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组分,探究其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霾污染形成过程以及霾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徐汇区环境监测站七楼楼顶对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同时进行手工采样,得到霾日与非霾日的滤膜样品,经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后,将PM2.5和PM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及对PM2.5和PM10中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主要获得如下结论:PM2.5和PM10在霾期间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14.0±36.9)和(162.7±53.2)μg/m3,分别为非霾期间的2.72和2.48倍,PM2.5和PM10中水溶性阴离子在霾期间的浓度均值为51.0和60.6μg/m3,分别为非霾期间的2.70和2.58倍,从而推断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水溶性阴离子在霾期间得到了富集,且PM2.5中水溶性阴离子富集程度更大。霾期间PM2.5和PM10中NO3-/ SO42-的平均比值均大于1,明显高于非霾期间,表明流动源排放贡献大于固定源,流动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在霾期间占主导地位。通过分析霾动态变化过程,PM2.5和PM10中水溶性阴离子在霾周期和霾响应期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颗粒物的质量浓度、NO3-、SO42-和C1-在霾污染变化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霾周期持续时间越长,PM2.5质量浓度、NO3-、C1-累积程度越大。霾与非霾期间PM2.5和PM10中所测的六种重金属平均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e>Zn>Pb>Cu>Cr>Cd。霾期间PM2.5和PM10中重金属Pb、Zn、Cu、Cr、Cd的平均质量浓度均高于非霾期,表明这些重金属元素在霾期间明显得到富集。通过富集因子法分析Zn、Pb、Cu、Cr、Cd在颗粒物PM2.5中的富集因子大于PM10,说明重金属元素在细颗粒物中富集效应更明显,因此细颗粒物产生的危害更大。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颗粒物中重金属评价得到,PM2.5中除了未受到Cr污染外,均受到Zn、Pb、Cu、Cd的污染,污染程度依次为Cu<Zn<Pb<Cd。霾与非霾期间PM10和PM2.5中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基本一致,依次为Cd>Pb>Cu>Zn>Cr。霾与非霾期间颗粒物PM2.5和PM10中的Cr、Cd不具备致癌风险。5种重金属Zn、Pb、Cu、Cr、Cd的非致癌危害指数均小于1,可认为风险较小,对人体基本不会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