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这样,探究性实验理所当然地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下面,笔者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实例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探究性实验的好素材。下面笔者以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中“氯气与水反应”实验为例来阐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
(1)提出问题
实验1:向氯水中放入一片红纸条(约2分钟后,红纸条完全褪色)。
教师提问:红纸条为什么会褪色?
(2)提出假说
学生经过讨论后最终形成两种看法,
假说1:是氯水中的氯气使红纸条褪色。
假说2:由于水的浸泡作用使红纸条褪色。
(3)设计实验方案
分别将红纸条放在干燥的氯气中和蒸馏水中,若假说1正确,则干燥的氯气中的红纸条褪色,若假说2正确,则蒸馏水中的红纸条褪色。
(4)用实验验证假说
实验2:将干燥的红纸条放在一只经过干燥的集气瓶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氯气,观察红纸条是否褪色。5分钟后,红纸条仍未褪色。
实验3:在另一只集气瓶中注入一些蒸馏水,将干燥的红纸条浸没在蒸馏水中,观察红纸条是否褪色。5分钟后,红纸条也未全部褪色。
显然,上述两个假说都是错误的。
(5)修改假说并验证
又经过讨论,学生认为使红纸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水和氯气反应的产物,也即假说3。
实验4:将一片湿润的红纸条放在集气瓶中,通入纯净干燥的氯气,观察红纸条是否褪色。1分钟后湿润的红纸条几乎完全褪成了白色。
假说3是正确的。
(6)得出结论
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纸条褪色,但氯气可使湿润的有色纸条褪色。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氧化性很强的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7)应用结论
提问:向石蕊试液中逐滴滴加新制的氯水有何现象?为什么?
二、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成绩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以来,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显著地提高,课堂上、实验中、作业里,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问题层出不穷。
2.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发现、发明的过程,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
(1)从开始提出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学生接受了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为他们今后创新、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4)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假说不一定正确,实验也难免失败,经历这些挫折,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意志。
3.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收集相关信息,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几点思考
1.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有条件的
教学中,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问题提出后,学生实验探究的速度很慢,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急忙地解决。经过教研组集体讨论、分析、探究后,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条件不够成熟。我们认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
(1)相对于学生的智力状况和实际水平,要探究或解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2)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也要相对强些。
(3)教学时间要充裕。一般说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准备量大、占用的时间要比验证性或注入性实验多。
2.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量和度
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量和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要不要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指导得太多,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妨碍了优秀学生的思考;指导得太少,学生又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那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
(责任编辑 罗 艳)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这样,探究性实验理所当然地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下面,笔者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实例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探究性实验的好素材。下面笔者以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中“氯气与水反应”实验为例来阐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
(1)提出问题
实验1:向氯水中放入一片红纸条(约2分钟后,红纸条完全褪色)。
教师提问:红纸条为什么会褪色?
(2)提出假说
学生经过讨论后最终形成两种看法,
假说1:是氯水中的氯气使红纸条褪色。
假说2:由于水的浸泡作用使红纸条褪色。
(3)设计实验方案
分别将红纸条放在干燥的氯气中和蒸馏水中,若假说1正确,则干燥的氯气中的红纸条褪色,若假说2正确,则蒸馏水中的红纸条褪色。
(4)用实验验证假说
实验2:将干燥的红纸条放在一只经过干燥的集气瓶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氯气,观察红纸条是否褪色。5分钟后,红纸条仍未褪色。
实验3:在另一只集气瓶中注入一些蒸馏水,将干燥的红纸条浸没在蒸馏水中,观察红纸条是否褪色。5分钟后,红纸条也未全部褪色。
显然,上述两个假说都是错误的。
(5)修改假说并验证
又经过讨论,学生认为使红纸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水和氯气反应的产物,也即假说3。
实验4:将一片湿润的红纸条放在集气瓶中,通入纯净干燥的氯气,观察红纸条是否褪色。1分钟后湿润的红纸条几乎完全褪成了白色。
假说3是正确的。
(6)得出结论
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纸条褪色,但氯气可使湿润的有色纸条褪色。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氧化性很强的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7)应用结论
提问:向石蕊试液中逐滴滴加新制的氯水有何现象?为什么?
二、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成绩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以来,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显著地提高,课堂上、实验中、作业里,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问题层出不穷。
2.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发现、发明的过程,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
(1)从开始提出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学生接受了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为他们今后创新、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4)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假说不一定正确,实验也难免失败,经历这些挫折,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意志。
3.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收集相关信息,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几点思考
1.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有条件的
教学中,我们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问题提出后,学生实验探究的速度很慢,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急忙地解决。经过教研组集体讨论、分析、探究后,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条件不够成熟。我们认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
(1)相对于学生的智力状况和实际水平,要探究或解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2)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也要相对强些。
(3)教学时间要充裕。一般说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准备量大、占用的时间要比验证性或注入性实验多。
2.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量和度
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量和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要不要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指导得太多,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妨碍了优秀学生的思考;指导得太少,学生又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那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