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广泛作用于课堂教学已十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思维唤醒了陈旧的作文教学意识,语文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蓬勃而起,吉林省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及灵性的培养;《语文报》名誉总编,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陶本一发表了题为《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的文章,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封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全国青语会常务理事李镇西的教改思想为“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以上这些教改思想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成为我确立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立创新型作文教学体系
根据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势,遵循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向,我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了作文教学的独立体系,具体可表述为“四专两化”,即“专人授课、专项课时、专本教案、专题内容”和学科化、一体化,就是把作文教学视为独立学科,强化其功能,并与基础知识、阅读、文言文教学协调为统一整体。在操作过程中首先把每周的三课时用于作文课,其中一节为阅读赏析和札记积累,取“厚积而薄发”之道,为写作奠定丰厚的基础,另外两节课用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习作过程和评改赏析。“专本教案”实质上是作为作文教学的小教材来使用,其中包括作文课的教学目标、课时分配、写作标准和选材范围等。
例如作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中学生习作的总主题表述为:描摹自身成长轨迹、述说难忘情感、表现高尚远大的理想追求、积极健康的志趣爱好、歌颂沸腾时代、感悟美好生活、追踪科技发展、畅想世纪未来。在“专题内容”中打破了“初一记叙、初二说明、初三议论”的框架,为学生拓展一个立体开放的作文空间,例如在选材范围上设立了“人间第一情”“校园风景线”“社会大舞台”“自我写真”“多彩自然”“科技纵横”“热点追踪”“心灵感悟”等八个专题。通过“四专两化”的操作,作文教学体系得以确立,目标更加明晰,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作文世界。
二、推行“三线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线”即学生习作的三个源泉:生活实践、阅读积累、自我感悟。“六步”是在作文课上进行这样的教学流程:课前积累——自主讨论——教师指导——选读范文——写作修改——品味赏析。这个流程的最大特点是把生活的积淀和感受视为写作的本源,把作文前的讨论、指导、思考作为课堂的重点。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师恩难忘”这一专题写作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初三一名学生是我校教师的孩子,他说:“我对妈妈的最大感受是敬业不爱家,忙碌是她的职业病,学生是她的兴奋剂,她回到家里常常是身心疲惫,一走入教室就生龙活虎,平时她拿东忘西,可是提起哪年毕业的学生,什么样的特点却记得一清二楚,爸爸说妈妈‘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我觉得妈妈虽然是不称职的母亲,却撑起了一片事业的蓝天。”这段真切的感受写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题目是《教师·母亲》。还有一名父母离异的同学讲了这样一段经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盲目地交“笔友”,发出一封封信倾诉我的苦闷之情。紧接着我收到了一些热情洋溢的回信,鼓励我坚定学习的信心,后来,我发现这回信者不是什么“笔友”,而是我那慈爱的老师。他把这段生活写入文中,题目是《绿衣人·我的班主任》,文章结尾写道:“老师,你是信使般的绿衣人,善于用独特的方法为失去温暖的孩子医治心灵的伤痕,从此我喜欢读信,更喜欢在信的字里行间捕捉老师那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以创作个性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到学生的习作最大问题是套话太多,公式化倾向严重,推敲起来,与教师的导向密切相关,在以往的训练上出于应试需要,在思想立意上对学生限制过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这样的定式:面对蜡烛,一定要赞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爱心,一定要写到让座、拾钱包,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祖国统一。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摒弃教化色彩和功利主义,还文学以清新自然的田园境界。例如我在指导初三学生“尝试类”文题写作时,遇到了一个很老套的题目《我第一次……》,在作前指导时学生讨论选材内容,有十几名同学看到过作文选上同题的文章,于是纷纷举手说出了这样的命题:《我第一次见到大海》《我第一次做饭》《我第一次野营》,当时我就问同学:这样的材料是来源于你的生活积累吗?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城市,有多少同学真正见到大海,荡漾于海水中,在学习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有多少同学真的会做饭,又有几名同学真正参加过夏令营?于是我启发学生写作文必须触及自己的心灵,敢于说真话、讲实事。当时班级的一名同学成绩优异,而且聪明漂亮,在男孩子中很突出,他写了一篇题为《我第一次梳“不等式”》的文章,大体写了自身的一段经历:自己陷入了“追星热”之中,崇拜“超女快男”,于是开始仿效他们的衣饰、发型,有一天,用妈妈的发胶喷在了自己的头上,梳成了一个时髦的“不等式”发型,走入班级,听到的是“好酷啊,帅男”的赞美声,但不久他发现“玩物丧志”,陶醉于自我欣赏的同时,自己的成绩在下滑,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次梳‘不等式’使我意识到外表浮华与精神的厚实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的一生只有冲破眩目的泡沫、浅薄的诱惑才能得到高雅的志趣和广博的知识”。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学生不仅是在作文,而是在表露自己的志趣追求,人生品味和审美标准。在教学中我还大力选用材料作文,给学生自由拟题的广阔空间,如“家庭生活”这个很古老的话题,学生拟出了个性化的题目,选出了创新型的材料,如《人间第一情》、《爱心网络》、《大朋友爸爸》、《妈妈学电脑》、《锅碗瓢盆交响曲》、《永远走不出的天地》《开在心里的鲜花》等。
四、开发作文教学的隐性课程
作文教学的空间在社会、在自然、在感情世界、在电脑网络,优秀作文不是在课堂教出来的,而是时代生活激发的、优秀作品陶冶的、自我心灵感悟的,所以,挖掘作文教学的隐性课程,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应是重要的渠道。具体做法是: 1.开设专题读书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开设了以读书为内容的新型课,把课堂变成图书馆、资料室,学生阅读的作品有长篇巨著、童话寓言、散文短论、诗词歌赋,可谓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学生在写“读书生活”时这样抒发感受:“读文学佳作如同哲人对话,如同友人倾诉”/“如入芝兰之室品其清香,如游碧波之海,感其浩荡”/“近山则雄壮,邻水则清秀”/“夏日品茗,雪夜围炉,感受到与作者穿越千山万水的心灵汇合/读书之感悟,如海水渐退方见石,浓雾散去始见山”/风过群山,花飞满天,书中世界,天上人间……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对写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2.开展文学实践活动。如成立文学社团,指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关注社会热点,还让学生参与设计校歌、班歌的创作方案。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一次我在课题实验班召开“小诗人朗诵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陶冶于文学的馨香,吟咏出这样的一些诗句:“大海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雪白的浪花就是那数不清的羊群;雨,是出走的孩子/它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诉说着天上的故事;风,将欢乐系在轻盈的胸怀/把童话与月色一同吹入夏的梦中;当春流光溢彩的走来/云便缭乱地书写天空的诗行;弯弯的月亮,是荡漾在心湖的小船/载着美丽的梦幻/驶向理想的彼岸……”这样的一次次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作文教学的美好境地和广阔空间。
3.运用广播教学进行作文赏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从2000年开始,我开辟了《作文阅读与赏析》专栏,利用早自习和闲余课时通过校内广播对学生进行作文赏析活动,至今已开展十多年。具体操作方式是把典范的学生习作或精美的文学小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题赏析,先把选定的作文打印下发,学生人手一份,然后我利用广播富于感情地朗读文章,并就文章的拟题特点,选材立意,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进行细致地评析,学生边听边用笔圈划记录,品味感悟。为了增强这种文学情境的感染力,我还利用广播的优势,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配乐赏析,在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中,我选择了被称为“蓝色激情”的音乐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充满魅力的钢琴演奏曲,当我和学生一起赏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一文时,配上贝多芬的《命运》,那顽强跳动的音符给人以战胜厄运的勇气;赏析感悟类散文时,伴上《秋日私语》《水边的阿迪丽娜》那深邃的海洋般的旋律触发学生心灵的思绪;赏析“美好时光”专题文章时,一曲《星空》《儿时的回忆》使人心驰神往,唤起遥远的回忆……每当栏目在固定时间播出时,学生听到的是我手执话筒娓娓的朗读和讲述,看到的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习作,感受到的是整个教学楼内和音乐融为一体的至真至纯的文学情境。
总结起来,作文教学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探索了作文学科化的渠道,将作文教学体系明晰化;第二是把作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触及学生心灵,重思博采,拓展空间;第三是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个性得以弘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我将继续坚持在教学中重思博采,让充满创新精神和个性内涵的教学理念,化作满天闪烁的星辰照亮孩子们的心灵,长成坚实的双翼,让学生在广阔的作文空间展翅飞翔!
一、建立创新型作文教学体系
根据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势,遵循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向,我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了作文教学的独立体系,具体可表述为“四专两化”,即“专人授课、专项课时、专本教案、专题内容”和学科化、一体化,就是把作文教学视为独立学科,强化其功能,并与基础知识、阅读、文言文教学协调为统一整体。在操作过程中首先把每周的三课时用于作文课,其中一节为阅读赏析和札记积累,取“厚积而薄发”之道,为写作奠定丰厚的基础,另外两节课用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习作过程和评改赏析。“专本教案”实质上是作为作文教学的小教材来使用,其中包括作文课的教学目标、课时分配、写作标准和选材范围等。
例如作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中学生习作的总主题表述为:描摹自身成长轨迹、述说难忘情感、表现高尚远大的理想追求、积极健康的志趣爱好、歌颂沸腾时代、感悟美好生活、追踪科技发展、畅想世纪未来。在“专题内容”中打破了“初一记叙、初二说明、初三议论”的框架,为学生拓展一个立体开放的作文空间,例如在选材范围上设立了“人间第一情”“校园风景线”“社会大舞台”“自我写真”“多彩自然”“科技纵横”“热点追踪”“心灵感悟”等八个专题。通过“四专两化”的操作,作文教学体系得以确立,目标更加明晰,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作文世界。
二、推行“三线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线”即学生习作的三个源泉:生活实践、阅读积累、自我感悟。“六步”是在作文课上进行这样的教学流程:课前积累——自主讨论——教师指导——选读范文——写作修改——品味赏析。这个流程的最大特点是把生活的积淀和感受视为写作的本源,把作文前的讨论、指导、思考作为课堂的重点。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师恩难忘”这一专题写作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初三一名学生是我校教师的孩子,他说:“我对妈妈的最大感受是敬业不爱家,忙碌是她的职业病,学生是她的兴奋剂,她回到家里常常是身心疲惫,一走入教室就生龙活虎,平时她拿东忘西,可是提起哪年毕业的学生,什么样的特点却记得一清二楚,爸爸说妈妈‘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我觉得妈妈虽然是不称职的母亲,却撑起了一片事业的蓝天。”这段真切的感受写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题目是《教师·母亲》。还有一名父母离异的同学讲了这样一段经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盲目地交“笔友”,发出一封封信倾诉我的苦闷之情。紧接着我收到了一些热情洋溢的回信,鼓励我坚定学习的信心,后来,我发现这回信者不是什么“笔友”,而是我那慈爱的老师。他把这段生活写入文中,题目是《绿衣人·我的班主任》,文章结尾写道:“老师,你是信使般的绿衣人,善于用独特的方法为失去温暖的孩子医治心灵的伤痕,从此我喜欢读信,更喜欢在信的字里行间捕捉老师那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以创作个性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到学生的习作最大问题是套话太多,公式化倾向严重,推敲起来,与教师的导向密切相关,在以往的训练上出于应试需要,在思想立意上对学生限制过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这样的定式:面对蜡烛,一定要赞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爱心,一定要写到让座、拾钱包,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祖国统一。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摒弃教化色彩和功利主义,还文学以清新自然的田园境界。例如我在指导初三学生“尝试类”文题写作时,遇到了一个很老套的题目《我第一次……》,在作前指导时学生讨论选材内容,有十几名同学看到过作文选上同题的文章,于是纷纷举手说出了这样的命题:《我第一次见到大海》《我第一次做饭》《我第一次野营》,当时我就问同学:这样的材料是来源于你的生活积累吗?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城市,有多少同学真正见到大海,荡漾于海水中,在学习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有多少同学真的会做饭,又有几名同学真正参加过夏令营?于是我启发学生写作文必须触及自己的心灵,敢于说真话、讲实事。当时班级的一名同学成绩优异,而且聪明漂亮,在男孩子中很突出,他写了一篇题为《我第一次梳“不等式”》的文章,大体写了自身的一段经历:自己陷入了“追星热”之中,崇拜“超女快男”,于是开始仿效他们的衣饰、发型,有一天,用妈妈的发胶喷在了自己的头上,梳成了一个时髦的“不等式”发型,走入班级,听到的是“好酷啊,帅男”的赞美声,但不久他发现“玩物丧志”,陶醉于自我欣赏的同时,自己的成绩在下滑,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次梳‘不等式’使我意识到外表浮华与精神的厚实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的一生只有冲破眩目的泡沫、浅薄的诱惑才能得到高雅的志趣和广博的知识”。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学生不仅是在作文,而是在表露自己的志趣追求,人生品味和审美标准。在教学中我还大力选用材料作文,给学生自由拟题的广阔空间,如“家庭生活”这个很古老的话题,学生拟出了个性化的题目,选出了创新型的材料,如《人间第一情》、《爱心网络》、《大朋友爸爸》、《妈妈学电脑》、《锅碗瓢盆交响曲》、《永远走不出的天地》《开在心里的鲜花》等。
四、开发作文教学的隐性课程
作文教学的空间在社会、在自然、在感情世界、在电脑网络,优秀作文不是在课堂教出来的,而是时代生活激发的、优秀作品陶冶的、自我心灵感悟的,所以,挖掘作文教学的隐性课程,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应是重要的渠道。具体做法是: 1.开设专题读书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开设了以读书为内容的新型课,把课堂变成图书馆、资料室,学生阅读的作品有长篇巨著、童话寓言、散文短论、诗词歌赋,可谓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学生在写“读书生活”时这样抒发感受:“读文学佳作如同哲人对话,如同友人倾诉”/“如入芝兰之室品其清香,如游碧波之海,感其浩荡”/“近山则雄壮,邻水则清秀”/“夏日品茗,雪夜围炉,感受到与作者穿越千山万水的心灵汇合/读书之感悟,如海水渐退方见石,浓雾散去始见山”/风过群山,花飞满天,书中世界,天上人间……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对写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2.开展文学实践活动。如成立文学社团,指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关注社会热点,还让学生参与设计校歌、班歌的创作方案。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一次我在课题实验班召开“小诗人朗诵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陶冶于文学的馨香,吟咏出这样的一些诗句:“大海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雪白的浪花就是那数不清的羊群;雨,是出走的孩子/它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诉说着天上的故事;风,将欢乐系在轻盈的胸怀/把童话与月色一同吹入夏的梦中;当春流光溢彩的走来/云便缭乱地书写天空的诗行;弯弯的月亮,是荡漾在心湖的小船/载着美丽的梦幻/驶向理想的彼岸……”这样的一次次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作文教学的美好境地和广阔空间。
3.运用广播教学进行作文赏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从2000年开始,我开辟了《作文阅读与赏析》专栏,利用早自习和闲余课时通过校内广播对学生进行作文赏析活动,至今已开展十多年。具体操作方式是把典范的学生习作或精美的文学小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题赏析,先把选定的作文打印下发,学生人手一份,然后我利用广播富于感情地朗读文章,并就文章的拟题特点,选材立意,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进行细致地评析,学生边听边用笔圈划记录,品味感悟。为了增强这种文学情境的感染力,我还利用广播的优势,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配乐赏析,在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中,我选择了被称为“蓝色激情”的音乐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充满魅力的钢琴演奏曲,当我和学生一起赏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一文时,配上贝多芬的《命运》,那顽强跳动的音符给人以战胜厄运的勇气;赏析感悟类散文时,伴上《秋日私语》《水边的阿迪丽娜》那深邃的海洋般的旋律触发学生心灵的思绪;赏析“美好时光”专题文章时,一曲《星空》《儿时的回忆》使人心驰神往,唤起遥远的回忆……每当栏目在固定时间播出时,学生听到的是我手执话筒娓娓的朗读和讲述,看到的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习作,感受到的是整个教学楼内和音乐融为一体的至真至纯的文学情境。
总结起来,作文教学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探索了作文学科化的渠道,将作文教学体系明晰化;第二是把作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触及学生心灵,重思博采,拓展空间;第三是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个性得以弘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我将继续坚持在教学中重思博采,让充满创新精神和个性内涵的教学理念,化作满天闪烁的星辰照亮孩子们的心灵,长成坚实的双翼,让学生在广阔的作文空间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