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俗城事,让我们真切而鲜活地感受到时间给予这座城市成长的力量,领略到时代镌刻的丰富而动人的侧影。
对于一座建置百余年的年轻城市,“时尚”是欧韵青岛最高的生活指示。尤其在加速度的大数字时代里,“从前慢”的乡情民风,似乎渐行渐远,成为都市的背影。然而如同乡情是一个人的精神故里,青岛那些有故事、有味道的民间文化,则是整座城池绵延流长的基因密码,丝丝入扣地镌刻出隆重的欢颜和妥帖的乡情,使得这座富有时尚活力的城市更具别样的魅力。
青岛是一座适合回望的城市,沿着琐碎的生命脉络向城市深处追溯,满城丰盈景深。作为大汶口文化起源印记之一的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曾发现海鱼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这些游速较快的海鱼须有较进步的航海与捕捞技术才能获取。如此与古渔港有关的种种,将青岛的文明史顽强地上溯到5000多年前。
往事越千年。从发端悠久的田横祭海节、海云庵糖球会、胡峄阳传说,到近代的胶州秧歌、高凤翰、柳腔、茂腔、石老人的传说、崂山道士、李村大集,直到青岛本土在当代进程中,派生强壮起来的够级、国际啤酒节、“五王”大赛等“最青岛”的民俗文化符号,都倔强地隐藏在城市的记忆工程里,随时可以启动为嘉年华般的城市集体欢动。城市的过往、城市的故人、城市的印迹,以种种怀旧的方式,被重新打磨与镌刻;城市的青春、城市的乐活、城市的有趣,成为加持魅力青岛的无形力量。
打量青岛的民间文化,绕不开的是崂山。很少有一座山拥有崂山那样的姿态,承载了如此缤纷的语义。从山到海,从崂山道士到神仙之宅,从矿泉水到绿茶,从奇石到飞瀑,从时间的深度到人文的灿烂,崂山穿越了不同风情、风格和风物的空間。它制造了跨越时空的幻觉,唤醒原始的视觉审美,让阔别已久的心灵静好抵达到一种梦幻般的高度。
对青岛人而言,崂山弥散着一种与乡愁、与牵挂有关的气味。田横祭海节、胡峄阳传说、柳腔、石老人的传说、崂山道士、李村大集和上世纪90年代初才诞生的国际啤酒节,统统有着浓重的崂山烙印。从青岛民间的大地域概念而言,当今的崂山区连同市北区、李沧区、即墨区、城阳区所辖的部分地理区域,都属于一脉相承的大崂山民俗文化序列。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除了即墨区之外的这些区域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崂山县”,那时县城在李村,始建于1892年的李村大集每逢农历二、七大集,成为这座城市活色生香的乡土浮世绘。“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喻世明言据说始自胡峄阳。胡峄阳传说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其传说主体是清初著名《周易》研究家、理学家胡峄阳。
吴冠中给中国山水画着墨诸多时代意境,这位遍游名山大川的大家亦对崂山青睐有加。他身后,崂山系列的画作多次拍出天价,足以见他对崂山的用心。笔者在几年前读吴先生的《我负丹青》,发现其中一段有意思的趣事。他晚年在回忆创作《误入崂山》的时候,写到当年曾经因为太投入写生,而在崂山仰口一带迷路。然后七拐八拐翻过山头,才找到正经道路。他被告知,这已经是胶南县了。读到这里,笔者想破脑袋也没弄明白,吴先生在晚间是如何徒步从崂山县翻到胶南县的。后来为此细节,笔者曾请教多人,没有一人能做出合理解释。想来这瑕不掩瑜的乌龙,不过是个小小的笔误,他所到之处是原先的即墨县。
冯唐在《用文字打败时间》中如是说,在山东省的高速路上,偶尔看到“即墨”“栖霞”,隐约感觉古老的文字像古老的蝴蝶品种一样,在非中原的地域因为某种隐秘的机缘而幸存下来。即墨的古地理语境,是一种超越当下行政区域划分的“大即墨”概念。从2300年前就彪炳史册的“即墨”,因故城地临墨水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
公元前284年,即墨因“田单火牛阵”跃然中国历史舞台。“火牛阵”大破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更被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收录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时光流转到上世纪20年代末,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创作了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史记·田儋列传》中五百义士追随齐王田横,慕义赴死的悲壮故事,寄情时境,成就了一代美术大师的代表作。这个油画本土化的里程碑,于艺术张力中传递出的风骨,其实也暗合了一种民族的气象。于是,原本只是一个普通海岛的即墨“田横岛”,也因为封存了这段沉甸甸的高节慕义,而拥有了值得咀嚼的文化质地。
有故事的田横,同样是个有灵气的地方。这个不大的渔岛,在过去的500多年间,顽强而虔诚地用祭海节的隆重仪式感,呈现着时间的更迭和阑珊。每一个沿海的地方都对海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敬畏,对海的膜拜成为渔民祈求一年安康平和的精神寄托。这个完好地传承着古老密码的海洋节日,是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渔村原始祭海庆典,当然也活色生香地担当起海洋文明的活化石角色。
即墨在时间的跳跃中,生生不息地传递着自成体系的人文暗语,闪烁着与众不同的光亮。比如,即墨特产的老酒一脉陈香飘逸,与绍兴黄酒各执南北老酒之牛耳。李白游崂山,品老酒,喻其为“金液”,挥毫写下了“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所其就金液,飞步登云车”的名句。比如,即墨有自己的地方戏,这种被称作柳腔的戏曲与胶州的茂腔一样,根植于发源地的乡音乡情,原创戏本也多取材于意趣横生的民俗背景。尽管少了南方戏多才子佳人的婉约氤氲,倒也能够让本土的生活形态和民间俚语,在这种姹紫嫣红的娱乐方式中得以清晰呈现与记录。
青岛土产的戏曲极少悲情戏,往小了说,这里的人乐观热情;往大了说,这是一个风趣甚或好玩的地方。当一座城市拥有了欢喜机智的气质,那么这里便有了取之不竭的活力与灵感。够级发源于青岛本土,是一种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扑克游戏。虽然是一项强大的娱乐活动,但其中蕴含的城市文化却纵横卑阖。
听一位老娱乐记者说,当年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时候,演诸葛亮的唐国强、演赵云的张山、演关羽的陆树铭等几个青岛人经常凑在一起打够级牌。他们那种如痴如醉的状态,让剧组一班人羡慕不已。据小道消息说,此后,该剧组基本上被唐国强他们演变为一个普及够级牌的短训班,摩拳擦掌的围观者被发展成够级的忠实操练者。 以上这个不甚经典的够级故事虽然不算搞笑,但足以说明够级在青岛人的娱乐生活中拥有的至高无上地位。这么说吧,在全省、全国、全世界,只要是有青岛人在的地方,只要大伙“凑手”,就会开打。如今,在网络游戏的推波助澜下,够级被“有志之士”开发出网络版的游戏。够级迷假如不“凑手”,也可以自娱自乐。如果嫌网络太虚拟,即使不“凑手”也可以打二人够,就是一个人管三副牌。但没有了多个人脸红脖子粗的“勾心斗角”,娱乐性会大大缩水。在文化生活及其匮乏的时代,够级带给人们的快乐指数远远大于现在的任何一种消遣活动。
有人把青岛的民俗文化归结于泡沫的升华,一个是来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结,一个是来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结。青岛拥有把“beer”翻译成“啤酒”的首创文化,还拥有世界闻名的青岛啤酒和青岛啤酒节。至于青岛出现了打散啤酒用塑料袋这样的发明以至风靡全国,根本就是青岛人的啤酒情结体现在青岛人性格上实惠幽默方面的一个小剪影。尽管青岛人把这不当回事,但还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装散啤的创造上升到“青岛一陉”甚至是青岛地域文化的高度。
到了夏天,青岛的超市、酒店,大街小巷里的小卖部、小饭店的门口几乎都会摆上几个大啤酒罐。到了下班的时候,提着袋装散啤的人们成为青岛一景。男女老少喝散啤就跟北京人喝凉白开一样随意自然。有的时候走累了,从路边的小店打上半公斤散啤,新鲜的冰镇啤酒从大啤酒罐中倒出,喝一口,那叫一个爽啊。青岛人过去是不屑于喝散啤酒的,以为那是掉身份的事情。但现在,喝散啤几乎已成为夏天最好的消暑方式之一。因为喝瓶啤需要冷藏,才能拥有冰爽的效果。但散啤酒不仅有这方面的优势,而且还有别于瓶装、罐装啤酒的生动口味,当然最重要的是新鲜,绝对是当日生产的。
不怎么喝酒的小媳妇到了夏天,不仅会主动给老公打上散啤,而且还会陪着心爱的人小酌几杯。小两口推杯换盏,喝着爽口的小酒,真是为恩爱的感情添砖加瓦。约了不怎么相熟的人吃饭,散啤是最好的亲和力,先干上几杯,生涩便会借着淡淡的酒意一掃而光。
青岛话里“喝”的发音是“哈”,一张嘴,透着的就是那么一股敞亮灿烂。这种痛快淋漓的感觉是被量化的“哈啤酒”带来的,绝非喝白酒和喝红酒的“小酌”情调所能产生的。青岛人喝酒颇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任何一个普通的饭局几乎都是从一箱啤酒起喝。有人还发明了诸如一人一瓶这样的“手把一”术语。一般先是“地主”敬三杯,然后是副陪敬三杯,在酒精的作用下,大家扯下正襟危坐的面具,压抑的荷尔蒙开始激情飞扬。接下来是“自由恋爱”阶段,各自找对象边诉说衷肠,边“哈酒”。
青岛人大多不善言辞,劝酒也是直白简单——“白叨叨,哈了”。不过,这几年青岛人“哈酒”还是变得“有数”了很多。比如每年的啤酒节,尽管让市民狂欢和喜悦的气氛越来越浓,“哈酒”比赛的拥趸也越来越旺盛,但醉汉却越来越少。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现在青岛人毕竟也讲究些情调和细腻了,这里的酒风也开始柔和了。
略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俗城事,让我们真切而鲜活地感受到时间给予这座城市成长的力量,领略到时代镌刻的丰富而动人的侧影。
对于一座建置百余年的年轻城市,“时尚”是欧韵青岛最高的生活指示。尤其在加速度的大数字时代里,“从前慢”的乡情民风,似乎渐行渐远,成为都市的背影。然而如同乡情是一个人的精神故里,青岛那些有故事、有味道的民间文化,则是整座城池绵延流长的基因密码,丝丝入扣地镌刻出隆重的欢颜和妥帖的乡情,使得这座富有时尚活力的城市更具别样的魅力。
青岛是一座适合回望的城市,沿着琐碎的生命脉络向城市深处追溯,满城丰盈景深。作为大汶口文化起源印记之一的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曾发现海鱼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这些游速较快的海鱼须有较进步的航海与捕捞技术才能获取。如此与古渔港有关的种种,将青岛的文明史顽强地上溯到5000多年前。
往事越千年。从发端悠久的田横祭海节、海云庵糖球会、胡峄阳传说,到近代的胶州秧歌、高凤翰、柳腔、茂腔、石老人的传说、崂山道士、李村大集,直到青岛本土在当代进程中,派生强壮起来的够级、国际啤酒节、“五王”大赛等“最青岛”的民俗文化符号,都倔强地隐藏在城市的记忆工程里,随时可以启动为嘉年华般的城市集体欢动。城市的过往、城市的故人、城市的印迹,以种种怀旧的方式,被重新打磨与镌刻;城市的青春、城市的乐活、城市的有趣,成为加持魅力青岛的无形力量。
打量青岛的民间文化,绕不开的是崂山。很少有一座山拥有崂山那样的姿态,承载了如此缤纷的语义。从山到海,从崂山道士到神仙之宅,从矿泉水到绿茶,从奇石到飞瀑,从时间的深度到人文的灿烂,崂山穿越了不同风情、风格和风物的空間。它制造了跨越时空的幻觉,唤醒原始的视觉审美,让阔别已久的心灵静好抵达到一种梦幻般的高度。
对青岛人而言,崂山弥散着一种与乡愁、与牵挂有关的气味。田横祭海节、胡峄阳传说、柳腔、石老人的传说、崂山道士、李村大集和上世纪90年代初才诞生的国际啤酒节,统统有着浓重的崂山烙印。从青岛民间的大地域概念而言,当今的崂山区连同市北区、李沧区、即墨区、城阳区所辖的部分地理区域,都属于一脉相承的大崂山民俗文化序列。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除了即墨区之外的这些区域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崂山县”,那时县城在李村,始建于1892年的李村大集每逢农历二、七大集,成为这座城市活色生香的乡土浮世绘。“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喻世明言据说始自胡峄阳。胡峄阳传说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其传说主体是清初著名《周易》研究家、理学家胡峄阳。
吴冠中给中国山水画着墨诸多时代意境,这位遍游名山大川的大家亦对崂山青睐有加。他身后,崂山系列的画作多次拍出天价,足以见他对崂山的用心。笔者在几年前读吴先生的《我负丹青》,发现其中一段有意思的趣事。他晚年在回忆创作《误入崂山》的时候,写到当年曾经因为太投入写生,而在崂山仰口一带迷路。然后七拐八拐翻过山头,才找到正经道路。他被告知,这已经是胶南县了。读到这里,笔者想破脑袋也没弄明白,吴先生在晚间是如何徒步从崂山县翻到胶南县的。后来为此细节,笔者曾请教多人,没有一人能做出合理解释。想来这瑕不掩瑜的乌龙,不过是个小小的笔误,他所到之处是原先的即墨县。
冯唐在《用文字打败时间》中如是说,在山东省的高速路上,偶尔看到“即墨”“栖霞”,隐约感觉古老的文字像古老的蝴蝶品种一样,在非中原的地域因为某种隐秘的机缘而幸存下来。即墨的古地理语境,是一种超越当下行政区域划分的“大即墨”概念。从2300年前就彪炳史册的“即墨”,因故城地临墨水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
公元前284年,即墨因“田单火牛阵”跃然中国历史舞台。“火牛阵”大破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更被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收录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时光流转到上世纪20年代末,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创作了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史记·田儋列传》中五百义士追随齐王田横,慕义赴死的悲壮故事,寄情时境,成就了一代美术大师的代表作。这个油画本土化的里程碑,于艺术张力中传递出的风骨,其实也暗合了一种民族的气象。于是,原本只是一个普通海岛的即墨“田横岛”,也因为封存了这段沉甸甸的高节慕义,而拥有了值得咀嚼的文化质地。
有故事的田横,同样是个有灵气的地方。这个不大的渔岛,在过去的500多年间,顽强而虔诚地用祭海节的隆重仪式感,呈现着时间的更迭和阑珊。每一个沿海的地方都对海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敬畏,对海的膜拜成为渔民祈求一年安康平和的精神寄托。这个完好地传承着古老密码的海洋节日,是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渔村原始祭海庆典,当然也活色生香地担当起海洋文明的活化石角色。
即墨在时间的跳跃中,生生不息地传递着自成体系的人文暗语,闪烁着与众不同的光亮。比如,即墨特产的老酒一脉陈香飘逸,与绍兴黄酒各执南北老酒之牛耳。李白游崂山,品老酒,喻其为“金液”,挥毫写下了“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所其就金液,飞步登云车”的名句。比如,即墨有自己的地方戏,这种被称作柳腔的戏曲与胶州的茂腔一样,根植于发源地的乡音乡情,原创戏本也多取材于意趣横生的民俗背景。尽管少了南方戏多才子佳人的婉约氤氲,倒也能够让本土的生活形态和民间俚语,在这种姹紫嫣红的娱乐方式中得以清晰呈现与记录。
青岛土产的戏曲极少悲情戏,往小了说,这里的人乐观热情;往大了说,这是一个风趣甚或好玩的地方。当一座城市拥有了欢喜机智的气质,那么这里便有了取之不竭的活力与灵感。够级发源于青岛本土,是一种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扑克游戏。虽然是一项强大的娱乐活动,但其中蕴含的城市文化却纵横卑阖。
听一位老娱乐记者说,当年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时候,演诸葛亮的唐国强、演赵云的张山、演关羽的陆树铭等几个青岛人经常凑在一起打够级牌。他们那种如痴如醉的状态,让剧组一班人羡慕不已。据小道消息说,此后,该剧组基本上被唐国强他们演变为一个普及够级牌的短训班,摩拳擦掌的围观者被发展成够级的忠实操练者。 以上这个不甚经典的够级故事虽然不算搞笑,但足以说明够级在青岛人的娱乐生活中拥有的至高无上地位。这么说吧,在全省、全国、全世界,只要是有青岛人在的地方,只要大伙“凑手”,就会开打。如今,在网络游戏的推波助澜下,够级被“有志之士”开发出网络版的游戏。够级迷假如不“凑手”,也可以自娱自乐。如果嫌网络太虚拟,即使不“凑手”也可以打二人够,就是一个人管三副牌。但没有了多个人脸红脖子粗的“勾心斗角”,娱乐性会大大缩水。在文化生活及其匮乏的时代,够级带给人们的快乐指数远远大于现在的任何一种消遣活动。
有人把青岛的民俗文化归结于泡沫的升华,一个是来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结,一个是来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结。青岛拥有把“beer”翻译成“啤酒”的首创文化,还拥有世界闻名的青岛啤酒和青岛啤酒节。至于青岛出现了打散啤酒用塑料袋这样的发明以至风靡全国,根本就是青岛人的啤酒情结体现在青岛人性格上实惠幽默方面的一个小剪影。尽管青岛人把这不当回事,但还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装散啤的创造上升到“青岛一陉”甚至是青岛地域文化的高度。
到了夏天,青岛的超市、酒店,大街小巷里的小卖部、小饭店的门口几乎都会摆上几个大啤酒罐。到了下班的时候,提着袋装散啤的人们成为青岛一景。男女老少喝散啤就跟北京人喝凉白开一样随意自然。有的时候走累了,从路边的小店打上半公斤散啤,新鲜的冰镇啤酒从大啤酒罐中倒出,喝一口,那叫一个爽啊。青岛人过去是不屑于喝散啤酒的,以为那是掉身份的事情。但现在,喝散啤几乎已成为夏天最好的消暑方式之一。因为喝瓶啤需要冷藏,才能拥有冰爽的效果。但散啤酒不仅有这方面的优势,而且还有别于瓶装、罐装啤酒的生动口味,当然最重要的是新鲜,绝对是当日生产的。
不怎么喝酒的小媳妇到了夏天,不仅会主动给老公打上散啤,而且还会陪着心爱的人小酌几杯。小两口推杯换盏,喝着爽口的小酒,真是为恩爱的感情添砖加瓦。约了不怎么相熟的人吃饭,散啤是最好的亲和力,先干上几杯,生涩便会借着淡淡的酒意一掃而光。
青岛话里“喝”的发音是“哈”,一张嘴,透着的就是那么一股敞亮灿烂。这种痛快淋漓的感觉是被量化的“哈啤酒”带来的,绝非喝白酒和喝红酒的“小酌”情调所能产生的。青岛人喝酒颇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任何一个普通的饭局几乎都是从一箱啤酒起喝。有人还发明了诸如一人一瓶这样的“手把一”术语。一般先是“地主”敬三杯,然后是副陪敬三杯,在酒精的作用下,大家扯下正襟危坐的面具,压抑的荷尔蒙开始激情飞扬。接下来是“自由恋爱”阶段,各自找对象边诉说衷肠,边“哈酒”。
青岛人大多不善言辞,劝酒也是直白简单——“白叨叨,哈了”。不过,这几年青岛人“哈酒”还是变得“有数”了很多。比如每年的啤酒节,尽管让市民狂欢和喜悦的气氛越来越浓,“哈酒”比赛的拥趸也越来越旺盛,但醉汉却越来越少。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现在青岛人毕竟也讲究些情调和细腻了,这里的酒风也开始柔和了。
略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俗城事,让我们真切而鲜活地感受到时间给予这座城市成长的力量,领略到时代镌刻的丰富而动人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