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通过病原特征、临床症状、剖解变化、诊断、治疗和综合防控6各方面阐述了猪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
关键词:猪;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俗称“锁喉风”或“肿脖子瘟”,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最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变化,急性型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慢性型消瘦,有时伴有关节炎、胃肠炎、肺炎及局部化脓性炎症等。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末秋初发病率较高,对断奶仔猪危害较大,最急性型死亡率可达100%。
1 病原特征
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该菌呈球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圆,正常存在于多种健康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趁机侵人机体体内,大量繁殖而致病,发生内源性传染。在同种或不同种动物间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本菌抵抗力不强,在阳光下曝晒10min或在56℃15min或60℃10min可被杀死,3%的福尔马林、10%石灰乳5min可杀死本菌。
2 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头、颈、胸腹部皮肤呈紫红色,眼睛分泌物增多,前肢站立不稳,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咽喉明显红肿,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叫声嘶哑,体温40-41℃,部分病猪先便秘,后腹泻。
3 剖解变化
最急性型仔猪常于24h内死亡,剖解可见全身黏膜、浆膜及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斑点。特征性病变为咽喉部周围的组织发生出血性浆液浸润、肿大,肺部出血、淤血、水肿,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m血性炎症,支气管内充满有泡沫样渗出物。
急性型病猪2-3d内死亡,剖解主要变化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脏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肺小叶间质增宽,切面有暗红、灰白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腔、心包表面由纤维素渗出物包裹,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
4 诊断
4.1 初诊
无菌操作采取病猪血液、肝、脾、淋巴结、肺等新鲜病料进行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红色)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剖解变化及镜检可初判为猪巴氏杆菌病。
4.2 确诊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或血清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上,分别于37℃培养24h,可见血琼脂上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将病料研磨制成悬液,皮下注射小鼠或家兔,多于24h内死亡,取病料分离培养镜检,结果同上即可确诊。注意与猪水肿病区别:水肿病是全身多部位出现水肿,病猪肌肉震颤,倒地四肢划动呈游泳状,一般长势越好的越先发病;巴氏杆菌病主要是头颈部肿大。
5 治疗
及时隔离病猪,对环境进行消毒。治疗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猪,早期用抗血清治疗效果较好。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均有一定疗效,常常采取多种抗生素联合、更替治疗。由于健康猪只呼吸道内常可带菌,因此做好猪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工作重于单纯性治疗。
6 综合防控
6.1 控制传染源
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传染源,因此首先要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进传染源,其次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抗体检测,合格并隔离观察兀异常之后方可混群饲养。
6.2 切断传播途径
定期对全群猪只和猪场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灭蚊虫传播媒介,禁止他人进场参观和本场人员走村串户。对病猪及时隔离消毒,对病死猪及其粪便等严格消毒,做好无害化处理。
6.3 免疫易感动物
我国已研制出多种灭活、弱毒疫苗,常见的有猪瘟一丹毒一肺疫三联活疫苗和猪丹毒一肺疫二联苗。对健康断奶仔猪可于28日龄进行首免,每只肌肉注射一头份,间隔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可有效保护至出栏;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免疫,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但应注意接种前7d和后10d均不应喂含有任何抗生素的饲料和注射抗生素药物。
6.4 强化监测
每年定期对全场种猪进行猪巴氏杆菌免疫抗体监测,及时淘汰兀抗体和免疫抑制的种猪,对抗体水平滴度低的及时补免,确保种群免疫质量。有条件的可对免疫仔猪及育肥猪进行抗体检测。
6.5 加强饲养管理
本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常在饲料更换、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及卫生条件差时发生,因此首先不易勤换仔猪饲料,应供给仔猪营养全面、搭配合理、无霉变的饲料,以增强猪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其次做好保暖、通风、干燥工作,确保猪舍空气良好、温湿度适宜,天气变化时可添加一些抗应激和降温消暑或抵御风寒的中药,消除应激和可能降低其抵抗力的因素,确保猪只健康成长。
关键词:猪;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俗称“锁喉风”或“肿脖子瘟”,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最急性型出血性败血症变化,急性型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慢性型消瘦,有时伴有关节炎、胃肠炎、肺炎及局部化脓性炎症等。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末秋初发病率较高,对断奶仔猪危害较大,最急性型死亡率可达100%。
1 病原特征
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该菌呈球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圆,正常存在于多种健康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趁机侵人机体体内,大量繁殖而致病,发生内源性传染。在同种或不同种动物间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本菌抵抗力不强,在阳光下曝晒10min或在56℃15min或60℃10min可被杀死,3%的福尔马林、10%石灰乳5min可杀死本菌。
2 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头、颈、胸腹部皮肤呈紫红色,眼睛分泌物增多,前肢站立不稳,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咽喉明显红肿,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有热痛,叫声嘶哑,体温40-41℃,部分病猪先便秘,后腹泻。
3 剖解变化
最急性型仔猪常于24h内死亡,剖解可见全身黏膜、浆膜及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斑点。特征性病变为咽喉部周围的组织发生出血性浆液浸润、肿大,肺部出血、淤血、水肿,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m血性炎症,支气管内充满有泡沫样渗出物。
急性型病猪2-3d内死亡,剖解主要变化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脏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肺小叶间质增宽,切面有暗红、灰白等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腔、心包表面由纤维素渗出物包裹,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
4 诊断
4.1 初诊
无菌操作采取病猪血液、肝、脾、淋巴结、肺等新鲜病料进行涂片,用瑞氏、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红色)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剖解变化及镜检可初判为猪巴氏杆菌病。
4.2 确诊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或血清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上,分别于37℃培养24h,可见血琼脂上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将病料研磨制成悬液,皮下注射小鼠或家兔,多于24h内死亡,取病料分离培养镜检,结果同上即可确诊。注意与猪水肿病区别:水肿病是全身多部位出现水肿,病猪肌肉震颤,倒地四肢划动呈游泳状,一般长势越好的越先发病;巴氏杆菌病主要是头颈部肿大。
5 治疗
及时隔离病猪,对环境进行消毒。治疗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猪,早期用抗血清治疗效果较好。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均有一定疗效,常常采取多种抗生素联合、更替治疗。由于健康猪只呼吸道内常可带菌,因此做好猪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工作重于单纯性治疗。
6 综合防控
6.1 控制传染源
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传染源,因此首先要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进传染源,其次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抗体检测,合格并隔离观察兀异常之后方可混群饲养。
6.2 切断传播途径
定期对全群猪只和猪场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灭蚊虫传播媒介,禁止他人进场参观和本场人员走村串户。对病猪及时隔离消毒,对病死猪及其粪便等严格消毒,做好无害化处理。
6.3 免疫易感动物
我国已研制出多种灭活、弱毒疫苗,常见的有猪瘟一丹毒一肺疫三联活疫苗和猪丹毒一肺疫二联苗。对健康断奶仔猪可于28日龄进行首免,每只肌肉注射一头份,间隔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可有效保护至出栏;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免疫,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但应注意接种前7d和后10d均不应喂含有任何抗生素的饲料和注射抗生素药物。
6.4 强化监测
每年定期对全场种猪进行猪巴氏杆菌免疫抗体监测,及时淘汰兀抗体和免疫抑制的种猪,对抗体水平滴度低的及时补免,确保种群免疫质量。有条件的可对免疫仔猪及育肥猪进行抗体检测。
6.5 加强饲养管理
本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常在饲料更换、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及卫生条件差时发生,因此首先不易勤换仔猪饲料,应供给仔猪营养全面、搭配合理、无霉变的饲料,以增强猪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其次做好保暖、通风、干燥工作,确保猪舍空气良好、温湿度适宜,天气变化时可添加一些抗应激和降温消暑或抵御风寒的中药,消除应激和可能降低其抵抗力的因素,确保猪只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