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化学课堂教学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重视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诱导研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关键词:合作;创新;探究;实验
  新课改化学教学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由授课改为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加入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其好处很多。
  (一)促进认知、情意发展
  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立体知识网络,这样形成的知识在大脑中会保持很久,甚至终生难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极有帮助。
  (二)锻炼竞争与合作能力
  小组交流中以合作为主,组与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学生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更加和谐。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要适时地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学习”迈进。
  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过去的教学大部分是填鸭式,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望,产生认知冲突,展开思维积极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这样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规划好探究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否则会使探究显得过于空洞,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收获。通过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地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是最好的学习手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绪言课中可以先做几个有趣的实验:碳酸钠中加入食醋(自制汽水);氢氧化钠滴入酚酞试液,然后再逐渐滴入稀盐酸(颜色改变);碳酸钠中滴入氯化钡(清水变牛奶);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给铁穿衣服)等等。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之母。”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实验中,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點,自始至终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如蜡烛燃烧注意观察火焰的颜色,是否有黑烟,与酒精灯燃烧现象作对比。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到达滴定中点时,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能使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很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如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学生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及产生气体的颜色,最后溶液的颜色,可以推出反应的实质及产物,可以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创造和谐的课堂
  实现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所以教学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平等、民主地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投入到和谐的课堂中来,另外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力亲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实现“学中用,用中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反思型的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打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激发求知的欲望,提供发言的机会,通过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
其他文献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觉主动地学习。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读中激趣,读出情,读出趣”。但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因此,教学总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这种情况,通过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
期刊
“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维度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这一维度的认识仍较为模糊,重视不够,轻视甚至忽视,“过程与方法”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因而,如何建构科学的语文教学过程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就是语言的实践活动,即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语言的运用表达。这里所说的理解与感悟就是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与领悟,是以文本语言为基点,在
期刊
复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复习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那数学知识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影响到复习课效果,有效的复习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以点带面,顺藤摸瓜  我国
期刊
操作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材料按一定的要求、程序,通过动手、动脑活动以掌握教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教师而言,操作法是一种有效的教法,对幼儿而言,则是一种主动获得知识、发展感知、思维的重要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手的动作发展导致手眼协调运动,发展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那么如果在我们的实际教学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永……通过古诗词教学,小学生可以初步领略我国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
期刊
为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我国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当今社会,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所以学习英语不仅是与国际发展接轨的需要,也是我们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但是一直以来,农村小学的教学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英语教学上。  首先,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尤其是英语口语。担
期刊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占据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散文教学的地位如此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散文教学并未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我们在教学中,面对一篇散文,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散文时,要论其有效性,我以为当先搞清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然后把握其特有的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方
期刊
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那就无所谓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语文味”是语文的生命。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期刊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有课程,眼里出资源,课程资源就会比比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和见解,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再现、观点呈现,其实这就是相当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如同一条小溪,教师则是引流者帮助小溪扩大流域,引导它们前行的方向,使每一条小溪都逐渐壮大为一片海洋。在探讨语文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