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明确、对培训对象不了解、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等,其解决的方法有:加强与受培训学员的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应该重技能,轻理论;重操作,轻知识;重示范,轻讲解。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策略
一、中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明确
承担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主体的培训基地,包括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大型企业、专门培训机构等;它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中职学校不尽相同,加之对中职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缺乏了解和研究,普遍存在对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明确的问题。
如师范类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培训基地将中职教师培训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基本沿用普教师资“上课”模式, “师范性”明显,“职业性”不强。而其他类型的培训基地或光强调“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或将培训等同于工人的岗前培训,或只是组织参培学员走马观花地参观车间和工厂,都忽略了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应该是注重教学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向提高。
2.对中职教师培训的对象不了解
有的培训基地对中职教师这一培训对象不了解,只是讲授理论而忽略了技能操作,对如何传授这一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涉及。
中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级技能的操作工、劳动者,客观上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讲解和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成为既会理论又会教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参培教师的迫切需求。
3.培训模式比较单一
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采用课堂讲授模式,这种模式虽有利于参培学员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理论知识,但长时间使用,学员感到“理论虽好,就是难以消化”,十分疲劳。而期盼的“经验交流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却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式,对新教法、新技能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是参培学员最大的希望。培训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了培训效果不佳。
4.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
培训评价是关于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可分为短期效果评价和长期效果评价。短期效果表现出来得快,但具有不稳定性;而长期效果虽然滞后,但比较稳定,影响比较深远,更能体现教师培训的效果。
现行的评价多采用书面评价模式,都是培训结束后马上进行评估,属于短期效果评价,难以真正探寻到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既不利于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效果的评价改进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也不利于政府了解投资的收益,制定以后的方针政策。
二、完善中职教师培训的策略
1.培训前
(1)与参培学员有效沟通
培训基地应在培训前采用各种方式和参培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这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通过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来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使培训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需求调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论知识需求。了解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中,参培学员需要补充和更新哪些专业性的知识;在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中,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前沿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②操作技能需求。操作技能培训应该是中职教师培训的最重要部分。在“双师型”教师标准和等级的指导下,了解新工艺、新技能的发展对参培学员的技能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对这些参训学员应进行哪些技能培训和训练。
③教学技能需求。了解参训学员在个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法,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找到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培训基地在对参培学员进行了解沟通后,应将参培学员的培训需求,及时反馈到培训教师处,以便培训教师根据学员各项培训需求,了解教学对象,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2.培训中
(1)培训内容的安排
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确定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教学技能这三方面的培训内容,但孰轻孰重呢?
据调查,中职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期待中,最希望得到的专题培训是“提高教学技能、技巧”(76.6%),其次是“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73.9%),最后是“拓展专业理论知识”(69.4%)。这或许是因为参培学员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切实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重技能,轻理论;重操作,轻知识;重示范,轻讲解。
(2)培训方式的选择
培训方式应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以教师构建的特定的模拟工作情景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企业实践等教学方法,突出参与性、体验性、操作性、互动性,融理论于实践中,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在案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也正是广大中职教师所期望的一种培训方式。
(3)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动态的培训评价体系,对参培学员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从培训前的基本信息收集,到培训中成果的积累,再到培训后的成绩考核和成果展示等,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跟踪评估。
改进培训成绩考核办法,把参培学员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教学和研究上,用提交经验论文、上一堂汇报课或提交模拟产品的方式作为培训结业的一种评价方式。如工艺美术专业,可要求学员在企业实践阶段,学习制作一件蜡染工艺品作为考核培训成绩之一;文秘专业学员可承办培训结业典礼,完成会议的筹办、会场的布置、会中的具体事项等全过程,观察其具体表现作为培训考核的一项成绩。
3.培训后
(1)培训基地要主动跟踪
无论是省级培训还是国家级培训,参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就很少和培训基地联系,培训基地也很少主动和学员或学校联系。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是否提升?哪些是培训中的积极因素?哪些是培训中的不利因素?参培学员虽对培训效果有所感触,但因为缺乏信息的交流,培训基地无从得知。中职教师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缺乏调查研究,缺乏经验总结,就无法对培训工作进行完善,培训就会缺乏针对性,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所以培训基地应该把派训学校作为一线教学实验基地,主动跟踪培训学员的后续发展,帮助参培学员在工作中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2)派训学校要适当加压
很多参培学员回到学校后教学工作并没有多大改观,培训与没培训差别不大,没有在学校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参培学员自身对理念的接受、理解和消化能力不一样;另一方面是“理念转化为行动”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时间和过程。建议派训学校要及时给获得新理念、掌握新教法的参培教师压担子、给任务,督促其尽快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提供改革实验的舞台,鼓励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同时派训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让参培教师根据本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成长的需要,组织和带动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2]何文明.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3]王 川.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探索[J].中职教育,2011,(36):
[4]王华兵.论中职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张二秀,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责任编辑 唐 河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策略
一、中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明确
承担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主体的培训基地,包括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大型企业、专门培训机构等;它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中职学校不尽相同,加之对中职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缺乏了解和研究,普遍存在对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认识不明确的问题。
如师范类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培训基地将中职教师培训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基本沿用普教师资“上课”模式, “师范性”明显,“职业性”不强。而其他类型的培训基地或光强调“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或将培训等同于工人的岗前培训,或只是组织参培学员走马观花地参观车间和工厂,都忽略了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应该是注重教学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向提高。
2.对中职教师培训的对象不了解
有的培训基地对中职教师这一培训对象不了解,只是讲授理论而忽略了技能操作,对如何传授这一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涉及。
中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级技能的操作工、劳动者,客观上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讲解和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成为既会理论又会教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参培教师的迫切需求。
3.培训模式比较单一
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采用课堂讲授模式,这种模式虽有利于参培学员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理论知识,但长时间使用,学员感到“理论虽好,就是难以消化”,十分疲劳。而期盼的“经验交流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却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式,对新教法、新技能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是参培学员最大的希望。培训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了培训效果不佳。
4.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
培训评价是关于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可分为短期效果评价和长期效果评价。短期效果表现出来得快,但具有不稳定性;而长期效果虽然滞后,但比较稳定,影响比较深远,更能体现教师培训的效果。
现行的评价多采用书面评价模式,都是培训结束后马上进行评估,属于短期效果评价,难以真正探寻到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既不利于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效果的评价改进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也不利于政府了解投资的收益,制定以后的方针政策。
二、完善中职教师培训的策略
1.培训前
(1)与参培学员有效沟通
培训基地应在培训前采用各种方式和参培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这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通过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来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使培训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需求调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论知识需求。了解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中,参培学员需要补充和更新哪些专业性的知识;在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中,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前沿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②操作技能需求。操作技能培训应该是中职教师培训的最重要部分。在“双师型”教师标准和等级的指导下,了解新工艺、新技能的发展对参培学员的技能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对这些参训学员应进行哪些技能培训和训练。
③教学技能需求。了解参训学员在个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法,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找到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培训基地在对参培学员进行了解沟通后,应将参培学员的培训需求,及时反馈到培训教师处,以便培训教师根据学员各项培训需求,了解教学对象,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2.培训中
(1)培训内容的安排
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确定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教学技能这三方面的培训内容,但孰轻孰重呢?
据调查,中职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期待中,最希望得到的专题培训是“提高教学技能、技巧”(76.6%),其次是“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73.9%),最后是“拓展专业理论知识”(69.4%)。这或许是因为参培学员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切实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重技能,轻理论;重操作,轻知识;重示范,轻讲解。
(2)培训方式的选择
培训方式应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以教师构建的特定的模拟工作情景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企业实践等教学方法,突出参与性、体验性、操作性、互动性,融理论于实践中,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在案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也正是广大中职教师所期望的一种培训方式。
(3)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动态的培训评价体系,对参培学员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从培训前的基本信息收集,到培训中成果的积累,再到培训后的成绩考核和成果展示等,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跟踪评估。
改进培训成绩考核办法,把参培学员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教学和研究上,用提交经验论文、上一堂汇报课或提交模拟产品的方式作为培训结业的一种评价方式。如工艺美术专业,可要求学员在企业实践阶段,学习制作一件蜡染工艺品作为考核培训成绩之一;文秘专业学员可承办培训结业典礼,完成会议的筹办、会场的布置、会中的具体事项等全过程,观察其具体表现作为培训考核的一项成绩。
3.培训后
(1)培训基地要主动跟踪
无论是省级培训还是国家级培训,参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就很少和培训基地联系,培训基地也很少主动和学员或学校联系。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是否提升?哪些是培训中的积极因素?哪些是培训中的不利因素?参培学员虽对培训效果有所感触,但因为缺乏信息的交流,培训基地无从得知。中职教师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缺乏调查研究,缺乏经验总结,就无法对培训工作进行完善,培训就会缺乏针对性,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所以培训基地应该把派训学校作为一线教学实验基地,主动跟踪培训学员的后续发展,帮助参培学员在工作中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2)派训学校要适当加压
很多参培学员回到学校后教学工作并没有多大改观,培训与没培训差别不大,没有在学校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参培学员自身对理念的接受、理解和消化能力不一样;另一方面是“理念转化为行动”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时间和过程。建议派训学校要及时给获得新理念、掌握新教法的参培教师压担子、给任务,督促其尽快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提供改革实验的舞台,鼓励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同时派训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让参培教师根据本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成长的需要,组织和带动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
[2]何文明.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3]王 川.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探索[J].中职教育,2011,(36):
[4]王华兵.论中职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张二秀,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
责任编辑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