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目标有明确的表述:一作文的生命力来自于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因而必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是“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针对学生提出写作的个性化要求时,又明确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而感情的真实健康是写作的灵魂。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是作文教育的核心目标。问题就在于现在的学生整天埋头在题海中,既不能发现自然及生活中美,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作文东拼西凑,语言干瘪,内容空洞,情感淡漠,缺少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独特感悟。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也确实要引导学生关照自己的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真切感悟,拓展写作的资源,让作文充满真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词着手:
1.观察。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的洞察力的手段 ,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具体: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可见,积极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拓写作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学生,每天带着麻木的神情穿梭在三点一线中。春天来了,他们体会不到一天比一天温暖的阳光。中秋的月亮圆了,又是桂子飘香的时候,他们也丝毫感受不到氤氲在校园里的香气,对生活永远是一副漠然的样子。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不死去的心》 ,文章讲到: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作者截取外婆平常生活的几个小片段,把外婆的“病状”通过几个传神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外婆自作聪明“偷菜”给自己女儿吃的细小情节,读来令人鼻酸。这样的好文章不正是来自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和感受吗?因为“真情”是 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很难有真情。而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只有打开作者情感的闸门,才能情随意至,妙笔生花。有了真正“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2.对话。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生活确实没有多少叫人感动的场面或情景,其生活面相对来说,是狭窄了些,但人生的经验积累,如果都只能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话,这实际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生就短短几十年,无论生活面怎么广阔,又能经历多少呢。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完全由真实的的经历获得,更多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间接体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同样也会为书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真情所打动,虽然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与文本真诚对话,借他人的生活经验来开拓我们的眼界,这是提高自己感知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即我们要实实在在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与他人的文学的对话中,将他们作品中真实而丰富的生活化为自己的生活,并力求为我所用。悉心倾听作者的思想倾诉,准确领会文本中所蕴藏的作者深刻而博大的思想,从心灵深处模仿体验作家的真实情感,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思想敏锐性和思考的深刻性。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悉心倾听作者的思想倾诉。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他们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思想,这都是我们阅读作品——与文本对话中所要深入了解和仔细研究的。我们在“倾听”中要准确领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从心灵深处体验作家的真情实感,就会使我们的思想成熟起来、丰富起来、敏锐而深刻起来。
3.想象。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想象能让人保持对生活的敏锐直觉。而我们平时也可以进行想象训练。而诗歌则是训练想象力一个很好的媒介。例如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眼前要有一实一虚两幅画面。第一幅是秋雨淅淅沥沥,诗人伫立窗前,透过雨幕:看近处秋水涨满;远处青山隐隐。绵绵秋雨将诗人的思绪牵到遥远的北方,这是眼前景。第二幅是想象之境:西窗下,诗人与妻子灯下话家常,诉说两地的分离的相思之情,不时的剪着跳跃的灯花。但昏黄的灯光也有一丝的暖意和温馨。这与前面的秋雨暗夜有了明显的对比,寄托了诗人的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因此,通过平常的想象力训练可以保持学生自我感受的“新鲜”。
4.自省。荀子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强烈的自省意识。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景物几乎成了某种感情的替代,成了固定的符号。比如,对先烈表示尊敬之情常常会想到用青松,赞扬普通人就会用石子,歌唱祖国一定会联想长城等等,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先例,学生也只好藏起真情而人云亦云了。既然感情出现了套子,那么就要鼓励学生以个性化抒情替代情感套路。班上的同学去某古镇游览,回来后大部分都是在写美丽的古镇风情,其中不乏语言优美的。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写了篇《变了味的古镇》。他实地游览古镇的感受是:畸形的商品经济早已将古朴的民风冲刷的一干二净,过度的旅游开发,已使游人体会不到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古镇已失魂,河水肮脏,再加上古镇游人的喧闹。古镇已失去往日的优美和宁静。居住在都市的人是来享受古镇的古朴和宁静,释放幽情的,可是真正的古镇已失去了本来面目。这篇文章给老师和同学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人云亦云,对古镇的理性思考,使我们都获得启发。
当然这几种方法也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渗透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境界。”一个心灵世界丰富,热爱生活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快乐,发现哲理和思考。对人生这样一部大书,用心来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反思、想象,并且在平常注意拓展自己的视野,就会有写不完的源泉,也就能在“肺腑”中流出真情实感,写出有“血”有“肉”的、有境界的好文章。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也确实要引导学生关照自己的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真切感悟,拓展写作的资源,让作文充满真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词着手:
1.观察。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的洞察力的手段 ,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具体: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可见,积极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拓写作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学生,每天带着麻木的神情穿梭在三点一线中。春天来了,他们体会不到一天比一天温暖的阳光。中秋的月亮圆了,又是桂子飘香的时候,他们也丝毫感受不到氤氲在校园里的香气,对生活永远是一副漠然的样子。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不死去的心》 ,文章讲到: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作者截取外婆平常生活的几个小片段,把外婆的“病状”通过几个传神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外婆自作聪明“偷菜”给自己女儿吃的细小情节,读来令人鼻酸。这样的好文章不正是来自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和感受吗?因为“真情”是 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很难有真情。而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只有打开作者情感的闸门,才能情随意至,妙笔生花。有了真正“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2.对话。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生活确实没有多少叫人感动的场面或情景,其生活面相对来说,是狭窄了些,但人生的经验积累,如果都只能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话,这实际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生就短短几十年,无论生活面怎么广阔,又能经历多少呢。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完全由真实的的经历获得,更多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间接体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同样也会为书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真情所打动,虽然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与文本真诚对话,借他人的生活经验来开拓我们的眼界,这是提高自己感知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即我们要实实在在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与他人的文学的对话中,将他们作品中真实而丰富的生活化为自己的生活,并力求为我所用。悉心倾听作者的思想倾诉,准确领会文本中所蕴藏的作者深刻而博大的思想,从心灵深处模仿体验作家的真实情感,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思想敏锐性和思考的深刻性。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悉心倾听作者的思想倾诉。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他们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思想,这都是我们阅读作品——与文本对话中所要深入了解和仔细研究的。我们在“倾听”中要准确领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从心灵深处体验作家的真情实感,就会使我们的思想成熟起来、丰富起来、敏锐而深刻起来。
3.想象。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想象能让人保持对生活的敏锐直觉。而我们平时也可以进行想象训练。而诗歌则是训练想象力一个很好的媒介。例如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眼前要有一实一虚两幅画面。第一幅是秋雨淅淅沥沥,诗人伫立窗前,透过雨幕:看近处秋水涨满;远处青山隐隐。绵绵秋雨将诗人的思绪牵到遥远的北方,这是眼前景。第二幅是想象之境:西窗下,诗人与妻子灯下话家常,诉说两地的分离的相思之情,不时的剪着跳跃的灯花。但昏黄的灯光也有一丝的暖意和温馨。这与前面的秋雨暗夜有了明显的对比,寄托了诗人的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因此,通过平常的想象力训练可以保持学生自我感受的“新鲜”。
4.自省。荀子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强烈的自省意识。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景物几乎成了某种感情的替代,成了固定的符号。比如,对先烈表示尊敬之情常常会想到用青松,赞扬普通人就会用石子,歌唱祖国一定会联想长城等等,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先例,学生也只好藏起真情而人云亦云了。既然感情出现了套子,那么就要鼓励学生以个性化抒情替代情感套路。班上的同学去某古镇游览,回来后大部分都是在写美丽的古镇风情,其中不乏语言优美的。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写了篇《变了味的古镇》。他实地游览古镇的感受是:畸形的商品经济早已将古朴的民风冲刷的一干二净,过度的旅游开发,已使游人体会不到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古镇已失魂,河水肮脏,再加上古镇游人的喧闹。古镇已失去往日的优美和宁静。居住在都市的人是来享受古镇的古朴和宁静,释放幽情的,可是真正的古镇已失去了本来面目。这篇文章给老师和同学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人云亦云,对古镇的理性思考,使我们都获得启发。
当然这几种方法也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渗透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境界。”一个心灵世界丰富,热爱生活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快乐,发现哲理和思考。对人生这样一部大书,用心来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反思、想象,并且在平常注意拓展自己的视野,就会有写不完的源泉,也就能在“肺腑”中流出真情实感,写出有“血”有“肉”的、有境界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