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吧,能源水晶!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七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同时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能源水晶”。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天然气与水混合便会产生结晶化合物,形似冰雪,点火即燃。
  深藏于陆地冻土和海底的可燃冰,因具有分布广、资源量大和能量密度大的先天优势,被人们称之为“未来最佳替代能源”。业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掌握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谁就可以执21世纪世界能源之牛耳。”
  
  横空出世,炙手可热
  上世纪60年代,苏联科研人员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个奇特天然气田,在地下常规气田上面的永久冻土层里,有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是人类首次在自然界发现可燃冰资源。
  固体可燃冰里藏有相当于自身体积近两百倍的天然气。如果可燃冰能保持固体状态被开采出来,就为远途运输天然气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很多天然气资源远离市场,因此输送天然气通常很不方便,须耗巨资铺设管道,或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天然气并用昂贵的专用船只运送,对于产地附近的基础设施也有不少要求。而能量密度增加将近两百倍的可燃冰运输起来就方便不少。即便开采后难以使可燃冰保持固体状态,其蕴藏的天然气也是重要的化石能源。
  美国立刻对这个发现表现出兴趣,开始在自己的极地冻土带寻找可燃冰,很快就在阿拉斯加寻获丰富的可燃冰。但此后的详细调查显示,更多的可燃冰资源在海底。世界上有永久冻土的国家很有限,但掌握海疆的国家为数不少。这个发现立刻让诸多国家眼前一亮,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随即开始勘探研究。我国在2000年后积极加入这一行列,不仅在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层发现了丰富的可燃冰资源,还在南海北部找到了品级很高的可燃冰,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开采及应用研究,计划于2020年试采,2030年后开始商业开采。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
  与陆地相比,海底是更适合生成可燃冰的辽阔温床。可燃冰的形成需甲烷、水、合适的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在数十亿年的历史里,有无数生物死后葬身海底。这些生物在沉积层内逐渐被微生物分解,在一定条件下释放甲烷。深海温度常年在2~4摄氏度之间,所受压力相当于几十甚至数百个大气压,同时还有丰富的水,正好符合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海洋学界普遍知晓的数据显示,海底可燃冰资源的分布非常广泛,即便保守估计,海底蕴藏的可燃冰总量也超过目前已知的常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总和。在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新发现储量少于开采量,人们逐渐转向非传统化石能源等替代能源时,海底可燃冰资源自然不容小觑。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比较苛刻,所以只要破坏若干形成条件,就有望使可燃冰中的甲烷释放出来。对此,研发人员主要提出三种开采思路:降低压力、提高温度、添加其他化学物质。减压法就是通过打井,把可燃冰储层的压力直接释放,从而导致可燃冰分解,气体通过管道收集;加热法是向井下灌注热水,导致可燃冰分解释放甲烷;也可添加盐、醇等化学制剂来破坏可燃冰的形成条件,这个方法其实早已被人们用于消除天然气输送管道内凝结的可燃冰。还有人提出,可通过化学置换反应,用二氧化碳把固定在水分子笼里的甲烷“换”出来,开采天然气的同时存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
  各种方案五花八门,不同的方法与不同的资源地质情况相对应。不过这些方法绝大多数仍处于模拟阶段,很少实际应用。在这方面,资源匮乏、海疆丰富的日本走在了前列。
  2012年,日本率先在距离爱知县渥美半岛70公里、深达千米的海底,尝试用减压法开采,并在2013年3月宣布从海底可燃冰层中成功提取甲烷气,还宣布5年后可能进行商业化开采。
  开采可燃冰面临不少技术难题。由于形成条件的限制,海底可燃冰资源都分布在水深至少数百米,埋藏深度又是几百米的沉积层下面。海底的温度、压力、海水的腐蚀等等都是要克服的技术问题。特别是目前发现的储量丰富、富集度适当的海底可燃冰资源,大多分布在大陆架边缘向深海过渡的地方,这就给开采设施的安装、运行及管道铺设带来不少麻烦。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须通过长时间工业实践来积累经验,从而逐渐找到降低开采成本的方法,使得可燃冰开采具有经济性。
  
  作茧自缚,不可不防
  开采之外的气候、地质问题则可能更加麻烦。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已导致海量二氧化碳排放,与此相关的气候变化已开始影响人类生活。甲烷是可燃冰中的主要有用成分。如以百年为限,甲烷在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几倍。如人类开采可燃冰造成甲烷大量泄漏,显然会加剧目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不少甲烷泄漏就来源于可燃冰的分解。与常规天然气甚至页岩气资源不同,封闭可燃冰的地下岩层并不十分致密,有很多缝隙,气体完全可能通过这些缝隙释放。此前已有科研人员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冻土层融化,引发可燃冰分解,甲烷“出笼”。地质史上也有可燃冰大量快速分解的例子可循。
  另一个担心看起来更加直观。有研究人员推测,海底沉积层内的可燃冰对沉积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可燃冰早已成为海底结构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如果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的可燃冰被开采,有可能导致海底结构破坏,引发地震。海底结构被破坏后还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可燃冰不稳定,引起大量甲烷释放。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在大约8 000年前,挪威附近海底曾发生沉积层大规模运动,大面积沉积层从大陆架边缘滑向海底的情况,运动距离达到800公里。这次巨大的海底地震可能导致高达25米的海啸。这次事件很可能就是可燃冰大量分解破坏海底结构所致。现有证据显示,在阿拉斯加地区可能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史前地质事件。
  
  人教版化学八年级第八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内知识拓展
  ☆编辑/王一鸣
其他文献
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给海峡两岸带来严重灾害,现已造成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共有133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莫拉克”穿过台湾,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导致多人死亡。
期刊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曾是一位优秀的学生,踏入社会后屡屡受挫,怀才不遇,一次他无意中见街头卖米线的生意很好,便毅然顶住别人的嘲笑,加入到卖米线的行列中,三年后,他的米线加盟店已在这座城市遍地开花,当初他为挤进白领行列苦苦挣扎,不经意间却又在另一个天地大有作为,谈及往事,他感慨不已,  足球场中有抢“第二落点”之说,在一般情况下,“第一落点”由于对方球员防守甚严,进攻者总是无功而返;而“第二落点”由于少人
期刊
方法是人类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科学方法是科学问题解决的重要保证,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转换法”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些平常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难以直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我们把这种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
期刊
一、内容概述    本讲名为“力和运动”,其实包含了物体的运动、力以及力和运动三章的主要内容,对于物体的运动部分:要求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选择参照物,并依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会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会画出和识别s-t或v-t图像:知道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对力的部分:要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
期刊
你淡淡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我;你纤纤的素手,撩拨着我的心弦;你默默的话语,震撼着我的灵魂……你,怎样的一个你?多少次我叩问自己,能否将你放弃?一个声音告诉我:“孩子,她,早已融入在你的生命里!”  孩提时,伴着“床前明月光”,我走近了你,结识了你,从此便爱上了你。还记得我曾懵懂地问过你:“秋雨潇潇,洒银归路。敢问君于何处?”你微笑低语:“微凉墨路,水凌波渡,书香萦绕千万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
期刊
一、关于全省统一命题    2009年中考江苏对物理学科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实际上是结合中考进行的一次调研活动.其目的一是就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一次全省性的质量分析,不进行任何排名、评比活动;二是就教学及考试命题中执行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分析,使今后的教学和考试命题更加规范.  这次全省统一命题,对同学们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这是因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已经发现,前几年的教学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期刊
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版本很多,众所周知的便是“屈原说”。然而,有关端午节来历的其他版本却少有人知,少有人提,比如“伍子胥说”“曹娥说”“图腾说”等。下面就给同学们介绍介绍。     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
期刊
很多同学都觉得文言文难学,总是不得要领,对大篇幅的文言文背诵更是难以应付。下面就给大家支几招,教你搞定文言文背诵。  一、溯本求源法  所谓“本”“源”,是指词的本义。尽管文言作品中并不尽是运用词的本义,但从本义到引申义,一般都是有迹可寻的,从词的引申义中往往可以看到其本义的影子,只要掌握了词的本义,就加深了对词的理解,便能牢固地掌握词语了。  二、归类比较法  文言词语的运用情况极为复杂,有的一
期刊
医学家们发现,造成人类死亡的病因,往往只是人体中的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组织患病,如心脏出了毛病,肺、肝或肾发生病变等, 而身体的其他器官是好的,还能继续工作。如果把这些生了病的器官换掉,生命不就可以延续了吗?事实正是这样。开始,医生是用其他人的器官给病人做更换手术。但随着这方面病人的增多,这种做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了,人们便很自然地想到用人造的器官来代替人体的器官。现在,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及骨骼都可实现人
期刊
本讲要求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电功率的计算,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及读数方法,理解焦耳定律;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认识测电笔构造及应用,掌握触电的原因和安全用电的常识 .    一、热点扫描  1.电功是电流所做的功,也就是消耗的电能,其数值等于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电功的计算公式为W=UIt,单位为J(焦).实用单位为kW·h(千瓦时),1kW·h=3.6×106J.在家庭电路中用电能表测量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