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西市原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在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关键词: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前景展望
一、基本概况
定西市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土壤气候极适合中药材、马铃薯生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约有300多种。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也极适宜生产各种食用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红柱石、大理石、花岗岩、黄金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农村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二是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中药材两大特色优势作物面积约达458.8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三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农产品总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和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经济结构明显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农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8.6万亩,已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4%。
(三)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3元,是1978年的35.6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是1978年的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是1978年的25.9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00元,是1978年的434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80年的12.8%下降到2007年的3.13%。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1%。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学普及、科技推广及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及食用菌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定西,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村到企业全面推行。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发扬“三苦”精神,不懈推进扶贫开发。
定西人民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精神,致力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坚持“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梯田、建水窖、兴水利、建农路,将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农户增收有机结合,使农村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为农民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以政府为主导、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施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扶贫开发进程。全市于1999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并注意把现代工业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和营销策略引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领域,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种植基地建设及营销队伍建设,稳定种植规模、扩大良种覆盖、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培育经合组织、建立营销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三)坚持生态环境治理,探索发展循环经济。
几十年来,定西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兴修梯田、植树种草、推进流域治理。创立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了农民在生态持续改善中就地增加收入,初步走出了一条草畜转化、肥气循环、农民增收及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之路,使定西脆弱的生态走向自我修复新阶段。
(四)坚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对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两后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半年至两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把这部分劳动力培养成较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二是对农村有外出就业愿望的青壯年劳动力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依托市、县现有的培训基地、培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对农村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赴新疆季节性拾花工的引导培训,提高拾花技能技巧,增强维护自身权益和保障安全的能力。四是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把好劳务培训输转资金统筹使用关。跟踪服务,维权到位,把好劳务输转的稳定就业关。
四、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特色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促进和谐抓民生、组织保证抓党建,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
(二)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在现有基础上,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基本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完善特色经济形成完备体系建设。
到2010年,全市特色经济形成完备体系,努力打造“中国薯都”和“西北药都”;到202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市和谐文明特色经济强市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现初级小康。定西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4日08 版)
关键词: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前景展望
一、基本概况
定西市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土壤气候极适合中药材、马铃薯生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约有300多种。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也极适宜生产各种食用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红柱石、大理石、花岗岩、黄金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农村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二是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中药材两大特色优势作物面积约达458.8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8%。三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农产品总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和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经济结构明显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农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8.6万亩,已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4%。
(三)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3元,是1978年的35.6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是1978年的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是1978年的25.9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00元,是1978年的434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80年的12.8%下降到2007年的3.13%。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1%。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学普及、科技推广及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及食用菌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定西,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村到企业全面推行。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发扬“三苦”精神,不懈推进扶贫开发。
定西人民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精神,致力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坚持“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梯田、建水窖、兴水利、建农路,将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农户增收有机结合,使农村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为农民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以政府为主导、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施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扶贫开发进程。全市于1999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并注意把现代工业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和营销策略引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领域,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种植基地建设及营销队伍建设,稳定种植规模、扩大良种覆盖、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培育经合组织、建立营销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三)坚持生态环境治理,探索发展循环经济。
几十年来,定西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兴修梯田、植树种草、推进流域治理。创立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了农民在生态持续改善中就地增加收入,初步走出了一条草畜转化、肥气循环、农民增收及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之路,使定西脆弱的生态走向自我修复新阶段。
(四)坚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对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两后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半年至两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把这部分劳动力培养成较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二是对农村有外出就业愿望的青壯年劳动力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依托市、县现有的培训基地、培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对农村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赴新疆季节性拾花工的引导培训,提高拾花技能技巧,增强维护自身权益和保障安全的能力。四是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把好劳务培训输转资金统筹使用关。跟踪服务,维权到位,把好劳务输转的稳定就业关。
四、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特色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促进和谐抓民生、组织保证抓党建,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
(二)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在现有基础上,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基本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完善特色经济形成完备体系建设。
到2010年,全市特色经济形成完备体系,努力打造“中国薯都”和“西北药都”;到202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市和谐文明特色经济强市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现初级小康。定西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4日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