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数学课堂的构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在和谐基础上产生的谐振效应,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下面是笔者在努力尝试创设和谐数学课堂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注重师生情感的和谐发展
  教育家夏盖尊先生说的好:“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的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诚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微笑来传递,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理解和谐的双向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的学习。
  二.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和谐统一
  实施和谐教学,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和谐统一。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而数学内瓤的开放,学习资源的拓展,必定带来学生参与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1)为了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理、法则的教学,可采用发现模式;(2)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内容及研究性课题课采用自学模式;(3)对一般内容可采用讲授模式;(4)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及其整合,例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再只是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发现与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较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主导和主体要达到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飞出满堂灌,教师不要唱独角戏,要把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主学习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的组织起来。这种和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容易满足个别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提供灵活地分组和个别化教学的机会,是和谐教学的最大优点,小组学习形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和引入竞争机制。
  三. 注重创设自主活动氛围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因此,和谐课堂更要尽心设计各种活动,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粗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如:对于三角形“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折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学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知识后,让学生每人制作一顶圣诞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活动学习中的热情很高张,因为他们在这种积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即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创设积极质疑的氛围
  实施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质疑问难往往被老师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质疑问难往往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在以后适当的时机再研究。
  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的延伸——作业,越来越引起师生的注意。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作业的形式和种类要丰富多样,体现趣味性,这样设计的作业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的获得新知。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作业 延伸 自主 趣味性  做了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师,深知作业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合理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讨 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教师中心主义,“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剥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权利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知识
期刊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能适应环境、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对中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地影响学习、影响自我意识的形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成人感带给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思维的不全面性却造成他们观念上的极端与行为上的“我行我素”。加上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表现出“以我为中心”以及“年少轻狂”,甚至盲目
期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
期刊
【摘要】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感恩教育 中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时机,积极发挥自身影响作用。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主体地位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
本文以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根据1994、2003和2013年三期遥感影像,结合研究区各类资料及实地调查数据,从斑块规模、斑块形状、景观异质性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
背景:  我校地处小县城,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校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目前学校有留守儿童15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0%。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
期刊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侵蚀状况、侵蚀营力复杂多变,是我国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区域。区域内受地质、气候、植被状况的综合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水两相侵蚀营力同时或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