,是否就可以进行比较了呢?除非你能精确地对孩子的成绩乘以“差错率指数”。因为,如上文所言,每个孩子的自然差错率不尽相同,可能他们都掌握了某项知识,但在测试中的表示还是千差万别。
  基于统计数据的“因材施教”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了统计学、逻辑学,这两门科学对教育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我们很喜欢说“因材施教”,但在中国古代,那个充满了感性审美的时代,“因材施教”也是非常感性的、主观的,而现在我们就有可能抽象出一些理性的、客观的标准,比如说本文反复在强调的“学习曲线”和“差错率”,在每个孩子身上的不同表现及随着年龄与学习进度的发展变化。
  比如我了解我们家孩子的差错率大概是10%,那么只要他考90分,我就觉得很好。在此基础上,心平气和地去观察哪些内容是他的确不会的,需要被订正、被查漏补缺的就目标鲜明了。而对于他已掌握、但“粗心”导致的错误,告诉他这是客观可接受的差错率,就可以了,何必让孩子背负不必要的包袱。所以说,教养孩子不仅要“用心”,还得“用脑”去分析!
  但就是这个用脑、而且肯花时间去观察和分析,以及强迫自己隔离感性情绪,用更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学习过程,还真是非常困难。而让孩子“把做错的题目都订正一遍”,或给孩子贴上个“粗心”的标签却容易多了——然而,这并不会有什么效果。
  所以我在构想未来的网络学习,是否会依托数据采集与分析,描绘出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曲线、在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上的差错率,然后据此给出中肯的改进建议?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家长也就不用着急上火地去读什么成绩单了,看看孩子是否在正常的曲线轨迹上走着就好。
  在那之前?还是像我这样,按捺住心里十万匹奔腾的小马驹,自己去观察和总结孩子的学习成长规律吧。毕竟,最了解孩子的不应该就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吗?
其他文献
9月,又是一年新生入学时,又有一批新宝宝要上幼儿园啦!作为没经验的爸爸妈妈,在欣喜的同时不免会有些担忧:第一次离开家人的怀抱,孩子能适应吗?孩子在幼儿园里会哭多久?孩子会不会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孩子要小便了会跟老师说吗……  孩子们也在想:幼儿园里有什么好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把我送到幼儿园来?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才能来接我呢……  幼儿教育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一般持续一到两周。虽然这
期刊
1:小熊听说地下有个王国,住着很多小矮人。  他在一个小山坡上找到一个小洞,就拿起铲子挖了起来。  2:一群蚂蚁从洞里爬了出来:“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家?”  小熊赶紧停下来,“我不知道这是你们的家,对不起啊。”  3:小熊来到草地上,又找到一个小洞。这次他不敢直接挖了,先拔了一根又长又硬的草,伸到洞里去。等小熊把草拉出来的时候,一条蚯蚓也跟着被拉了出来。  哈哈,原来是蚯蚓的家呀!  4:小熊来到
期刊
吃喝拉撒: 即将入园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补足弱项。比如吃饭,孩子需要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而且吃饭的速度不要太慢,不能边磨蹭边吃。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喜欢边吃边玩的习惯的话,得赶紧纠正过来!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用杯子喝水,特别是在家里一直用奶瓶喝水的孩子,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入园以后基本的生活习惯。还有就是大小便,让孩子学会自己说出来,并明确说明要小便还是要大便。  衣服鞋子:一定要为孩子选择一些既穿脱方便
期刊
小朋友们,我们的家在一座座的房子里,没什么特别的,可是动物们的家就有意思多了,它们有的住在高山上,有的住在大树上,有的住在水里,也有的与我们人类住在一起,还有一些动物啊,它们住在黑黢黢的地底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蚂蚁  蚂蚁是著名的地下建筑师,它们建筑在地底下的蚁穴冬暖夏凉,有很多很多“房间”,分给不同分工的成员住,还有储存粮食的地方。  蝉的幼虫  在长大成“蝉”搬到树上居住之前,蝉的
期刊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孩子被太早送去幼儿园以后,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如果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的。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所以在孩子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父母的坚持
期刊
1.身体方面  爸爸妈妈们可以提前跟老师要一份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然后把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跟平时家里的作息时间一一比对,尽快把家里的作息规律和幼儿园调成一致,包括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午睡、晚上什么时候睡觉等。这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最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哪怕是双休日也不要轻易打破这个规律!  2.心理方面  几乎每个孩子在初入园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期刊
回答专家:杨健,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少儿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中国专业人才库早教考评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婴幼儿潜能开发及儿童人格发展,著有《幼儿阅读教学指导》、《婴幼儿智力评估及其指导》、《素质教育与围棋》等著作。  Q1:我是一个职业女性,老公是海员,我有一个3岁的女儿,平时跟着爷爷奶奶,周末同我一起生活,她爸爸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寥寥可数;她今年上了幼儿园,刚
期刊
悠爸回想吴悠从小到大,自己陪她玩过的时间跨度最长的游戏是什么?想来想去,非躲猫猫莫属。  似乎,躲猫猫是所有小朋友最喜欢玩的游戏。为啥呢?是因为躲起来、被找到很刺激?还是因为躲起来、没有被找到很有成就感?或是因为找到躲起来的小朋友,很自豪?对此,悠爸也没有特别研究,只是因为吴悠喜欢这样玩,于是,就陪她这样玩。  和孩子一起玩,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玩得开心,就要真正和孩子玩在一起,最好的方式就是顺着孩子
期刊
从家里到幼儿园只几百米的距离,儿子会走上10分钟。他会用各种方法来拖延去幼儿园的时间,一到门口,他立马爆发,大哭起来。有好几天,我都是强行把他抱进去,交到老师手里,然后狠心离开,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感觉心都碎了。  老师跟我说,其实他一整天下来还是挺开心的,就是早晨哭得实在太厉害,难免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还带着情绪。如果能想个办法,能给他一个有力的安慰或心理缓冲,那他的焦虑期应该会很快过去的。  
期刊
《奶奶的红披风》  这是一个父亲为了孩子入园而创作的,鼓励孩子勇敢地交朋友,熟悉陌生的新环境。以儿童的视角,展现出孩子成长的主题:陪伴、自我、友情、等待。  《小白找朋友》 (2015年凯迪克金奖作品)  每年入园几乎不会有孩子不哇哇大哭的,远离家人、陌生环境的不确定会让孩子们焦虑。这本书正好是以找朋友的奇幻旅程告诉小朋友要勇敢。每一个孩子都是小白,都需要勇敢地去探寻。  《我想念你》  以小天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