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从该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建议,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会计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包括抽象的会计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各种方法技能。因此,学好并掌握它,能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又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学生学习和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念与学习目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会计,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这是初学会计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讲课时首先向学生重点讲授的内容。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
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
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从“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来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 “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旨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增强感知,变抽象理解为主动学习,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华.融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探析[J].商业会计,2013(04).
[2]许燕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18).
[3]容 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7).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会计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包括抽象的会计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各种方法技能。因此,学好并掌握它,能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又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学生学习和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念与学习目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会计,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这是初学会计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讲课时首先向学生重点讲授的内容。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
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
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从“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来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 “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旨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增强感知,变抽象理解为主动学习,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华.融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探析[J].商业会计,2013(04).
[2]许燕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18).
[3]容 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7).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