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内蒙古地区众多长调民歌的演唱中鄂尔多斯长调的音乐形态是最独具风格的,也是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将以鄂尔多斯长调为主,简写了鄂尔多斯长调的基本概况,长调演唱中运用的情感,学习长调时练声的基础训练与传承方面等。
【关键词】 鄂尔多斯长调;情感运用;基础训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63-02
一、鄂尔多斯长调的概念
说起长调人们都会想起锡林郭勒的《小黄马》,呼伦贝尔的《褐色的雄鹰》《辽阔的草原》等经典长调民歌。在内蒙古长调民歌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体现,更是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当中重要的部分。长调民歌的分布和流传十分广泛,单从内蒙古地区的长调来看,从历史文化、音乐风格、地域风格上形成了幾个独立而稳定的风格色彩区。如呼伦贝尔、昭乌达、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乌拉特、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其中鄂尔多斯长调的音乐风格是最为突出而且极为明显的。鄂尔多斯长调所指的是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演唱的长调民歌。是鄂尔多斯地区勤劳的蒙古族的牧民,在游牧生活当中进行创造,为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自然的哼唱,选用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情绪深沉、感情内在的音乐。也在牧民们日复一日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唱的长调民歌。是在绚丽多彩的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赞颂歌、哲理歌、思乡歌、叙事歌、情歌、训谕歌等。根据体裁分为婚礼歌、宴歌、牧歌、娱乐歌等。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四个地区。鄂尔多斯长调歌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婚礼宴会上演唱,还可以在那达慕,家庭宴会等场合中演唱。而且它的特点在于悲伤色彩浓郁,歌词情意深远,旋律非常优美。在我们内蒙古地区中耳熟能详的鄂尔多斯长调代表作有《六十棵榆树》《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敦吉》《班禅庙》《枣树梁》等。
二、演唱方法
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是神态的艺术,生命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它体现着人内心深处最优美的旋律,也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自由的心灵,极致的抒情是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本质与属性。善于表达草原上发生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抒发蒙古人那炽烈的内心情感。鄂尔多斯长调的演唱方法高超精绝,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长调民歌区域。其杰出代表有鄂托克旗的长调歌唱家查木苏先生,乌审旗的长调歌唱家乌敦巴拉女士,伊金霍洛旗的长调歌唱家图孟先生等人。他们用一生的时光来演绎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风采,用生活的经验来诉说着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故事。更是对下一代留下了珍贵的瑰宝。
(一)长调演唱中表情的特点
演唱中真实的情感体验是需要演唱者用心来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在演唱当中除了自己的声音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面部的喜怒哀乐来体现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舞台艺术家们表演或者演唱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而且人们往往说音乐是最直接直入人心的艺术。在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演唱当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面部表情。其他地区的长调民歌在演唱当中主要以微笑的表情来抒发内心情感,但是演唱鄂尔多斯长调的时候主要以悲伤的表情来诠释歌曲的内容,并且主要运用哭腔。更是以哭腔和悲伤的表情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所谓喜极而泣的感觉就是演唱鄂尔多斯长调的独到之处。
(二)长调演唱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人的情感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总体上可分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两方面。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演变成情感的爆发点。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依存于审美对象的感受之中,但更要集中、更深刻,更容易激发起精神力量。人们常说鄂尔多斯长调演唱起来特别困难,所以很少有别的地区人来演唱,只有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才能演绎,才能表达,才能唱出来那个感觉。在访问民间艺术家的时候我们都会问这些前辈,为什么唱歌这么好听,这么动人。民间艺术家们回答的时候都会说这是对生活的感悟,因为亲身感受过所以更能体会歌曲的内容,也在演唱的时候会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说音乐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怎能唱出美妙的音乐。而且演唱鄂尔多斯长调更是需要生活的经验,因为演唱鄂尔多斯长调时本身有扎实的功底之外,更要有对生活的感悟。所以累积生活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础训练
首先,应该树立整体的唱歌观念。了解和熟记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发声的训练是身体器官的整体运动,也是基础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结合。对于专业歌者或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声乐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一)放松
放松是掌握歌唱发声基础的前提。歌唱活动本身就是人声的运动形态,也是一种演唱准备就绪的正确状态。只有放松,多项技术动作才能较好的发挥。歌唱,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应该感到非常愉快的,如果不愉快,嗓音的活动必然受到压抑,歌唱活动就会受约束。如果发音之前没有得到放松的状态,唱的时候呼吸不能顺畅,各部个肌肉就不能协调起来,也不可能将声音形象那么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得到放松,唱长调的时候身体感觉紧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紧接着就会出现很多的小毛病。所以完全的放松就是等同于完全的释放。
(二)顺气(呼吸)
美声学派当中有“唱歌的一切毛病都可以在呼吸上找原因”的看法。可见正确的呼吸方法对歌唱的作用有多大。要达到高水准的歌唱家,首先顺气是最根本的。也就是学会正确的呼吸。“呼吸”一个自然的横膈膜运动过程,要以这自然的运动为基础,从而逐步走上健康的,不断提高其嗓音能力的正确歌唱之路。如果在唱长调的时候,不会呼吸那就会出现气息憋住的情况,尤其常见的是憋在胸部,而且发出来的嗓音往往是僵的,直直的,亮的过分或者显得很浅。而且唱长调的过程中呼吸不用太快,太快了下一个词就显得无力。 (三)真假声结合的训练
在练声中声音上下声区统一,要求在换声点周围的前一个音必须带有进入另一声区的后一个音质。只有这样才能承上启下,同时努力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头腔共鸣”,同时也找到“胸腔共鸣”的成分,使真假声能自然通过换声区上下统一下来。在鄂尔多斯长调中真假声的运用,比其他地区的长调多。所以真假声结合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假声的运用,唱高音显得吃力,憋得脸红脖子粗,唱低音又显得没有活力、生硬、死板。
(四)跳音训练
跳音可译为断唱、顿唱、是与连贯音相对应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它是利用呼吸时胸腹部肌肉的弹性伸缩力,带动横膈膜产生回弹,增大气息壓力。当鼻咽腔兴奋张开后,带动会厌有力卷起,声带与气流共同作有节律的间歇性的闭合,并震动发声。这种训练是需要深入的呼吸来支持的,每一个音都要一口呼吸来带动。这就需要横膈膜的一松一紧的连续运动,气息才能使每个断音唱得既干净又有力。跳音训练对学习长调的人来说是有着明显的效果,使唱歌中起音更明亮、圆润、声音更加连贯、嗓音更加灵活、还能够得到自如的音量控制能力,使演唱时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传承与保护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推动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世界和中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促进了人们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认识。更是成为诸多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更是学习长调民歌众多人当中的一员,对于鄂尔多斯长调的发展与传承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一)鄂尔多斯长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近十几年来由于时代变化,经济发展,不断开发土地,建立旅游区,让牧民的生活环境逐渐被缩小,渐渐地改变了牧民延续数千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让长调的发展停滞不前。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复杂的文化成分影响着蒙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冲击着蒙古族传统的艺术文化。而且在多样化的艺术世界里,欧美的流行音乐的盛行下,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降低,更是让长调的发展面临着生存的挑战。3.据统计,在鄂尔多斯唱长调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民间艺术家,然后就是专业学习长调专业的学生,而且在鄂尔多斯学习长调的或者对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有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愿意学习长调,在鄂尔多斯长调艺人或者传承人的处境堪忧。
(二)对鄂尔多斯长调音乐进行的保护方案
1.政府作为文化的主导者,对鄂尔多斯长调民歌进行全面的宣传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长调民歌。还要组织举办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比赛或者关于民歌方面的论坛,通过比赛和论坛的方法让参赛者进行深度的讨论,并且发表意见。同时还让他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2.为了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而是对环境进行保护,让牧民有自己的生存环境,也让长调民歌有发展的空间。让广大群众重新认识和了解蒙古民族灿烂而绚丽的音乐文化。3.关于长调方面的知识,应该从小孩抓起。比如:把各个地区的长调民歌编入教材,让学生们接触和了解,并且培养他们对长调民歌的兴趣,为日后更专业化培训打下基础。然后,高等专业学院发挥它们应有的优势,对继承人进行更全面的培训和地域风格性的培养,为各个地区长调的发展和保护作出贡献。4.专业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之间进行探讨,相互切磋,相互学习,让蒙古族长调艺术发挥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五、结语
鄂尔多斯长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典型的代表,也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最古老的音乐形态。应该运用专业的方法与知识,传承和发扬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独有的形式。这也是一代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哈斯巴特尔.音乐风格的变化与稳定性——以鄂尔多斯长调民歌为例[J].中国音乐,2019,(6):11-18.
[2]郭伟平,格根莎娜.歌唱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12.
[3]杨娜.论蒙古族长调民歌及其保护与传承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5.
【关键词】 鄂尔多斯长调;情感运用;基础训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63-02
一、鄂尔多斯长调的概念
说起长调人们都会想起锡林郭勒的《小黄马》,呼伦贝尔的《褐色的雄鹰》《辽阔的草原》等经典长调民歌。在内蒙古长调民歌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体现,更是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当中重要的部分。长调民歌的分布和流传十分广泛,单从内蒙古地区的长调来看,从历史文化、音乐风格、地域风格上形成了幾个独立而稳定的风格色彩区。如呼伦贝尔、昭乌达、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乌拉特、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其中鄂尔多斯长调的音乐风格是最为突出而且极为明显的。鄂尔多斯长调所指的是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演唱的长调民歌。是鄂尔多斯地区勤劳的蒙古族的牧民,在游牧生活当中进行创造,为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自然的哼唱,选用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情绪深沉、感情内在的音乐。也在牧民们日复一日的劳动中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唱的长调民歌。是在绚丽多彩的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赞颂歌、哲理歌、思乡歌、叙事歌、情歌、训谕歌等。根据体裁分为婚礼歌、宴歌、牧歌、娱乐歌等。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四个地区。鄂尔多斯长调歌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婚礼宴会上演唱,还可以在那达慕,家庭宴会等场合中演唱。而且它的特点在于悲伤色彩浓郁,歌词情意深远,旋律非常优美。在我们内蒙古地区中耳熟能详的鄂尔多斯长调代表作有《六十棵榆树》《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敦吉》《班禅庙》《枣树梁》等。
二、演唱方法
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是神态的艺术,生命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它体现着人内心深处最优美的旋律,也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自由的心灵,极致的抒情是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本质与属性。善于表达草原上发生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抒发蒙古人那炽烈的内心情感。鄂尔多斯长调的演唱方法高超精绝,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长调民歌区域。其杰出代表有鄂托克旗的长调歌唱家查木苏先生,乌审旗的长调歌唱家乌敦巴拉女士,伊金霍洛旗的长调歌唱家图孟先生等人。他们用一生的时光来演绎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风采,用生活的经验来诉说着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故事。更是对下一代留下了珍贵的瑰宝。
(一)长调演唱中表情的特点
演唱中真实的情感体验是需要演唱者用心来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在演唱当中除了自己的声音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面部的喜怒哀乐来体现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舞台艺术家们表演或者演唱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面部表情。而且人们往往说音乐是最直接直入人心的艺术。在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演唱当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面部表情。其他地区的长调民歌在演唱当中主要以微笑的表情来抒发内心情感,但是演唱鄂尔多斯长调的时候主要以悲伤的表情来诠释歌曲的内容,并且主要运用哭腔。更是以哭腔和悲伤的表情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所谓喜极而泣的感觉就是演唱鄂尔多斯长调的独到之处。
(二)长调演唱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人的情感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总体上可分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两方面。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且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演变成情感的爆发点。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依存于审美对象的感受之中,但更要集中、更深刻,更容易激发起精神力量。人们常说鄂尔多斯长调演唱起来特别困难,所以很少有别的地区人来演唱,只有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才能演绎,才能表达,才能唱出来那个感觉。在访问民间艺术家的时候我们都会问这些前辈,为什么唱歌这么好听,这么动人。民间艺术家们回答的时候都会说这是对生活的感悟,因为亲身感受过所以更能体会歌曲的内容,也在演唱的时候会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说音乐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怎能唱出美妙的音乐。而且演唱鄂尔多斯长调更是需要生活的经验,因为演唱鄂尔多斯长调时本身有扎实的功底之外,更要有对生活的感悟。所以累积生活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础训练
首先,应该树立整体的唱歌观念。了解和熟记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发声的训练是身体器官的整体运动,也是基础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结合。对于专业歌者或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声乐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一)放松
放松是掌握歌唱发声基础的前提。歌唱活动本身就是人声的运动形态,也是一种演唱准备就绪的正确状态。只有放松,多项技术动作才能较好的发挥。歌唱,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应该感到非常愉快的,如果不愉快,嗓音的活动必然受到压抑,歌唱活动就会受约束。如果发音之前没有得到放松的状态,唱的时候呼吸不能顺畅,各部个肌肉就不能协调起来,也不可能将声音形象那么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得到放松,唱长调的时候身体感觉紧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紧接着就会出现很多的小毛病。所以完全的放松就是等同于完全的释放。
(二)顺气(呼吸)
美声学派当中有“唱歌的一切毛病都可以在呼吸上找原因”的看法。可见正确的呼吸方法对歌唱的作用有多大。要达到高水准的歌唱家,首先顺气是最根本的。也就是学会正确的呼吸。“呼吸”一个自然的横膈膜运动过程,要以这自然的运动为基础,从而逐步走上健康的,不断提高其嗓音能力的正确歌唱之路。如果在唱长调的时候,不会呼吸那就会出现气息憋住的情况,尤其常见的是憋在胸部,而且发出来的嗓音往往是僵的,直直的,亮的过分或者显得很浅。而且唱长调的过程中呼吸不用太快,太快了下一个词就显得无力。 (三)真假声结合的训练
在练声中声音上下声区统一,要求在换声点周围的前一个音必须带有进入另一声区的后一个音质。只有这样才能承上启下,同时努力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头腔共鸣”,同时也找到“胸腔共鸣”的成分,使真假声能自然通过换声区上下统一下来。在鄂尔多斯长调中真假声的运用,比其他地区的长调多。所以真假声结合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假声的运用,唱高音显得吃力,憋得脸红脖子粗,唱低音又显得没有活力、生硬、死板。
(四)跳音训练
跳音可译为断唱、顿唱、是与连贯音相对应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它是利用呼吸时胸腹部肌肉的弹性伸缩力,带动横膈膜产生回弹,增大气息壓力。当鼻咽腔兴奋张开后,带动会厌有力卷起,声带与气流共同作有节律的间歇性的闭合,并震动发声。这种训练是需要深入的呼吸来支持的,每一个音都要一口呼吸来带动。这就需要横膈膜的一松一紧的连续运动,气息才能使每个断音唱得既干净又有力。跳音训练对学习长调的人来说是有着明显的效果,使唱歌中起音更明亮、圆润、声音更加连贯、嗓音更加灵活、还能够得到自如的音量控制能力,使演唱时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传承与保护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推动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世界和中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促进了人们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认识。更是成为诸多学者们研究的对象。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更是学习长调民歌众多人当中的一员,对于鄂尔多斯长调的发展与传承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一)鄂尔多斯长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近十几年来由于时代变化,经济发展,不断开发土地,建立旅游区,让牧民的生活环境逐渐被缩小,渐渐地改变了牧民延续数千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让长调的发展停滞不前。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复杂的文化成分影响着蒙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冲击着蒙古族传统的艺术文化。而且在多样化的艺术世界里,欧美的流行音乐的盛行下,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降低,更是让长调的发展面临着生存的挑战。3.据统计,在鄂尔多斯唱长调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民间艺术家,然后就是专业学习长调专业的学生,而且在鄂尔多斯学习长调的或者对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有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愿意学习长调,在鄂尔多斯长调艺人或者传承人的处境堪忧。
(二)对鄂尔多斯长调音乐进行的保护方案
1.政府作为文化的主导者,对鄂尔多斯长调民歌进行全面的宣传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长调民歌。还要组织举办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的比赛或者关于民歌方面的论坛,通过比赛和论坛的方法让参赛者进行深度的讨论,并且发表意见。同时还让他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2.为了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而是对环境进行保护,让牧民有自己的生存环境,也让长调民歌有发展的空间。让广大群众重新认识和了解蒙古民族灿烂而绚丽的音乐文化。3.关于长调方面的知识,应该从小孩抓起。比如:把各个地区的长调民歌编入教材,让学生们接触和了解,并且培养他们对长调民歌的兴趣,为日后更专业化培训打下基础。然后,高等专业学院发挥它们应有的优势,对继承人进行更全面的培训和地域风格性的培养,为各个地区长调的发展和保护作出贡献。4.专业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之间进行探讨,相互切磋,相互学习,让蒙古族长调艺术发挥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五、结语
鄂尔多斯长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典型的代表,也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最古老的音乐形态。应该运用专业的方法与知识,传承和发扬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独有的形式。这也是一代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哈斯巴特尔.音乐风格的变化与稳定性——以鄂尔多斯长调民歌为例[J].中国音乐,2019,(6):11-18.
[2]郭伟平,格根莎娜.歌唱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12.
[3]杨娜.论蒙古族长调民歌及其保护与传承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