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理性思辨研究方法,全面分析运动项目“竞技化”与“大众化”两种模式的发展态势,从宏观角度阐述运动项目竞技化与大众化发展种种的表现,对其出现的问题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实现思维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达到研究结果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為今后的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项目;竞技化;大众化
体育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其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演进的。这种由人发明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方法具体表现为各种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是体育的核心内容,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运动项目也同其他事物一样,伴随着人类社會生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发展期间,人们通过建设了运动项目场地与器材,组织了丰富多彩训练和竞赛,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运动项目的演变模式及价值
运动项目作为人类社会的财富,其演化过程可以被看做一种特定的优化和优选过程。不断剔除不合理的运动项目或者运动项目要素,不断增加更富有活力的新项目和更有效的新方法,其演化的结果使他们成为必然的社会存在。运动项目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的需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自然属性的人,需要不断地进行身体运动;作为社会属性的人,需要掌握生存与生活的知识、技能。运动项目系统整体的进化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大量的传统竞技运动项目汇聚为“重体育”其价值取向是挖掘人类运动的能力的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一些现代健身娱乐项目汇聚为“轻体育”,其价值取向在于使更多的人群参与运动项目。这里所说的“轻”、“重”就是本文所思考的大众化和竞技化。“大众化”与“竞技化”的两种发展模式相互促进,使运动项目的整体社会适应性极大地提高。
二、运动项目“竞技化”
早期的人类社会,古希腊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发现有些人的身体素质适合跑步,而有些人的身体素质适合摔跤或者掷铁饼。不同运动项目与个人的特定运动才能的相结合最大化的凸显竞技水平。
中世纪人们在强调在夺取锦标的过程中,使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挑战人类的极限和战胜对手。于是,人们为了更好的展示个人在体育项目的才能,满足对荣誉的渴望,竞技化被广泛推崇。中世纪体育更加注重竞技化的全面性,而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将竞技植入一个团队之中,凸显全队整体的竞争力。
19世纪以后,“竞技”一词作为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把竞技定义为:欲求在一定范围内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优越性。为了证明自己的优势,所以要以平等的条件,仅凭的力量与别人进行较量,或比赛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这种为争胜而进行比赛就是“竞技”。
目前,国内相关运动理论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挖掘人的身体潜力,以争取第一,夺取金牌与运动锦标为目的的社会群体性活动。竞技的本质就是“夺取锦标”,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有属性。自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重返世界竞技体育大舞台以来,中国竞技体育这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60年来我国在体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中2014年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型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中共在22大项上获得98个世界冠军。其中,9个奥运大项共获得40个世界冠军,站冠军总数的40.8%,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显著提升,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三、运动项目“大众化”
大众化亦即人人化,说明其活动的普及化程度极高,达到了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人人参与的社会状态。从对大众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和平等性是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推广都离不开大众人群的广泛参与,离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没有一定的体育人口作为项目发展的保障,该运动项目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力与活力。运动项目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萌芽到壮大到成熟到推广的发展历程,运动项目从产生到全国流行推广必须要拥有广阔群众基础和社会的认可,通过大众化的交流与合作后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广泛的社会参与,为了达到广泛的社会参与,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要。运动项目在演变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运动项目的社会适应度。从运动项目发展的过程来看,项目的不断发展是为了使个体表现运动的快乐与愉悦需求得到满足。社会适应度能够反映一个项目在社会中运动项目人口的参与情况。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社会适应度,因此社会适应度是运动项目系统进化的价值观指标。在微观基础层面,运动项目进化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运动兴趣与运动快乐的满足。一个运动项目的社会适应度如何,可以看它适合人群的年龄分布,凡老少皆宜、既适合大众化普及又适合高水平竞技表演的,社会适应度较高,反之仅适合某些年龄段又不具观赏性的运动项目,社会适应度较低。
其次是运动项目参与的平等性。男人拥有更强壮的体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让男人和女人在诸多运动项目中同台竞技固然不合适,但至少女人应该具有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这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男女之间性别不同,男女之间从事着不同的劳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性别之间的行为差异,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性别歧视一直延续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体育领域中,性别排斥现象同样存在,某些运动项目男女不能同台竞技,女子甚至被禁止参加奥运会,直到1912年女子才被批准参加游泳比赛,这是设立女子项目的第一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增的九个小项中,女子项目占了六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发展趋势。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立女子拳击项目,标志着只有方可男子参加的大项历史随之终结。男女在运动项目的数量和形式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体育的参与方式开始向无性别差异的方向发展。 运动项目与“大众化”相结合,积极去寻找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项目以此满足大众的广泛参与。因此运动项目总要圍绕运动个体所喜爱的方向去发展,运动项目向着满足运动个体的需求去演变,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努力创造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反过来又促进这种需求的提高。运动项目与大众化相辅相成不断去探索新型领域,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体育价值。
四、运动项目发展的辩证研究
1.“竞技化”与“大众化”对立统一
竞技化与大众化是运动项目演变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运动项目呈现两种发展模式。一种竞技特征鲜明被称为竞技运动项目,另一种健身和休闲特征鲜明被称为大众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竞技化”和“大众化”发展模式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不断推动着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竞技化可以使运动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进行着技术、规则的改变使得其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人类的最高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更多喜欢参与运动的人提供的很高平台。大众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一种难以形容的精神上的身心愉悦。竞技化与大众化相辅相成,一方面以攀登人类运动极限的高峰为价值取向的竞技化运动项目生机勃勃,标志着运动项目的成熟。另一方面运动项目不断呈现多样化满足人们的需求,标志着运动项目需进一步发展。运动项目的“竞技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模式便是体育领域的一对矛盾体。促使运动项目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阿伦.古特曼曾说过,现代体育是一种普遍且特殊的非功利性身体竞赛。运动项目的两种发展模式分别反映的不同时代人们对运动项目的理解,“竞技化”更多的反映了社会主体对运动项目的利益。把运动项目的发展当成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工具,当做一个人们以运动项目形式进行身体运动的集合。“大众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去参与喜爱的体育项目,达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竞技化”和“大众化”思辨研究标志着人们对体育生活方式有所思考,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发生转变。
五、结语
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能够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此发展期间运动项目是不断地发展变化。运动项目技术的革新和项目规则的改变能够使得运动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项目的所有改变均是满足“人”这一个体的需求。我们曾多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谈到“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其实是就是要满足个体的需求,人的需求性是运动项目发展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源于该运动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能够给人们带来身心娱乐的享受,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运动带来的快感和娱乐感使运动参与者身心能够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2]朱良志.中國美学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6
关键词:运动项目;竞技化;大众化
体育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其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演进的。这种由人发明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方法具体表现为各种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是体育的核心内容,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运动项目也同其他事物一样,伴随着人类社會生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发展期间,人们通过建设了运动项目场地与器材,组织了丰富多彩训练和竞赛,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运动项目的演变模式及价值
运动项目作为人类社会的财富,其演化过程可以被看做一种特定的优化和优选过程。不断剔除不合理的运动项目或者运动项目要素,不断增加更富有活力的新项目和更有效的新方法,其演化的结果使他们成为必然的社会存在。运动项目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的需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自然属性的人,需要不断地进行身体运动;作为社会属性的人,需要掌握生存与生活的知识、技能。运动项目系统整体的进化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大量的传统竞技运动项目汇聚为“重体育”其价值取向是挖掘人类运动的能力的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一些现代健身娱乐项目汇聚为“轻体育”,其价值取向在于使更多的人群参与运动项目。这里所说的“轻”、“重”就是本文所思考的大众化和竞技化。“大众化”与“竞技化”的两种发展模式相互促进,使运动项目的整体社会适应性极大地提高。
二、运动项目“竞技化”
早期的人类社会,古希腊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发现有些人的身体素质适合跑步,而有些人的身体素质适合摔跤或者掷铁饼。不同运动项目与个人的特定运动才能的相结合最大化的凸显竞技水平。
中世纪人们在强调在夺取锦标的过程中,使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挑战人类的极限和战胜对手。于是,人们为了更好的展示个人在体育项目的才能,满足对荣誉的渴望,竞技化被广泛推崇。中世纪体育更加注重竞技化的全面性,而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将竞技植入一个团队之中,凸显全队整体的竞争力。
19世纪以后,“竞技”一词作为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把竞技定义为:欲求在一定范围内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优越性。为了证明自己的优势,所以要以平等的条件,仅凭的力量与别人进行较量,或比赛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这种为争胜而进行比赛就是“竞技”。
目前,国内相关运动理论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挖掘人的身体潜力,以争取第一,夺取金牌与运动锦标为目的的社会群体性活动。竞技的本质就是“夺取锦标”,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有属性。自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重返世界竞技体育大舞台以来,中国竞技体育这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60年来我国在体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中2014年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型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中共在22大项上获得98个世界冠军。其中,9个奥运大项共获得40个世界冠军,站冠军总数的40.8%,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显著提升,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三、运动项目“大众化”
大众化亦即人人化,说明其活动的普及化程度极高,达到了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人人参与的社会状态。从对大众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和平等性是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推广都离不开大众人群的广泛参与,离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没有一定的体育人口作为项目发展的保障,该运动项目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力与活力。运动项目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萌芽到壮大到成熟到推广的发展历程,运动项目从产生到全国流行推广必须要拥有广阔群众基础和社会的认可,通过大众化的交流与合作后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广泛的社会参与,为了达到广泛的社会参与,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要。运动项目在演变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运动项目的社会适应度。从运动项目发展的过程来看,项目的不断发展是为了使个体表现运动的快乐与愉悦需求得到满足。社会适应度能够反映一个项目在社会中运动项目人口的参与情况。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变革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社会适应度,因此社会适应度是运动项目系统进化的价值观指标。在微观基础层面,运动项目进化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运动兴趣与运动快乐的满足。一个运动项目的社会适应度如何,可以看它适合人群的年龄分布,凡老少皆宜、既适合大众化普及又适合高水平竞技表演的,社会适应度较高,反之仅适合某些年龄段又不具观赏性的运动项目,社会适应度较低。
其次是运动项目参与的平等性。男人拥有更强壮的体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让男人和女人在诸多运动项目中同台竞技固然不合适,但至少女人应该具有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这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男女之间性别不同,男女之间从事着不同的劳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性别之间的行为差异,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性别歧视一直延续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体育领域中,性别排斥现象同样存在,某些运动项目男女不能同台竞技,女子甚至被禁止参加奥运会,直到1912年女子才被批准参加游泳比赛,这是设立女子项目的第一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增的九个小项中,女子项目占了六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发展趋势。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立女子拳击项目,标志着只有方可男子参加的大项历史随之终结。男女在运动项目的数量和形式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体育的参与方式开始向无性别差异的方向发展。 运动项目与“大众化”相结合,积极去寻找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项目以此满足大众的广泛参与。因此运动项目总要圍绕运动个体所喜爱的方向去发展,运动项目向着满足运动个体的需求去演变,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努力创造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反过来又促进这种需求的提高。运动项目与大众化相辅相成不断去探索新型领域,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体育价值。
四、运动项目发展的辩证研究
1.“竞技化”与“大众化”对立统一
竞技化与大众化是运动项目演变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运动项目呈现两种发展模式。一种竞技特征鲜明被称为竞技运动项目,另一种健身和休闲特征鲜明被称为大众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竞技化”和“大众化”发展模式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不断推动着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竞技化可以使运动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进行着技术、规则的改变使得其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人类的最高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更多喜欢参与运动的人提供的很高平台。大众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一种难以形容的精神上的身心愉悦。竞技化与大众化相辅相成,一方面以攀登人类运动极限的高峰为价值取向的竞技化运动项目生机勃勃,标志着运动项目的成熟。另一方面运动项目不断呈现多样化满足人们的需求,标志着运动项目需进一步发展。运动项目的“竞技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模式便是体育领域的一对矛盾体。促使运动项目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阿伦.古特曼曾说过,现代体育是一种普遍且特殊的非功利性身体竞赛。运动项目的两种发展模式分别反映的不同时代人们对运动项目的理解,“竞技化”更多的反映了社会主体对运动项目的利益。把运动项目的发展当成实现其政治经济目标的工具,当做一个人们以运动项目形式进行身体运动的集合。“大众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去参与喜爱的体育项目,达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竞技化”和“大众化”思辨研究标志着人们对体育生活方式有所思考,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发生转变。
五、结语
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能够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此发展期间运动项目是不断地发展变化。运动项目技术的革新和项目规则的改变能够使得运动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项目的所有改变均是满足“人”这一个体的需求。我们曾多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谈到“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其实是就是要满足个体的需求,人的需求性是运动项目发展必须面对思考的问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源于该运动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能够给人们带来身心娱乐的享受,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运动带来的快感和娱乐感使运动参与者身心能够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2]朱良志.中國美学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