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调适功能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内卷化趋势的越演越烈,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但是传统显性心理课程对此表现乏力,而文学类课程作为隐性课程有着强大的心理调适功能,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这一功能,必须施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 心理亚健康 心理调适功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青年一代为了反压力,前几年提出“佛系”人生观,最近更是提倡“躺平”哲学,无论佛系还是躺平的背后,折射出来的都是年轻一代因为精神紧绷而进行心灵调适的自救举措,从而折射出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明显不足。
  一.传统显性心理课程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乏力
  心理亚健康是指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状况,近年来,心理亚健康作为无形杀手潜伏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导致部分大学生神经衰弱、心理抑郁、偏执人格、情感偏差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据WHO近年来的统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精神行为的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占50%。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内卷化趋势明显,人们尤其是大学生长期处于高脑力劳动和心理压力的应激状态,容易因心理过度疲劳形成心理亚健康状态。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各个高校也积极开展了心理疗救模式,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成立心理咨询室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很难有根本性成效。主要问题在:(一)这些心理课程的开展都是一时一地,一般在大一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开展,缺乏持续性效应。(二)这些心理教育的开展一般是针对已经有了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诊治,缺乏有效的预防功能。(三)心理亞健康一般是处于隐性状况,一般常态化,表现不明显,只有出现应激事件,才会露出尾巴,所以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身边人很难察觉,就会导致学校的显性心理课程无法有效发挥效能,因为药并没有真正吃进去。
  针对这种乏力,就需要“隐性课程”的适时介入,“隐性课程”一词是1968年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首次提出,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与界定。通常指的是高校进行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通过无意识的熏陶、感染、同情等方式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个性以及塑造良好心理品格,隐性课程更有益于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避免实践中疲于应对心理问题与障碍的被动状态,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推动心理教育对象的心理发生积极变化,形成持续性影响。心理问题往往源自情绪调适不当,显性心理课程对于情绪改善相对滞后,无法实现受教育者情感价值观念的预先深层改善,而文学类隐性心理课程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
  二.文学类课程的心理调适功能
  文学类课程都是文学经典的一统天下,文学经典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文学经典这些内在质素表明它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功能。
  (一)文学经典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温床。文学经典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由衷热爱,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遭际的深切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等等。都表明文学经典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追求的是人性人格的健全发展。它关爱生命,对人类、对民族命运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活在自我的情绪中,格局太小,眼界太低。文学经典让他们有更高的道德精神品格,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关心自然,在社会担当中迸发心理正能量,从而走出自我心理亚健康的阴霾。
  (二)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它以人为中心,始终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精神世界的根本性问题。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给读者提供各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体验与自我提升。这样文学经典就能给我们提供各种生活智慧,探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带来的不同人生态度,了解不同人生困境的处理方式,文学强大的认知和介入功能,能让即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都能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而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的人能更有经验更从容的面对人际困境和生活挫折,自然就能有效消解心理压力。
  (三)文学经典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力。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作家奋斗的心路历程的精神呈现,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表现了作家本人在遭遇困难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因之一就是意志薄弱,缺乏良好的行为调控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文学经典表现出的昂扬奋发的战斗的价值姿态能很好召唤出人性中的向上的势能,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黄金年华的大学生们,成就自我的向上本能就会更强烈,文学以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能很好的引领他们进行自我锤炼,从而成为意志力强大的人,预先扫清心理障碍。
  (四)文学经典是提供情感慰藉的安慰剂。文学是人的情感活动的产物,情感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特别以情感抒发为特征的诗词歌赋,让人找到感情的认同,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找到情感升华的路径,这样生活中的焦虑、迷茫、痛苦都能得到很好的稀释。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等样式具有很好的精神补偿功能,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无力干涉很多生活,难免有很多的精神遗憾,但是在文学世界中,我们将我们的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在想象中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的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文学虚拟中获得了精神补偿,从而让我们获得了精神能量,能很好的反哺现实生活,消解生活的不如意。
  (五)文学经典可以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文学活动是一场审美活动,文学拥有强硕的审美功能,人在文学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宣泄了情感,还培养了很好的审美力。而一个拥有高雅情趣的人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如果我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就发现生活的全部都是有趣的。必定养成从容、淡然、宁静的精神涵养,而这能有效培植我们良好的心理弹性,帮我们处理生活的压力与困境,大学生是知识群体,理应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但是消费和科技的双重裹挟下,审美力日益钝化,心理越来越焦虑,精神亚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显。   三.文学类课程有效发挥心理调适功能的教学改革举措
  首先要尽量多开公共类文学课程,除了大学语文等必修类课程,还可以开展唐诗宋词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或世界名著鉴赏等选修类公共课程,公共文学类课程由于它的公共性,学生受众群体广,可以有效发挥它作为隐性心理课程的优势,但相当一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类人文课程,更何论其他,有的话也主要是把它作为选修类边缘课程,无法发挥其功能价值,文学课应该与思政课一样并举,同样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甚至更具有情感的动人力量,能更好的完成塑人。
  其次高校的文学院要发挥它的全校性影响力。文学院在很多师范类院校,甚至是综合类院校都是基础大院,要发挥其强大的人文影响力,但是随着文学的边缘化,人文素养的被忽视,很多文学院无法发挥其全局性召引力,当然也有做的相当不错的。以笔者所在的综合性大学为例,近年来成效明显,作为文科类的大院,我们有天空诗社、话剧团、清渠读书会等文学社团,特别是话剧团在全校具有相当的口碑,排演的经典名著话剧反响热烈。还有每年举办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文学经典阅读氛围,由文传老师开出的经典文学必读书目在全校也获得很好的反响,由文传学院举办的读书会也吸引了众多专业的学生。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发挥文学强大的锻心功能,有效的成为治愈系活动,圆满完成文学作为隐性心理课程的功能。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向塑造心理健康能力的教学改革。首先教学目标设定的改变,以往公共类文学课程被定位为通识类人文课程,主要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沦为文学常识的介绍和道德的训诫),对心理调适功能认识缺乏。这是对人文素养的肤浅理解,培养良好的心理精神品格才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所以公共文学必修课程或各类公共文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健康的精神品格。还有专业文学课程也应该不止于培养文学鉴赏力,相应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品格的培养,也是文学教育的要义。为此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都要应之而改,这样才能有目标的发挥文学类课程的心理调节功能。而要有效发挥这一功能,更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的承担这一使命,要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的贮备,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将文学的讲解与心理的调适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建立良好的精神气质。教师还要布置文学阅读的课外作业,寫读书心得,摘抄读书笔记,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来考量。不仅如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课外看经典名著,在名著的持续熏染中加强自己的心理能量,这样教学实践环节才算做到位了。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其他一切都是浮云,因此做好全方位的心理建设是高校的教学重点,发挥文学类课程作为隐性心理课程的作用也是必要之义。
  参考文献
  [1]李力生.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
  [2]闫雪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8).
  [3]陈道明.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6,26(6).
  [4]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5,(3).
  [5]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宜春学院校教改课题《公共类文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调适功能研究》(编号:201/P320151809)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亏”字由古至今的词义渐渐虚化,先后出现了表示“亏损”、表示侥幸、表示讽刺的用法。“亏”从元代起开始了虚化进程,到明、清时渐渐确立副词的语法地位,如今“亏”的虚化程度更是较前加深。“亏”字的实词虚化是由元朝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汉语实词虚化、词义引申的语言内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关键词:实词虚化 演变历程  “亏”在古代是一个动词,现代汉语最常见的用法却是副词。对于“亏”是如何由动词渐渐演
期刊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交通就是生活的必要方面,一直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关于先秦时期的交通,虽然可供考究的资料较少,但是发达的交通建设和维护仍旧可见一斑。《诗经》中记录了不少有关道路的诗句,生动地再现了西周春秋时期道路建设、设施的基本情况,以陆上交通为切入点,为研究该时期社会发展情况与国家形势变化提供了独特的视域。人的社会活动衍生出交通,西周春秋的交通多以陆路为主,战争、朝贡、国力、贸易等诸多因素影响着
期刊
内容摘要:“衫”,衣也,在“三言”的文章中多次出场。作为文中道具,衣物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故事矛盾的高潮发展的关键物证,同时作为“针线”勾连情节的曲折离奇,贯穿线索脉络的发展始终,承载了作品的主題,对小说的主旨进行揭示升华。   关键词:衫 线索 叙事作用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通俗小说代表作,涵盖了众多奇妙的传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都有道具物件的参与,并且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内容摘要:全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跨媒介阅读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跨媒介阅读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自主性是跨媒介阅读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就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性及其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在坚守生本意识的基础上推进跨媒介阅读教学具体可行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跨媒介 教学 阅读 生本意识  全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跨媒介阅读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跨
期刊
内容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中新课改的情况之下,古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再到“元曲”,在诗歌浸润下的孩子通常是“温柔敦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热门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人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大,在全民阅读中甚至掀起了一股“诗词热”。的确,在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中,中学生能够
期刊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英国的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在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纽曼、赫胥黎、罗素的丰富和完善中,逐步形成现代的通识教育。秉持着隐性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十九世纪英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无疑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独立思考  
期刊
内容摘要:当前,影视作品被切条、搬运到短视频平台传播的现象非常普遍,作品版权方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社会反映强烈。走出短视频“重灾区”需要齐抓共管:短视频创作者需提高守法意识,践行“先授权后播出”;短视频平台方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把关;政府职能部门分类监管、加强执法。新《著作权法》规定了短视频作为著作权作品的要件:“独创性”、“一定形式表现”、“智力成果”。短视频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的形成,还需要技
期刊
内容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影视剧登上海外荧幕,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影视剧名的翻译兼顾语言、文化和交际目的,直接影响海外观众的观赏兴趣。文章通过分析二十部国产影视剧的英文译名,阐明剧名翻译的重要性,提出直译、意译、套用和引用四种方法,以期给翻译从业者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影视剧 翻译 语言 文化 交际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远景下,中国与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当前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的更新不断加快,大量的网络化信息是新媒体行业着重需要的。而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资讯了解的需求,新媒体行业投放于文学编辑的关注越来越多,外界对文学编辑的工作愈来愈予以重视,因此,对于文学编辑的业务要求也愈来愈严格。良好的工作操守以及强大的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新媒体行业,甚至是外界衡量文学编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新媒体 文学编辑 工作操守 能力培养 
期刊
内容摘要: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采取各种措施严加防控,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强化防控措施、助力防控指导、巩固防控成果等方面精心筹划,全面跟进,保证了疫情状态下馆内外各种服务的正常平稳运行,受到全校师生高度好评,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疫情防控 探索实践  2019年12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