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这对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问题 策略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突破,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这些年,全国各个地区,尤其是各实验区纷纷响应号召,先后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涌现出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但由于该课程在我国是一门新生课程,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固定的模式,所以在实施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阶段我们所要面临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1.缺乏正确的课程定位。由于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深厚,常常将考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对数学、语文这样的“主科”十分偏爱,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副科则毫不在意,要么直接放弃,要么敷衍应付。许多家长也存在着这种“偏见”,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语、数、英等主科就可以,至于毫不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无需下太多的功夫,与其花时间在综合实践活动上倒不如让孩子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或学习一些特长。
2.缺乏合作技能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往往缺少这种与他人沟通、分享、合作的能力。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认识,只是单纯地分组讨论,根本不明确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能。学生被随意地分成几组后,小组成员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是细细观察会发现,有的小组讨论的内容根本是与课程无关的话题;有的小组总是只有一名同学夸夸其谈,占据着领导地位,而其他的同学全程只是在听,并没有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往往也缺少对学生在学会倾听、交流、认同、质疑、赞美、谦让、合作等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变化、情感建立、自信心建立、态度的养成等方面的关注,至使小组合作表面化,流于形式。
3.缺乏探究习惯的养成。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常常是教师的“教”带动着学生的学,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也早已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养成了不爱思考的习惯,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经常“越俎代庖”,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零疑问”的状态,忽视了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二.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1.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对整个活动具有兴趣呢?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由教师或课程编制者设计好的,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己提出的。因此,在确定课程的主题时,教师不要为学生提供选择,也不要自己“独裁”,而应由学生主动地提出并确定活动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主题是和生活有关的,主题越贴近生活,学生的参与度越高。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班级,就开展了一次《我未来的家》的主题活动,由于学生对此主题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的参与度极高。特别是在对未来“家”的设想环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学生们有的画,有的用积木堆筑,有的用彩纸粘贴,各式各样,想想奇特的未來建筑从他们的手中诞生时,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小建筑师。
2.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交往,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发展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有效分工并取长补短,努力创建融洽的合作氛围,并教给学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养。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时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地做出反馈。有的孩子在活动中缺乏自信,比较被动,总是听别人说,看别人做,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年时地对其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存在感和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外向,爱炫耀,认为自己很能干,总是嘲笑其他成员。对待这种学生,教师可以对其活动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也进行高度评价。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是荣辱与共的。
3.营造问题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为学生播放环境污染视频,通过视频中的现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思自己家乡的环境情况,并从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我们家乡的环境存在哪些问题?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水应该如何治理?家乡水资源状况等。在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有许多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如下雨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雨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雨后会形成彩虹?酸雨是怎么产生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由下雨而引发的,从下雨这一普通的日常现象出发,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系列问题。这样不断地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保全小学)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问题 策略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突破,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这些年,全国各个地区,尤其是各实验区纷纷响应号召,先后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涌现出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但由于该课程在我国是一门新生课程,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固定的模式,所以在实施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阶段我们所要面临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1.缺乏正确的课程定位。由于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深厚,常常将考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对数学、语文这样的“主科”十分偏爱,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的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副科则毫不在意,要么直接放弃,要么敷衍应付。许多家长也存在着这种“偏见”,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语、数、英等主科就可以,至于毫不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无需下太多的功夫,与其花时间在综合实践活动上倒不如让孩子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或学习一些特长。
2.缺乏合作技能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往往缺少这种与他人沟通、分享、合作的能力。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认识,只是单纯地分组讨论,根本不明确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能。学生被随意地分成几组后,小组成员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是细细观察会发现,有的小组讨论的内容根本是与课程无关的话题;有的小组总是只有一名同学夸夸其谈,占据着领导地位,而其他的同学全程只是在听,并没有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往往也缺少对学生在学会倾听、交流、认同、质疑、赞美、谦让、合作等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变化、情感建立、自信心建立、态度的养成等方面的关注,至使小组合作表面化,流于形式。
3.缺乏探究习惯的养成。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常常是教师的“教”带动着学生的学,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也早已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养成了不爱思考的习惯,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经常“越俎代庖”,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零疑问”的状态,忽视了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二.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1.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对整个活动具有兴趣呢?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由教师或课程编制者设计好的,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己提出的。因此,在确定课程的主题时,教师不要为学生提供选择,也不要自己“独裁”,而应由学生主动地提出并确定活动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主题是和生活有关的,主题越贴近生活,学生的参与度越高。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班级,就开展了一次《我未来的家》的主题活动,由于学生对此主题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的参与度极高。特别是在对未来“家”的设想环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学生们有的画,有的用积木堆筑,有的用彩纸粘贴,各式各样,想想奇特的未來建筑从他们的手中诞生时,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小建筑师。
2.强化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交往,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发展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有效分工并取长补短,努力创建融洽的合作氛围,并教给学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养。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时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地做出反馈。有的孩子在活动中缺乏自信,比较被动,总是听别人说,看别人做,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年时地对其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存在感和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外向,爱炫耀,认为自己很能干,总是嘲笑其他成员。对待这种学生,教师可以对其活动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也进行高度评价。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是荣辱与共的。
3.营造问题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为学生播放环境污染视频,通过视频中的现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思自己家乡的环境情况,并从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我们家乡的环境存在哪些问题?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水应该如何治理?家乡水资源状况等。在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有许多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如下雨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雨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雨后会形成彩虹?酸雨是怎么产生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由下雨而引发的,从下雨这一普通的日常现象出发,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系列问题。这样不断地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保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