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万人围着二人转”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945年出生,小学毕业后考到吉林省戏曲学校学习二人转,得到老艺人程喜发和李青山的亲传,基础比较扎实。他们原来是民间艺人,解放后被请到戏校,享受国家俸禄。
  李青山是著名的二人转民间艺人,男人唱旦角,“唱”“扮”“舞”都很有功夫。他外号“大机器”,意思是各家各派都能包容。听说他刚开始唱二人转的时候不受欢迎,因为长得不好看,经常坐冷板凳。那时候演员都在戏台旁边坐着,有观众出钱点唱,才能上场,没有人点就坐一晚上冷板凳。后来他求老板让他唱一场,结果上场之后一直没下去,整个晚上他都包了,观众不停叫好。因为他天天坐冷板凳,各家各派就都学会了,所以一炮走红。那一代艺人功底很好,都是草头班子出来的,如果没有好东西,观众不买账,会从台上给撵下去。
  我1959年参加工作。1964年全国搞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文艺工作者也到农村去,叫工作队员,教育农民。下乡很辛苦,背着行李,那时候哪有车啊,就是走,翻山越岭,有时候爬山要手脚并用。住在农民家里,虱子就像滚绣球似的,当时讲究“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候下乡演二人转还没有那么火,主要演《白毛女》等忆苦思甜的节目。
  回城之后就是“文革”,十年基本上什么都不干了。后期演的一些节目,因为受样板戏影响,很单调,都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小鹰展翅》啊,没有古装戏,也学习样板戏的剧目,很多段子是根据八个样板戏改的。
  80年代初,文艺复苏,二人转这时才开始起步,把以前传统的东西都拿出来,《杨八姐游春》《西厢记》《包公陪情》《猪八戒拱地》等,全整理出来,这是二人转很兴旺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下乡演出,各个乡镇都排队预约。乡镇来接我们,用解放卡车,道具一车,人一车,车厢没有顶棚,下雨我们就自己打伞、顶着雨布。我们还卖过票呢,记得一次在榆树乡,一天就卖了一万多张票,票很便宜,三角钱一张。没有舞台,大板车打开就当舞台,用现在建筑工地用的那种纤维做成的帷子围个场子,往里放人,看到场子里人差不多了,赶紧关门,不然太挤了,踩坏了人咋办?
  那时候有句话叫“万人围着二人转”,台上两个人演,台下人山人海。我们这才感觉文艺工作者有用武之地了。
  乡镇对我们的招待就没法形容了,杀猪宰羊的。到老乡家吃饭,农民特别热情,秋天,没有新鲜水果了,他们从地窖里拿出西瓜,再来一勺白糖。那时还没有冰箱,西瓜是农民存在地窖里的,城里吃不到。这是最热隋的招待了。春天,苞米刚长出来的时候,一个乡长说:“今天我给你们做—道菜,可好吃了。”菜上来,我一看是玉米笋,他说这是刚从地里掰的,还没有结粒,刚发芽就掰下来了。做这一盘要瞎多少苞米啊。
  演出的时候,观众的热情也非常让人感动。演出上午9点开始,六七点就有人来占位子了。上午演完了,他们自己带着饭来吃,怕下午位子没有了。下午演出,我唱《包公断太后》,雨哗地就下来了,他们还不走,舞台上面有顶棚。但下面是露天的,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雨布,还有顶一块布的。雨越下越大,平地都有积水了,慢慢没了脚面,他们还不走,在雨里站着看。舞台上开始漏水了,乐队拉弦的就剩下一个了,旁边有人给他打伞,打鼓的也有人打伞,我们两个演员没人打伞啊,就在舞台上拣着不漏的地方演,也不能舞了,最后俩人挤在一块不漏的地方背对着背唱。脸上分不清是眼泪还是雨水,心情很激动。
  一辈子演出,什么时候最高兴啊,就这个时候,这么受人民的欢迎啊。
  1984年,我当选省政协委员,我是第一个当政协委员的二人转演员,参政议政,很光荣。那时候二人转那么火,但没有一点私心,我唱的《回杯记》录盒式磁带,卖出去有100万张,我只得到6元钱,是单位发的补助费。没有怨言,就觉得拿着国家俸禄,就该给国家干活。要有人邀请出去演出,还想,耽误了剧团的演出咋办?哪像现在,外面演出挣钱多啊,团里就请假呗。
  后来家家有了电视,二人转受到一点冲击。电视放《霍元甲》的时候,我们下乡,住在招待所直嘀咕,今天能不能卖出票去啊。到台上一看,妈呀,台下已经坐满人了,场场满。二人转还是有一批剧目、一批演员,还有一批忠实的观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粉丝。
  90年代后期,城里开始有民间的二人转演出,主要搞杂耍,搞笑的,黄段子,什么都上,这时候我们的传统二人转受到很大冲击。
  演出也只是给大专院校或者会议什么的,下乡演出不多了,没有乡镇主动来接我们了。即使老百姓愿意看也没人组织,乡镇干部都有车,自己开车到城里唱歌跳舞,接待我们嫌麻烦,我们这么多人下去,还要管吃喝拉撒。
  传统二人转演员的日子不好过,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员现在只开60%的工资,我因为退休了,才开,100%。
  我们的二人转不景气了,也想着演出怎么改革。以前都唱成本大套的戏,后来也唱一段了,挑最精彩的。现在我们也学习杂耍二人转表演的灵活性,临场发挥,学习他们丑角的幽默,但是他们大部分不具备“美”的表演素质,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美”。
  年轻人喜欢看杂耍,老年人还是喜欢看我们的演出。我退休后,有一次碰到老乡间:“你咋总也不来演出了?”
其他文献
“十一度青春”等网络电影的成功实践证明,“制播合一”探索出集播出、广告、制作、发行为一体的全新商业模式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2010年深秋,讲述两个北京普通小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影片《老男孩》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打动了不少已经不再年轻的“男孩女孩们”的心。而其同名片尾主题曲更是得到无数网友的追捧。  与中影集团以往出品的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并不是
“年轻人,到中国去求职,”在日本国内经济持续疲软的当下,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罕见地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这样的标题    中日政治关系一直像过山车般起起伏伏,然而这并不能阻断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民间交往。  在日本媒体工作的中国人夏良根说,隔壁邻居、同事甚至他的日本太太,都没有因此与他发生任何争执和讨论。渐进的日本印象  夏良根已经在日本待了8年。2001年从复旦大学日语系毕业后,留学镀金成了
【摘要】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理科卷和文科卷都有“注重宽度、轻于深度、基础常规、考查本质”的鲜明特色.文章给出了部分试题的别解和建议,及若干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关键词】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宽度;基础;本质;备考  1试卷的最大特色是“注重宽度、轻于深度”  2018年的全国普通高考已落下帷幕,笔者在第一时间认真钻研了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理科卷和文科卷,发现它们的最大特色是“注重宽
一个旷日持久、从无数历史来源中点滴积累起来的法系,一定具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每个法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说上一套。    大陆法讲究成文至上,而英美法判例第一;大陆法提倡法官纠问,而英美法强调法庭控辩;大陆法国家立法机构发达,而英美法国家盛行“法官造法”,等等。   中国选择大陆法系之路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悠久的皇权专制历史,大一统的集权国家,刑官断案的传统,都似乎注定了英美判
目前从事人体冷冻的公司,几乎没有医疗机构介入。遗体冻存机构的火多数成员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其中没有正式医生    近日,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了来自英国的一则新闻:英国一家医院为一个年仅一个月的婴儿萨玛实施了心脏手术,为确保手术时间,“他们将萨玛‘冰冻’起来,让她在低温下‘冻死’23分钟。”术后5个月,患儿完全康复。  从专业眼光看,“冷冻手术”并非新兴技术,早在现代心脏外科最初的探索阶段就已出现。
它最终未能写完,根本原因,恐怕是这种悲剧的力量已经威胁到作者的心理平衡,也远远超出那个时代读者的承受能力。需要一个高鹗把故事调整到平庸的水准  《红搂梦》留下一个未完成的文本。对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多数读者感到不满意,因此小说中人物最终结局如何,引起各种各样的推测。  第五回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一本“金陵十二钗正册”,对十二名女子的命运有隐约的暗示。关于妙玉,象征性的画面是“一块美玉,落在泥垢
当下的中国是追求财富的潮流席卷一切,物质崇拜、金钱崇拜、品牌崇拜正在成为时尚,在此语境下,《红楼梦》这部心灵大书,书中蕴含的心灵光辉对于抑制人的物化与异化将起巨大的调节作用    曹雪芹的梦中国,正是以少女为主体的青春共和国,站立于泥浊世界彼岸的净水共和国    周作人说“五四”有三大发現,即发现人、发现妇女、发现儿童。《红楼梦》正是这三大价值发现的先驱,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
在全国一片涨价声中,张家口水价的上调并不起眼。  7月《河北日报》发布消息说,下半年该省张家口、承德、秦皇岛、衡水、邯郸等5市,将对水价进行调整。  对于业内人士来讲,张家口,这座河北中等城市的水价上涨,曾经具有相当的指标意义。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启动“供水价格研究”项目。项目第一期的任务是帮助中国制订水价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二期则是从机构和技术方面协助中国政
在“国殇墓园”,忠烈祠墙壁上镶嵌有很多敬献烈士的题词,父亲教我读,我能背诵于右任先生题书的“为世界,卫正义。为祖国,争自由。腾冲一战,碧血千秋”。    我的乳名叫“胜利”,这乳名承载了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  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滇西,腾冲沦陷。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当年9月14日将腾冲收复。接着攻克龙陵、芒市、畹町。1945年1月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我就出生在1945年。  
抗战老兵回乡路    引子:  67年前的3月,十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走出国门,抗日救国。67年后,这些流落异乡他国的中国军人,在包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内的众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从这里回到祖国。  对历史的尊重,表现在对那些当事者个体的尊重。  从2007年起,《瞭望东方周刊》多次关注流落在缅甸以及云南边陲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2009年5月30日16时15分,9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列队跨入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