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课改的思考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改环境下,只有深入认识和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将教育教学新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课需要时间保证
  
  课时安排对教学改革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或开展课题研究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们学校高中一、二年级都是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但是学校的机房在综合楼五楼,学生上课的教学楼是四层,两栋楼相邻,学生每次从教室到机房来上课都需要一些时间,给这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正常进行、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一周一课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安排一节《利用因特网开展学习与探究》显得十分紧迫。一节课下来安排的是40分钟,感觉如果要在这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程,学生进行练习、讨论、教师点评、学生演示、小结等,只能仓促进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上机、上网时间,但根据具体学习单元内容,充分考虑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价值和效率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课要改革,其中之一需要改的就是时间,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我认为应该每周两课时,而且是延续的两课时比较合适,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操作能力都是有益的。
  
  二、注重信息技术课上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教育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62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1/3强(36.7%)。不久前,民盟北京市委发布了题为“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对北京市9个区县的6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后发现,88%的学生玩电子游戏,昼夜连续(20小时以上)玩过电子游戏的学生达7%,14.8%的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少数患上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常,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不能不令教育工作者为之震惊。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在建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工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除了合理控制青少年学生网民的上网时间,社会各界还应该推动网络应用结构的优化,合理引导青少年学生网民更多关注互联网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对学习的辅助功能。
  
  三、合理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从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应为“多起点”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高中阶段应该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
  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学校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的,学校应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开设对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各学科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可适当加强学生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与操作可以适当减少课时,教师也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而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比较薄弱的地区,学生的基本操作与基本知识都比较欠缺,就需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要花一定的课时适当补充一些基本内容,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等。“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的基础扎实了,后续的学习才有保证。
其他文献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是将几十个学生集于一堂。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智力相差悬殊,教师难以应付。如果按以往的“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势必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都是很不利的。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内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充分发展个性。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