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小学生在学习时,对数学问题、数学理论形成的一种探究、怀疑等心理状态,在此状态的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深度、宽度会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问题意识可以分为显性、隐性两种,需要教师分别探究培养方式。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显性培养方面
(一)结合故事,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纪还小,在理解数学知识点时难免有不足之处,其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除了要讲授数学概念、公式等理论内容,还应分享给学生一些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在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探究兴趣,助力于问题意识形成。这样,学生便可极大拓宽自身视野,突破传统授课形式限制。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可结合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对计算原理产生更为深入的探究兴趣,激发其问题意识。
(二)设置情境,活跃思维
在既往的授课中,教师更重视对新知识点的讲授,利用预设问题带领学生思考。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将问题情境贯彻到底,渗透到授课过程的各个环节。实际上,通过设置情境,教师能让学生跳出课本,转变他们在课堂上的被动听课局面,使其更为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性,活跃其思维。教师若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重视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并结合生活、故事、活动等情境,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深入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启发提升,发展想象
数学在逻辑层面上对小学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知识一下子传授给学生,要重视对他们的启发。实际上,小学生在接受陌生数学知识时,会遇到一定思维阻碍,在对其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他们思维、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现有知识体系中发散思考,实现举一反三,这样能在根本上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在对学生提出启发问题时,教师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要尽可能让学生单独思考,这样比单纯的灌输教学更具价值。
例如,在教授“认识小数”后,除了讲授相应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在银行余额、买菜价格等方面,都用到了小数。”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思考,并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分析、想象,以一种更发散的思维理解、探究數学知识,进而逐步强化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二、隐性培养方面
(一)重视课堂氛围,打造民主环境
在很多班级中,一些学生并不敢将自己的问题提出,他们害怕自己所说的问题过于简单,从而被大家看不起。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都不敢提问,难以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形成。针对此情况,教师要尽可能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问出自己的疑惑,结合问题展开自由讨论,这样他们方可在畅所欲言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思维的突破与创新。
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分成3-5人小组,以此增强讨论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碰撞,营造一个活跃、趣味的氛围。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要只是站在讲台上,而应走到学生之间,听取他们的讨论内容,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发言、观点实施记录,并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整体课堂氛围将得到极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开展合理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将知识点说错,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产生质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检验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认真度,还能了解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在授课中,对于一些已经被证实的定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而后引导其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形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对其问题意识养成有十分不错的促进效果。
(三)重视解题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训练在数学授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从一个问题中探究不同的解决方式,以此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提升育人效果。另外,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这样除了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对发散学生思维也有很大的优化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问题意识变成学生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勇于质疑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助力他们更长久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可以从结合故事激趣、设置数学情境、提出启发问题、打造民主氛围、开展合理引导、重视解题训练等层面入手,从显性、隐性两个角度开展教学,以此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鹏图.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20(08):65-66.
[2]练远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显性培养方面
(一)结合故事,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纪还小,在理解数学知识点时难免有不足之处,其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除了要讲授数学概念、公式等理论内容,还应分享给学生一些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在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探究兴趣,助力于问题意识形成。这样,学生便可极大拓宽自身视野,突破传统授课形式限制。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可结合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对计算原理产生更为深入的探究兴趣,激发其问题意识。
(二)设置情境,活跃思维
在既往的授课中,教师更重视对新知识点的讲授,利用预设问题带领学生思考。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将问题情境贯彻到底,渗透到授课过程的各个环节。实际上,通过设置情境,教师能让学生跳出课本,转变他们在课堂上的被动听课局面,使其更为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性,活跃其思维。教师若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重视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并结合生活、故事、活动等情境,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深入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启发提升,发展想象
数学在逻辑层面上对小学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知识一下子传授给学生,要重视对他们的启发。实际上,小学生在接受陌生数学知识时,会遇到一定思维阻碍,在对其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他们思维、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现有知识体系中发散思考,实现举一反三,这样能在根本上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在对学生提出启发问题时,教师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要尽可能让学生单独思考,这样比单纯的灌输教学更具价值。
例如,在教授“认识小数”后,除了讲授相应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在银行余额、买菜价格等方面,都用到了小数。”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思考,并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分析、想象,以一种更发散的思维理解、探究數学知识,进而逐步强化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二、隐性培养方面
(一)重视课堂氛围,打造民主环境
在很多班级中,一些学生并不敢将自己的问题提出,他们害怕自己所说的问题过于简单,从而被大家看不起。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都不敢提问,难以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形成。针对此情况,教师要尽可能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问出自己的疑惑,结合问题展开自由讨论,这样他们方可在畅所欲言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思维的突破与创新。
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分成3-5人小组,以此增强讨论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碰撞,营造一个活跃、趣味的氛围。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要只是站在讲台上,而应走到学生之间,听取他们的讨论内容,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发言、观点实施记录,并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整体课堂氛围将得到极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开展合理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将知识点说错,然后引导学生对其产生质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检验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认真度,还能了解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在授课中,对于一些已经被证实的定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而后引导其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形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对其问题意识养成有十分不错的促进效果。
(三)重视解题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训练在数学授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从一个问题中探究不同的解决方式,以此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提升育人效果。另外,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这样除了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对发散学生思维也有很大的优化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问题意识变成学生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勇于质疑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助力他们更长久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可以从结合故事激趣、设置数学情境、提出启发问题、打造民主氛围、开展合理引导、重视解题训练等层面入手,从显性、隐性两个角度开展教学,以此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鹏图.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20(08):65-66.
[2]练远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