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井下电磁波法主要应用的是电磁波衰减系数成像,而电磁波的衰减系数又与地下介质的电阻率,磁导率,介电常数等有关系。能否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工作方式的选择与观测效果和数据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成像的结果。
[关键词]电磁波,衰减系数,频率
中图分类号:P3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312-01
井间电磁波法的技术比较复杂,且许多要求比较细致,在野外工作时,我们必须强调方法技术的重要性,来保证高质量的观测结果,来提高生产效率,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服务。方法技术的选择,主要包括合理的观测方式的选择和选用适当的频率。而方法技术的选择,决定于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性。对于井中电磁波法来说,掌握岩矿石的电磁特性尤为重要。
1.参数的测定
不同岩矿石对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不同,吸收系数是岩矿石电磁参数的一个综合参数,岩矿石有无高频电磁参数的物性差别,是我们工作能否展開的前提。岩矿石的电磁系数一般通过室内的标本来测定,了解地质体和围岩之间是否具有足够大的差异,通过测定不同岩石的磁参数,也可以估计出岩石中的波长。
主要测量的参数包括: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电阻率和衰减系数的测量。室内测量也包括一些问题:自然条件下与室内条件不符,测量参数与实际参数有一定的误差,而且有的岩石容易风化破碎,难以制成标本。因此有时也在野外直接测量。
2.频率的选择
井下电磁波法的仪器有多个频率,能研究岩石的多频特性,因而能提高找矿效果。工作频率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仪器发射电磁波能穿透的距离,也就是穿透的范围大小,这取决于发射机的功率还有仪器的灵敏度,还有岩矿石的吸收系数。再就是工作频率还要考虑探测的地质体大小,它与围岩吸收系数的差异和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当波长与探测体的大小相当时,这时有很好的分辨率。选频率的一般原则是:
第一、随着频率的增高,介质的吸收系数变大,穿透的距离变小。因此,当吸收系数高时,宜选用较低的频率。
第二、在探测体较小时,选用低频工作,波长太长,分辨率下降。在保证穿透的距离时,应用高频。不同结构的矿石堆频率变化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选择多频工作,以区分不同结构的岩石。
第三、吸收系数小时,电磁波衰减慢,二次场强,容易产生直达波与二次波干涉。频率高时,波程变化快,出现较多的干涉条纹。因此要综合考虑采取适当的频率。
3.观测方式的选择
电磁波层析成像方法也就是井下电磁波法,主要是双孔观测法。一种是同步观测法,就是发射源和接收源同时移动,进行测量。另外一种就是定点观测法,就是把接收源全都固定住,然后只是移动发射源进行观测。
1).相差距离观测法
就是发射源和接收仪器在高度差上相距一定的距离,然后同时移动发射源和接收装置,在均匀介质中,由于发射源和接收源有相同的高度差,所以距离d为常数所以理论曲线也是一条直线,这样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和判断是否有异常体的存在也很容易。这种情况可以发射源比接收源高,也可以接收源比发射源高,两种方式都是可以的。只是在测量时,我们需要两组人同时移动发射源和接收装置,使他们处在同一高度。
2).水平同步法
就是保持发射源和接收装置处在同一高度,同步移动发射源和接收装置,在移动时也要保持发射源和接收装置一直处在同一高度,不停地发射和接收。在均匀介质中,理论曲线也是一条直线,这样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和判断是否有异常体的存在也很容易。
3).定点观测法
定点观测法,就是把接收装置固定住,然后不断地移动发射装置,接收装置不停接收。在定点观测法里面发射和接收里面的距离d不是固定的,多以不能很容易的看出异常。定点发比较灵活,具有更高的效率,操作简单(如图1)。
上面几种方法时常配合使用,当同步观测法发现异常后,再用定点观测法来进行观测。由于天线辐射的方向性和仪器动态范围的限制,在作斜同步和定点观测时,接收和发射之间的最大高差需要作一定的限制,倾斜射线与水平射线的最大夹角一般应控制在45度角以内,有时甚至要控制在30度角之内。
4.孔距的选择
1).合理的选择发射和接收的孔距,对反应异常很重要。通过实践证明,当在高阻中探测低阻体时,接收装置靠近目的体的钻孔中观测时,场强梯度大,变化明显。低阻体距离发射源较近时,异常范围变化不明显,绕射现象使观测曲线复杂化。因此在高阻体中探测低阻体时,接收装置应该选在距离低阻体较近的地方打孔。
2)观测点距的选择。一般点越密集,我们资料越详细,资料解释就越有利。但这样却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钻机停钻,等待测量的时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来说更为重要。对于地电剖面比较完整,不漏掉有意义的异常现象,一般同步观测点距为2m左右。当地质体形态不复杂,或者是岩层较厚实且较稳定的时候,或者在地下地质体的深度已知的情况,可以适当放宽点距。当地下地质体内较复杂,或者较小的时候,应当加密点距。当使用很高的频率来测量时,也要加密点距。
5.观测质量控制
观测质量(即观测误差)主要取决于外界干扰因素、仪器的稳定性和深度误差。为了防止因误差造成虚假异常,在某个测区首次测量时可以通过重复测量进行对比。计算两次测量的误差大小可以通过下面公式进行分析:
式中,δ为两次读数之差,n为观测点数,其均方误差值应控制在5分贝左右。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磁波层析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技术方法,包括仪器在井中的观测方式,采样密度如何选择,频率的确定,以及观测质量的控制。井下电磁波法主要应用的是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根据我们接收到的衰减后的信号场值,来还原地质介质的分布情况,这种方法的根据是地下的介质与围岩必须要有明显的物性差异。而起初物性差异的测量则需要我们前期来进行。井下电磁波层析的方法,干扰因素也较多,只有做好前期的工作,来确保我们的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决定测量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文采.地震层析成像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7(3):182-192.
[2] 刘天放,李志聘.矿井地球物理勘探[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45-71.
[关键词]电磁波,衰减系数,频率
中图分类号:P3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312-01
井间电磁波法的技术比较复杂,且许多要求比较细致,在野外工作时,我们必须强调方法技术的重要性,来保证高质量的观测结果,来提高生产效率,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服务。方法技术的选择,主要包括合理的观测方式的选择和选用适当的频率。而方法技术的选择,决定于矿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性。对于井中电磁波法来说,掌握岩矿石的电磁特性尤为重要。
1.参数的测定
不同岩矿石对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不同,吸收系数是岩矿石电磁参数的一个综合参数,岩矿石有无高频电磁参数的物性差别,是我们工作能否展開的前提。岩矿石的电磁系数一般通过室内的标本来测定,了解地质体和围岩之间是否具有足够大的差异,通过测定不同岩石的磁参数,也可以估计出岩石中的波长。
主要测量的参数包括: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电阻率和衰减系数的测量。室内测量也包括一些问题:自然条件下与室内条件不符,测量参数与实际参数有一定的误差,而且有的岩石容易风化破碎,难以制成标本。因此有时也在野外直接测量。
2.频率的选择
井下电磁波法的仪器有多个频率,能研究岩石的多频特性,因而能提高找矿效果。工作频率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仪器发射电磁波能穿透的距离,也就是穿透的范围大小,这取决于发射机的功率还有仪器的灵敏度,还有岩矿石的吸收系数。再就是工作频率还要考虑探测的地质体大小,它与围岩吸收系数的差异和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当波长与探测体的大小相当时,这时有很好的分辨率。选频率的一般原则是:
第一、随着频率的增高,介质的吸收系数变大,穿透的距离变小。因此,当吸收系数高时,宜选用较低的频率。
第二、在探测体较小时,选用低频工作,波长太长,分辨率下降。在保证穿透的距离时,应用高频。不同结构的矿石堆频率变化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选择多频工作,以区分不同结构的岩石。
第三、吸收系数小时,电磁波衰减慢,二次场强,容易产生直达波与二次波干涉。频率高时,波程变化快,出现较多的干涉条纹。因此要综合考虑采取适当的频率。
3.观测方式的选择
电磁波层析成像方法也就是井下电磁波法,主要是双孔观测法。一种是同步观测法,就是发射源和接收源同时移动,进行测量。另外一种就是定点观测法,就是把接收源全都固定住,然后只是移动发射源进行观测。
1).相差距离观测法
就是发射源和接收仪器在高度差上相距一定的距离,然后同时移动发射源和接收装置,在均匀介质中,由于发射源和接收源有相同的高度差,所以距离d为常数所以理论曲线也是一条直线,这样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和判断是否有异常体的存在也很容易。这种情况可以发射源比接收源高,也可以接收源比发射源高,两种方式都是可以的。只是在测量时,我们需要两组人同时移动发射源和接收装置,使他们处在同一高度。
2).水平同步法
就是保持发射源和接收装置处在同一高度,同步移动发射源和接收装置,在移动时也要保持发射源和接收装置一直处在同一高度,不停地发射和接收。在均匀介质中,理论曲线也是一条直线,这样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和判断是否有异常体的存在也很容易。
3).定点观测法
定点观测法,就是把接收装置固定住,然后不断地移动发射装置,接收装置不停接收。在定点观测法里面发射和接收里面的距离d不是固定的,多以不能很容易的看出异常。定点发比较灵活,具有更高的效率,操作简单(如图1)。
上面几种方法时常配合使用,当同步观测法发现异常后,再用定点观测法来进行观测。由于天线辐射的方向性和仪器动态范围的限制,在作斜同步和定点观测时,接收和发射之间的最大高差需要作一定的限制,倾斜射线与水平射线的最大夹角一般应控制在45度角以内,有时甚至要控制在30度角之内。
4.孔距的选择
1).合理的选择发射和接收的孔距,对反应异常很重要。通过实践证明,当在高阻中探测低阻体时,接收装置靠近目的体的钻孔中观测时,场强梯度大,变化明显。低阻体距离发射源较近时,异常范围变化不明显,绕射现象使观测曲线复杂化。因此在高阻体中探测低阻体时,接收装置应该选在距离低阻体较近的地方打孔。
2)观测点距的选择。一般点越密集,我们资料越详细,资料解释就越有利。但这样却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钻机停钻,等待测量的时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来说更为重要。对于地电剖面比较完整,不漏掉有意义的异常现象,一般同步观测点距为2m左右。当地质体形态不复杂,或者是岩层较厚实且较稳定的时候,或者在地下地质体的深度已知的情况,可以适当放宽点距。当地下地质体内较复杂,或者较小的时候,应当加密点距。当使用很高的频率来测量时,也要加密点距。
5.观测质量控制
观测质量(即观测误差)主要取决于外界干扰因素、仪器的稳定性和深度误差。为了防止因误差造成虚假异常,在某个测区首次测量时可以通过重复测量进行对比。计算两次测量的误差大小可以通过下面公式进行分析:
式中,δ为两次读数之差,n为观测点数,其均方误差值应控制在5分贝左右。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磁波层析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技术方法,包括仪器在井中的观测方式,采样密度如何选择,频率的确定,以及观测质量的控制。井下电磁波法主要应用的是电磁波在地下的传播,根据我们接收到的衰减后的信号场值,来还原地质介质的分布情况,这种方法的根据是地下的介质与围岩必须要有明显的物性差异。而起初物性差异的测量则需要我们前期来进行。井下电磁波层析的方法,干扰因素也较多,只有做好前期的工作,来确保我们的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决定测量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文采.地震层析成像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7(3):182-192.
[2] 刘天放,李志聘.矿井地球物理勘探[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4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