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理论修养与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需要在教学上把握规律,在生活上正确引导,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31-03
思想道德教育课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理论修养与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的需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应结合新的发展变化需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课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道德条文的记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教学形式上注重课堂填鸭式的讲述,这样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现实依托,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道德问题时,便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遇到问题时更显得茫然无措,从而会表现出一系列道德问题。因此,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上把握规律,正确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与道德能力是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能力的自我超越。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握教学规律
思想道德教育课在传授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将道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多变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转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的道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结合时,学生不会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疏离而感到困惑。
1.在教学中把握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任务是通过思想道德理论学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在生活实践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主体,即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规律,找到学生在思想道德培养过程当中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就必须把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状况、需求和规律当作研究对象。发挥学生的教育主题性,转变学生单一被动尴尬的境地,使学生感到思想道德教育课生动而实用,能使他们通过学习后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有所提高。
2.在生活中注重引导,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仅仅将理论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而应当在系统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道德事件大多是由多种道德因素混杂在一起的,当学生遇到道德两难性问题会显得素手无策。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讲授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与道德理论结合到一起,通过实例讲解理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此外,要打破学生在原有生活经历中已形成的“意识框架”,去除掉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偏见性的认识,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发现学生在怎样的道德事件和道德案例中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使学生摆脱道德律例和条文的背诵,在鲜活的生活世界中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道德情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道德理想,树立道德信念的“助推剂”,是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意志的心理基础。古人云“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1.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生活和学习中的榜样,“要注重收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例,特别要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学生榜样会使他们觉得更加可亲、可信、可学。在这点上,思想道德课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也会给学生真实、直观、深刻的影响”。[1]所以,作为思想道德课的教师要端正自身品格,在学术上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勤俭质朴、为人正直。老师要靠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感化学生。在讲课内容里也要将学生身边的和人们热议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作为典型事例进行讨论、学习。用身边的鲜活事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心悦诚服。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渐形成道德自觉,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2.用生活案例进行教育引导。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是增强理论教育的现实性,将书本知识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社会形式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思想道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必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育理论和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不回避,并且与现实案例相结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搞清是非曲直、美丑善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理清人生中的重大问题。
3.运用校园网络进行辅助教学。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变得复杂而多元。学生对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校园网络要发挥其便于监管,易于控制的优势,对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进行拦截与删除,确保学生有良好的上网环境。此外,“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要抢占网络阵地,做到主动出击。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开辟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专栏。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领袖人物的著作、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有关思想道德教育资料及有关信息,客观报道贴近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所想、所求的信息,允许学生就教师预先设定的话题积极参与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达到积极引导、解疑释惑的目的。”[1]
三、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进行道德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的,而是在实践的生活世界中,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培养起来的。脱离了实践的道德教育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有现实依托,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功能。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把握灵活性与丰富性,深入发掘、积极探讨,开通多种道德实践渠道,发掘每一实践环节的教育功效,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必须突破原有简单灌输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在方法和手段上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素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新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6-79.
[2]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80.
[3]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曾泽鑫,崔福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策略[J].中国青年究,2005,(7):14-16.
作者简介:李强(1979-),山西太原人,山西医科大学宣传部,编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大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31-03
思想道德教育课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理论修养与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的需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应结合新的发展变化需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课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道德条文的记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教学形式上注重课堂填鸭式的讲述,这样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现实依托,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道德问题时,便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遇到问题时更显得茫然无措,从而会表现出一系列道德问题。因此,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上把握规律,正确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与道德能力是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能力的自我超越。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握教学规律
思想道德教育课在传授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将道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多变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转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的道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结合时,学生不会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疏离而感到困惑。
1.在教学中把握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任务是通过思想道德理论学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在生活实践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主体,即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规律,找到学生在思想道德培养过程当中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就必须把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状况、需求和规律当作研究对象。发挥学生的教育主题性,转变学生单一被动尴尬的境地,使学生感到思想道德教育课生动而实用,能使他们通过学习后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有所提高。
2.在生活中注重引导,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仅仅将理论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而应当在系统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道德事件大多是由多种道德因素混杂在一起的,当学生遇到道德两难性问题会显得素手无策。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讲授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与道德理论结合到一起,通过实例讲解理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此外,要打破学生在原有生活经历中已形成的“意识框架”,去除掉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偏见性的认识,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发现学生在怎样的道德事件和道德案例中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使学生摆脱道德律例和条文的背诵,在鲜活的生活世界中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道德情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道德理想,树立道德信念的“助推剂”,是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意志的心理基础。古人云“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1.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生活和学习中的榜样,“要注重收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例,特别要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学生榜样会使他们觉得更加可亲、可信、可学。在这点上,思想道德课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也会给学生真实、直观、深刻的影响”。[1]所以,作为思想道德课的教师要端正自身品格,在学术上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勤俭质朴、为人正直。老师要靠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感化学生。在讲课内容里也要将学生身边的和人们热议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作为典型事例进行讨论、学习。用身边的鲜活事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心悦诚服。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渐形成道德自觉,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2.用生活案例进行教育引导。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是增强理论教育的现实性,将书本知识回归到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社会形式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思想道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必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育理论和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不回避,并且与现实案例相结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搞清是非曲直、美丑善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理清人生中的重大问题。
3.运用校园网络进行辅助教学。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变得复杂而多元。学生对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校园网络要发挥其便于监管,易于控制的优势,对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进行拦截与删除,确保学生有良好的上网环境。此外,“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要抢占网络阵地,做到主动出击。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开辟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专栏。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领袖人物的著作、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有关思想道德教育资料及有关信息,客观报道贴近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所想、所求的信息,允许学生就教师预先设定的话题积极参与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达到积极引导、解疑释惑的目的。”[1]
三、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进行道德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的,而是在实践的生活世界中,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培养起来的。脱离了实践的道德教育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有现实依托,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功能。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把握灵活性与丰富性,深入发掘、积极探讨,开通多种道德实践渠道,发掘每一实践环节的教育功效,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必须突破原有简单灌输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在方法和手段上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素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新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6-79.
[2]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80.
[3]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曾泽鑫,崔福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策略[J].中国青年究,2005,(7):14-16.
作者简介:李强(1979-),山西太原人,山西医科大学宣传部,编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原理,大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