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有师生同父子
字积励耘举后贤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启功的恩师陈垣先生可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师父。
1933年,初中未毕业的启功在祖父的门生傅增湘的引荐下结识了陈垣。陈垣为启功谋得到了一个辅仁大学附中一年级国文老师的职位。在交派工作时,他详细过问了启功的教学经历,告诫了他教学和教家馆的区别和注意事项。他的细心叮嘱,使本来就出生于教育世家,有过教家馆经历的启功一开始就走上了为人师表的正轨,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然而好景不长,分管附中的一位院长过分重视资历,认为启功的学历不够,把他开缺回家。而陈校长却看重启功的实际本领,根据他能书善画的特点,安排他去美术系任助教。工作不到两年,那位院长仍以“启功学历不够”为由,把他解聘。
其时正值1937年,日军占领了北平,城市沦陷,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失业的启功面临着重大的生活危机。他又不得不临时去教一两家家馆,再靠卖些字画勉强维持生活。启功在困境当中,陈垣再次向他伸出援助之手。1938年秋,陈垣聘启功在自己手下教“大一国文”,启功终于第三次回到辅仁。自此直到逝世,67年间启功再也没离开过它。客观地说,如果不是陈垣的慧眼识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聘用,就不会有今天的启功。
在辅仁大学,在培养启功这一点上,陈垣显得很执着,他看到的不仅是启功的才气,而且十分注意诱导他走上真正的学问之道。他循循善诱,对这个学生充满了关爱。开始几年,陈垣对启功“耳提面命”,从一篇文章的章法,到一字一词的改法、用法或文章做法,都亲自给予示范;从一个学派的思想体系,到某些文章的风格特点,都十分具体地给以分析和指导。后来启功回忆说:“陈垣先生不止一次地向我反复说明为师之道,惟恐听不明,记不住。”如: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以鼓励夸奖为主。对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学生,都要尽力找他们一点点好处,加以夸奖。
不要发脾气。虽然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钦佩。
启功知道,虽然老师并没搞过什么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但他这些原则和方法,实在符合许多教育理论,这是陈垣先生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严酷的现实,使启功认识到,自己以中学生的学历,想要在这所高等学府呆下去,必须做出一些成绩来。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在学术上务实、求真的精神,几十年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大学里的良好氛围也极大影响了启功,他有幸结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和与自己一样的年轻才俊,他们也都从知识、学术、人品、见解等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启功。
陈垣对启功,除了在教学方面的帮助与影响之外,更在一个个运动来袭、人生命运遭受挫折的关键时刻,给予扶持和援救。一次陈垣去逛琉璃厂,发现启功收藏的明清字画在店里挂着出售,便知道启功家中一定是生活困难到了不得已的程度,才把这些心爱的收藏卖掉。于是他掏钱把字画买下,并派秘书把书画送到启功家里,还兑了一百块钱,给他贴补家用。这在精神上给了启功极大的安慰。在这场运动中,在恩师、亲人、朋友的帮助,启功终于在逆境中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陈垣先生不但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对中华民族怀有赤诚之心的爱国者。在北平沦陷的日子里,他语重心长地对启功说:“咱不上街,咱好好教书,好好备课教书。”又说:“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没听说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你我要坚守教书阵地,只管好好备课教书,这也是抗战!”陈垣先生的这种品质,对启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1971年,陈垣逝世,启功却不能自由地去探视老师,他只能私撰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表示对恩师的怀念:
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启功生前,每当提起陈垣,他总是难以抑制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说:“今天如果说我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都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啊!”老师去世后,启功总想找一种办法来纪念陈老师的教泽。在1991年11月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启功通过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到163万元。启功用这些钱,以陈垣的书斋“励耘书室”中的“励耘”二字命名,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金”,把它捐给北师大,用来帮扶贫困学生。
启功曾说:“回想我这一生,解放前有人不屑我这个资历不够的中学生,眼里根本不夹我地把我刷来刷去;解放后又有人鄙视我这个出身不好的封建余孽,舍你其谁地把我批来批去;各路英雄都可以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一番,以示他们强者的伟大与左派的先进。但老校长却保护了我,每当我遭受风雨的时候,是他老人家为我撑起一片遮风避雨的伞盖,每当我遭受抛弃时,是他老人家为我张开宽厚的翅膀,让我得到温暖与安顿,而且他好像特别愿意庇护我这只弱小的孤燕,倾尽全力地保护我不受外来的欺凌,就像护犊子那样护着我。我自幼丧父,我渴望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关怀我,我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不同于母爱的另一种爱,有了它,我就能感到踏实,增强力量,充满信心,明确方向。现在老校长把老师的职责与父亲的关怀都担在了身上,这种恩情是无法回报的。我启功别说今生今世报答不了他的恩情,就是有来生、有下辈子,我也报答不完他老人家的恩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1932年,启功21岁的时候,母亲和姑姑为他相中了一位23岁的叫章宝琛(1910年至1975年)的满族姑娘。她本姓“章佳氏”,比启功大两岁,启功平日里习惯叫她姐姐。
启功与章宝琛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家祭祖的日子。那天母亲和姑姑叫章宝琛来家里帮忙,启功到胡同口去接她。只见一位个子不高、大眼睛、白皮肤的女子正袅袅婷婷向这边走来,她正是章宝琛。启功发现这位姑娘端庄贤慧,比他想像中要可爱、漂亮得多,因此从一开始就挺喜欢她。
1932年10月,启功和章宝琛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虽说是新婚燕尔,却实在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因为没有恋爱过程,只见过几次面。可是渐渐地启功发现,这位容貌平常、文化不高的妻子竟是非常的贤能。章宝琛生母早亡,后妈对她非常刻薄,从小吃了不少的苦,她是带着相依为命的弟弟一起嫁过来的。她勤劳、善良、贤慧、孝顺,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她从不发脾气,对启功体贴入微,对婆婆恭敬孝顺。 结婚时,启功家里没有任何积蓄。结婚后,就是靠着他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一开始启功在辅仁几入几出,几乎处于半失业的状态。章宝琛毫无怨言,省吃俭用,常常把珍藏的首饰拿出去典卖。换回的钱,她既要把一家日常的开销都计划好,还要为丈夫留下一些供他买书和字画。
1957年,启功的母亲和姑姑相继病倒,政治运动中的启功无暇顾家,于是章宝琛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端屎端尿,成年累月地忙碌。看着妻子日益消瘦的身体,启功心痛至极。等为母亲送终发丧完后,启功请妻子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一声“姐姐”,给她磕了一个头。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百般体贴,章宝琛还是启功的精神知己。她既不为启功与友人的彻夜长谈而恼怒,也不为那些没来由的“师生恋”传闻而愤然。她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不但对启功没有任何的埋怨,而且下决心和他一起共度那漫漫长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她常常用来安慰丈夫的话。她不但有毅力和精神,而且有胆识和魄力。在红卫兵抄家时,她偷偷为启功保存了大部分手稿,她知道这是启功的生命,比什么东西都值钱。
1975年,章宝琛因病辞世。1979年,北师大为启功平反,并且为他加了一级工资,但启功把这让给了更加需要的人。问他有什么意见,启功喟然叹曰:“改与不改,对我都无所谓了。”闻者愕然,启功说:“当初知道我被划为‘右派分子’特别为我揪心的两个人,一个是我师陈垣,一个是我老伴,现在,这两个人都不在了??”说至此,不禁潸然泪下,老伴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除了吃苦受累,提心吊胆,没过一天好日子,今天,终于直起腰来了,她却永远离开了他??
章宝琛在病中曾对启功戏言,她死之后一定有人给启功再找对象,并说不信咱们可以赌下输赢账。她去世之后确有不少亲朋好友来为启功做媒,甚至有人自荐,都被启功一一谢绝。1989年秋,启功突发心脏病,不省人事,在抢救苏醒后,他郑重宣布和老妻赌下的输赢账是自己赢了,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长诗《赌赢歌》。其实,这不是说启功自己赢了输赢账,而是永远不能忘怀的真情难抛。此外,启功在贤妻逝世之后,还创作了大量“悼亡诗”,这些诗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启功的诗词作品中占有极重的位置。今选其一,以飨读者:
梦里分明笑语长,醒来号痛卧空床。鳏鱼岂爱长开眼,为怕深宵出睡乡。
君今撒手一身轻,剩我拖泥带水行。不管灵魂有无有,此心终不负双星。
启功不止一次对朋友说:“我这一辈子有两个恩人,一个是陈垣老师,一个是我的老伴。但他们两个都是为我窝着一口气死去的。老伴在时,连现在看来极普通的要求,我都没能满足她,她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她虽死而无怨,我却心里更加难受。我们是‘有难同当’了,却不能‘有福同享’。因此今天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特别是我今天得到的一切,已经觉得名不符实了,怎么能安心地享受这一切呢?况且我已无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又无儿无女,身内之物一件都没有,我要钱、要物、要名、要那么多身外之物还有什么用呢?我只有刻苦一点,心里才平衡一些。”
字积励耘举后贤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启功的恩师陈垣先生可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师父。
1933年,初中未毕业的启功在祖父的门生傅增湘的引荐下结识了陈垣。陈垣为启功谋得到了一个辅仁大学附中一年级国文老师的职位。在交派工作时,他详细过问了启功的教学经历,告诫了他教学和教家馆的区别和注意事项。他的细心叮嘱,使本来就出生于教育世家,有过教家馆经历的启功一开始就走上了为人师表的正轨,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然而好景不长,分管附中的一位院长过分重视资历,认为启功的学历不够,把他开缺回家。而陈校长却看重启功的实际本领,根据他能书善画的特点,安排他去美术系任助教。工作不到两年,那位院长仍以“启功学历不够”为由,把他解聘。
其时正值1937年,日军占领了北平,城市沦陷,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失业的启功面临着重大的生活危机。他又不得不临时去教一两家家馆,再靠卖些字画勉强维持生活。启功在困境当中,陈垣再次向他伸出援助之手。1938年秋,陈垣聘启功在自己手下教“大一国文”,启功终于第三次回到辅仁。自此直到逝世,67年间启功再也没离开过它。客观地说,如果不是陈垣的慧眼识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聘用,就不会有今天的启功。
在辅仁大学,在培养启功这一点上,陈垣显得很执着,他看到的不仅是启功的才气,而且十分注意诱导他走上真正的学问之道。他循循善诱,对这个学生充满了关爱。开始几年,陈垣对启功“耳提面命”,从一篇文章的章法,到一字一词的改法、用法或文章做法,都亲自给予示范;从一个学派的思想体系,到某些文章的风格特点,都十分具体地给以分析和指导。后来启功回忆说:“陈垣先生不止一次地向我反复说明为师之道,惟恐听不明,记不住。”如: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以鼓励夸奖为主。对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学生,都要尽力找他们一点点好处,加以夸奖。
不要发脾气。虽然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钦佩。
启功知道,虽然老师并没搞过什么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但他这些原则和方法,实在符合许多教育理论,这是陈垣先生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严酷的现实,使启功认识到,自己以中学生的学历,想要在这所高等学府呆下去,必须做出一些成绩来。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在学术上务实、求真的精神,几十年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大学里的良好氛围也极大影响了启功,他有幸结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和与自己一样的年轻才俊,他们也都从知识、学术、人品、见解等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启功。
陈垣对启功,除了在教学方面的帮助与影响之外,更在一个个运动来袭、人生命运遭受挫折的关键时刻,给予扶持和援救。一次陈垣去逛琉璃厂,发现启功收藏的明清字画在店里挂着出售,便知道启功家中一定是生活困难到了不得已的程度,才把这些心爱的收藏卖掉。于是他掏钱把字画买下,并派秘书把书画送到启功家里,还兑了一百块钱,给他贴补家用。这在精神上给了启功极大的安慰。在这场运动中,在恩师、亲人、朋友的帮助,启功终于在逆境中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陈垣先生不但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对中华民族怀有赤诚之心的爱国者。在北平沦陷的日子里,他语重心长地对启功说:“咱不上街,咱好好教书,好好备课教书。”又说:“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没听说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你我要坚守教书阵地,只管好好备课教书,这也是抗战!”陈垣先生的这种品质,对启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1971年,陈垣逝世,启功却不能自由地去探视老师,他只能私撰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表示对恩师的怀念:
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启功生前,每当提起陈垣,他总是难以抑制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说:“今天如果说我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都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啊!”老师去世后,启功总想找一种办法来纪念陈老师的教泽。在1991年11月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启功通过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到163万元。启功用这些钱,以陈垣的书斋“励耘书室”中的“励耘”二字命名,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金”,把它捐给北师大,用来帮扶贫困学生。
启功曾说:“回想我这一生,解放前有人不屑我这个资历不够的中学生,眼里根本不夹我地把我刷来刷去;解放后又有人鄙视我这个出身不好的封建余孽,舍你其谁地把我批来批去;各路英雄都可以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一番,以示他们强者的伟大与左派的先进。但老校长却保护了我,每当我遭受风雨的时候,是他老人家为我撑起一片遮风避雨的伞盖,每当我遭受抛弃时,是他老人家为我张开宽厚的翅膀,让我得到温暖与安顿,而且他好像特别愿意庇护我这只弱小的孤燕,倾尽全力地保护我不受外来的欺凌,就像护犊子那样护着我。我自幼丧父,我渴望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关怀我,我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不同于母爱的另一种爱,有了它,我就能感到踏实,增强力量,充满信心,明确方向。现在老校长把老师的职责与父亲的关怀都担在了身上,这种恩情是无法回报的。我启功别说今生今世报答不了他的恩情,就是有来生、有下辈子,我也报答不完他老人家的恩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1932年,启功21岁的时候,母亲和姑姑为他相中了一位23岁的叫章宝琛(1910年至1975年)的满族姑娘。她本姓“章佳氏”,比启功大两岁,启功平日里习惯叫她姐姐。
启功与章宝琛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家祭祖的日子。那天母亲和姑姑叫章宝琛来家里帮忙,启功到胡同口去接她。只见一位个子不高、大眼睛、白皮肤的女子正袅袅婷婷向这边走来,她正是章宝琛。启功发现这位姑娘端庄贤慧,比他想像中要可爱、漂亮得多,因此从一开始就挺喜欢她。
1932年10月,启功和章宝琛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虽说是新婚燕尔,却实在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因为没有恋爱过程,只见过几次面。可是渐渐地启功发现,这位容貌平常、文化不高的妻子竟是非常的贤能。章宝琛生母早亡,后妈对她非常刻薄,从小吃了不少的苦,她是带着相依为命的弟弟一起嫁过来的。她勤劳、善良、贤慧、孝顺,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她从不发脾气,对启功体贴入微,对婆婆恭敬孝顺。 结婚时,启功家里没有任何积蓄。结婚后,就是靠着他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一开始启功在辅仁几入几出,几乎处于半失业的状态。章宝琛毫无怨言,省吃俭用,常常把珍藏的首饰拿出去典卖。换回的钱,她既要把一家日常的开销都计划好,还要为丈夫留下一些供他买书和字画。
1957年,启功的母亲和姑姑相继病倒,政治运动中的启功无暇顾家,于是章宝琛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端屎端尿,成年累月地忙碌。看着妻子日益消瘦的身体,启功心痛至极。等为母亲送终发丧完后,启功请妻子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一声“姐姐”,给她磕了一个头。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百般体贴,章宝琛还是启功的精神知己。她既不为启功与友人的彻夜长谈而恼怒,也不为那些没来由的“师生恋”传闻而愤然。她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不但对启功没有任何的埋怨,而且下决心和他一起共度那漫漫长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她常常用来安慰丈夫的话。她不但有毅力和精神,而且有胆识和魄力。在红卫兵抄家时,她偷偷为启功保存了大部分手稿,她知道这是启功的生命,比什么东西都值钱。
1975年,章宝琛因病辞世。1979年,北师大为启功平反,并且为他加了一级工资,但启功把这让给了更加需要的人。问他有什么意见,启功喟然叹曰:“改与不改,对我都无所谓了。”闻者愕然,启功说:“当初知道我被划为‘右派分子’特别为我揪心的两个人,一个是我师陈垣,一个是我老伴,现在,这两个人都不在了??”说至此,不禁潸然泪下,老伴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除了吃苦受累,提心吊胆,没过一天好日子,今天,终于直起腰来了,她却永远离开了他??
章宝琛在病中曾对启功戏言,她死之后一定有人给启功再找对象,并说不信咱们可以赌下输赢账。她去世之后确有不少亲朋好友来为启功做媒,甚至有人自荐,都被启功一一谢绝。1989年秋,启功突发心脏病,不省人事,在抢救苏醒后,他郑重宣布和老妻赌下的输赢账是自己赢了,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长诗《赌赢歌》。其实,这不是说启功自己赢了输赢账,而是永远不能忘怀的真情难抛。此外,启功在贤妻逝世之后,还创作了大量“悼亡诗”,这些诗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启功的诗词作品中占有极重的位置。今选其一,以飨读者:
梦里分明笑语长,醒来号痛卧空床。鳏鱼岂爱长开眼,为怕深宵出睡乡。
君今撒手一身轻,剩我拖泥带水行。不管灵魂有无有,此心终不负双星。
启功不止一次对朋友说:“我这一辈子有两个恩人,一个是陈垣老师,一个是我的老伴。但他们两个都是为我窝着一口气死去的。老伴在时,连现在看来极普通的要求,我都没能满足她,她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她虽死而无怨,我却心里更加难受。我们是‘有难同当’了,却不能‘有福同享’。因此今天我的条件越好,心里就越不好受,特别是我今天得到的一切,已经觉得名不符实了,怎么能安心地享受这一切呢?况且我已无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又无儿无女,身内之物一件都没有,我要钱、要物、要名、要那么多身外之物还有什么用呢?我只有刻苦一点,心里才平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