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是一项既艰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课改更是举步维艰。如何打造出适合农村小学自身课改的特色,现已成为农村小学教师实施课改的重点和难点。
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把握阅读教学的课改新基调
本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与城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在此情况下,我因地制宜,在小学阅读教学课改中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把握课改新基调,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创设。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我让学生当黄盖,我当周瑜,请“黄盖”在作战之前将他的计策详细地向“周瑜”作个说明。由于学生当的是出谋划策的角色,而且还要使用“诈降”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很认真地向“上司”—“周瑜”汇报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又复述了课文,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感的认知。如教学《田忌赛马》,我提出了“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的问题后,许多学生都说喜欢孙膑,原因是他足智多谋,学识渊博,善于观察,又能帮助弱小打败强者。当然,也有喜欢田忌的,原因是他是齐国的大将,能征善战。但是竟有几位学生却说喜欢齐威王,原因是他能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心计,直率大度,有帝王之相。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跳出定向思维的樊篱,使自己的情感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朗读的指导。如教学《鲁本的秘密》,读描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语言时,第一个“看”,要读得急促有力,喊“妈妈”的时候,要亲切自然,第二个“看”,要读得重一些,声音稍长,表达出鲁本急于让母亲见到胸针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语句时,要把母亲激动、感激的心情表达出来。指导朗读时,我先范读后让学生自读、指名试读、同桌对读、小组读、全班读,如此巩固指导,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价值的引导。如教学《最后的辉煌》一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针对“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从中反映诺贝尔什么样的精神?”展开讨论。之后统一了答案是诺贝尔生于瑞典,长在俄国,在美、法接受知识的启蒙,曾到过德国养病,又在意大利安度晚年。他始终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因此他设立了诺贝尔奖。从中反映了诺贝尔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就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我马上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应像诺贝尔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创造奇迹,实现自身的价值,以此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激发兴趣,挖掘潜能,调配实践活动教学的课改新色彩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且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从而来调配课改新色彩。
(一)实践活动的参与。如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我先让学生在家观看足球赛事,之后在课堂上交流观看心得,紧接着在校园内组织一场势均力敌的足球比赛。以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亲身体验比赛的激烈、乐趣以及强化学生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把原来属于课堂教学的一堂课上成实践活动课,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角色的重组。如上《成语故事会》这一堂活动课,我将师生角色进行重组,把自己定位为本次活动的设计者、开发者、协调者、支持者、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活动中无师生之分,我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学生互动和交往,使学生没有了约束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课堂氛围也变得十分的浓厚。
(三)具体行动的评价。如教学《养花》时,我让每位学生均选择一盆自己所养的花带到课堂,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养花的经历以及说说养花的感受,由其他学生评价其养花的具体行动,所养的花的好坏、美丑,养花感受体会的深浅程度,以此评价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并都能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
(四)激励手段的运用。如上《古诗三首》时,我组织了一次吟诵比赛。比赛时有些学生由于紧张不敢上台,但有的学生却跃跃欲试。我先为想上台的学生提供吟诵表演的空间,无论好坏均给以奖励,或添加红旗,或抱以掌声,或赠给奖品……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紧张的学生也不再害怕了,踊跃上台吟诵的学生多了,课堂的气氛也随之活跃了。
立足农村,紧抓特色,散发习作教学的课改新气息
农村虽有许多条件不及城区,却也有其自身的特色。那田园风光、乡土习俗,那碧水青山、亭台楼阁,还有那鸟语花香、繁忙农耕……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着朴实的农村气息,自然也成了习作的最佳素材。教师应善于引导把握,立足于农村实际,紧抓其独有的特色,在习作教学中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一)生活的体验。如我布置学生写《我是一名农家子弟》的作文,要求学生要贴近生活,真正去体验上山劳动、播种插秧、养牛喂鸡等具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感受,找出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区别于城镇孩子的不同之处,并写出农村的特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均能很好地去体验生活,写出的作文大部分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与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相比显得既淳朴又自然且实在,从而真正锻炼了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二)观察的指导。如学生写《美丽的大自然》一文前,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大自然的美妙,我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指导学生观察那蔚蓝的天空,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流水,身边的花草……并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大自然景物的不同特点,指出农村与城区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景象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介绍下,通过认真观察,写出的作文语言优美生动,内容详尽朴实,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口头表述的训练。如指导口头表述《一次成功的经历》时,考虑到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这一问题,我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酝酿准备,再让学生上台进行口头表述。其中有一名优生自告奋勇上台,将自己成功的经历过程表述得流利生动,赢得了同学的阵阵掌声。我紧抓此机会,美美地表扬了这位学生,这样的激励使上台表述的学生多了,而且都表述得不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素材的获取。习作中如何获取好的素材是重点,学生常常因为无法很好地获取素材而伤透了脑筋,其主要的原因是农村条件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见识面短浅。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我便创设条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野炊、春游、参观访问等,或是利用早会、班会、思品课给学生讲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重要新闻,或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写日记、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等。让学生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周围世界,从而不断充实丰富学生作文的“材料库”,做到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总之,当前课程改革刻不容缓,而农村小学要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尚有一段艰难的路程得走,需要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地摸索与实践。
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把握阅读教学的课改新基调
本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与城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在此情况下,我因地制宜,在小学阅读教学课改中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把握课改新基调,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创设。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我让学生当黄盖,我当周瑜,请“黄盖”在作战之前将他的计策详细地向“周瑜”作个说明。由于学生当的是出谋划策的角色,而且还要使用“诈降”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很认真地向“上司”—“周瑜”汇报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又复述了课文,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感的认知。如教学《田忌赛马》,我提出了“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的问题后,许多学生都说喜欢孙膑,原因是他足智多谋,学识渊博,善于观察,又能帮助弱小打败强者。当然,也有喜欢田忌的,原因是他是齐国的大将,能征善战。但是竟有几位学生却说喜欢齐威王,原因是他能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心计,直率大度,有帝王之相。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跳出定向思维的樊篱,使自己的情感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朗读的指导。如教学《鲁本的秘密》,读描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语言时,第一个“看”,要读得急促有力,喊“妈妈”的时候,要亲切自然,第二个“看”,要读得重一些,声音稍长,表达出鲁本急于让母亲见到胸针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语句时,要把母亲激动、感激的心情表达出来。指导朗读时,我先范读后让学生自读、指名试读、同桌对读、小组读、全班读,如此巩固指导,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价值的引导。如教学《最后的辉煌》一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针对“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从中反映诺贝尔什么样的精神?”展开讨论。之后统一了答案是诺贝尔生于瑞典,长在俄国,在美、法接受知识的启蒙,曾到过德国养病,又在意大利安度晚年。他始终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因此他设立了诺贝尔奖。从中反映了诺贝尔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就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我马上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应像诺贝尔一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创造奇迹,实现自身的价值,以此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激发兴趣,挖掘潜能,调配实践活动教学的课改新色彩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且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从而来调配课改新色彩。
(一)实践活动的参与。如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我先让学生在家观看足球赛事,之后在课堂上交流观看心得,紧接着在校园内组织一场势均力敌的足球比赛。以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亲身体验比赛的激烈、乐趣以及强化学生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把原来属于课堂教学的一堂课上成实践活动课,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角色的重组。如上《成语故事会》这一堂活动课,我将师生角色进行重组,把自己定位为本次活动的设计者、开发者、协调者、支持者、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活动中无师生之分,我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学生互动和交往,使学生没有了约束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课堂氛围也变得十分的浓厚。
(三)具体行动的评价。如教学《养花》时,我让每位学生均选择一盆自己所养的花带到课堂,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养花的经历以及说说养花的感受,由其他学生评价其养花的具体行动,所养的花的好坏、美丑,养花感受体会的深浅程度,以此评价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知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并都能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
(四)激励手段的运用。如上《古诗三首》时,我组织了一次吟诵比赛。比赛时有些学生由于紧张不敢上台,但有的学生却跃跃欲试。我先为想上台的学生提供吟诵表演的空间,无论好坏均给以奖励,或添加红旗,或抱以掌声,或赠给奖品……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紧张的学生也不再害怕了,踊跃上台吟诵的学生多了,课堂的气氛也随之活跃了。
立足农村,紧抓特色,散发习作教学的课改新气息
农村虽有许多条件不及城区,却也有其自身的特色。那田园风光、乡土习俗,那碧水青山、亭台楼阁,还有那鸟语花香、繁忙农耕……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着朴实的农村气息,自然也成了习作的最佳素材。教师应善于引导把握,立足于农村实际,紧抓其独有的特色,在习作教学中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一)生活的体验。如我布置学生写《我是一名农家子弟》的作文,要求学生要贴近生活,真正去体验上山劳动、播种插秧、养牛喂鸡等具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感受,找出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区别于城镇孩子的不同之处,并写出农村的特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均能很好地去体验生活,写出的作文大部分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与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相比显得既淳朴又自然且实在,从而真正锻炼了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二)观察的指导。如学生写《美丽的大自然》一文前,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大自然的美妙,我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指导学生观察那蔚蓝的天空,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流水,身边的花草……并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大自然景物的不同特点,指出农村与城区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景象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介绍下,通过认真观察,写出的作文语言优美生动,内容详尽朴实,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口头表述的训练。如指导口头表述《一次成功的经历》时,考虑到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这一问题,我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酝酿准备,再让学生上台进行口头表述。其中有一名优生自告奋勇上台,将自己成功的经历过程表述得流利生动,赢得了同学的阵阵掌声。我紧抓此机会,美美地表扬了这位学生,这样的激励使上台表述的学生多了,而且都表述得不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素材的获取。习作中如何获取好的素材是重点,学生常常因为无法很好地获取素材而伤透了脑筋,其主要的原因是农村条件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见识面短浅。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我便创设条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野炊、春游、参观访问等,或是利用早会、班会、思品课给学生讲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重要新闻,或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写日记、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等。让学生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周围世界,从而不断充实丰富学生作文的“材料库”,做到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总之,当前课程改革刻不容缓,而农村小学要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尚有一段艰难的路程得走,需要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地摸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