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词义虚化的演变历程原因及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eteor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亏”字由古至今的词义渐渐虚化,先后出现了表示“亏损”、表示侥幸、表示讽刺的用法。“亏”从元代起开始了虚化进程,到明、清时渐渐确立副词的语法地位,如今“亏”的虚化程度更是较前加深。“亏”字的实词虚化是由元朝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汉语实词虚化、词义引申的语言内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关键词:实词虚化 演变历程
  “亏”在古代是一个动词,现代汉语最常见的用法却是副词。对于“亏”是如何由动词渐渐演变为副词的以及如此演变的原因是本文所要探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主要从“亏”词义的演变来直观地了解“亏”的实词虚化的过程、特点并分析这一演变的原因。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未注明出处的主要出自CCL语料库或自造句。
  一.“亏”词义虚化的演变历程
  “亏”字的本义为“气损”,《说文解字·段注》有“引申凡损皆曰亏。”由“气损”引申出“亏损”,“亏”还是语义比较实在的动词。后来“亏”又引申出“幸亏”和表示讽刺语气的用法,这几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都保留下来了[1],如:
  (1)亏了要着急;赚多了要奇怪,不知道怎么回事。(潘虹《潘虹独语(连载之十)》)
  (2)亏得小川再三解释,称这些中国人是朋友,方得解围。(陆茂清《陈公博的逃亡与归案》)
  (3)她更严厉地说:死老头子!亏你有脸自称“二七”烈士后代,好没工人阶级的志气!(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从历史来源看,“亏”表示“侥幸”的意思出现于元朝。
  (4)学士,这多亏了你也!(关汉卿《玉镜台》)
  (5)你畅好是吃赢不吃输,亏的我能说又能做。(关汉卿《玉镜台》)
  例(4)、(5)中的“亏”不再是表“减损”、“欠缺”等的实词义,而是表示侥幸的意思。“亏”引出的条件是发生或避免发生一些事情的有利因素。但“亏”在元朝用来表示“侥幸”意义的用法不多,广泛使用的还是它动词的用法。[2]到了明朝,“亏”表示“侥幸”义被普遍使用。
  在明朝时凌濛初的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本人作了“亏”不同义项的分布的统计。在《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共出现了带“亏”的句子119个,其中“亏”作为实词的有34例、表“侥幸”的75例、表“讽刺”的10例。可见,明朝时“亏”表示“侥幸”的用法相当普遍。它由主要表示具体的“减损了什么”、“欠缺了什么”的意思转而表达“有利条件的拥有促进有利的事或避免不愿意的事发生”,例如下面的对比:
  (6)a有亏珠价诚多,不贻责也。(《太平广记·水珠》)
  b亏得太守廉明,成其姻事。(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例(6)中的a例的意思是“欠缺了珠子所值的价格实在很多,这将会留下埋怨的”;b例则表示“幸而太守廉洁正直,才成就了他们的婚事”。a例中的“亏”有实在意义——欠缺了珠子的价钱;b例中的“亏”则只为了引出“太守廉明”作为成就婚事的条件,“亏”表示的是“侥幸”义。
  表示“讽刺”的用法也大致出现在元朝,如:
  (7)亏你不害口碜,说出这等话来。(高茂卿《翠红乡儿女两团圆》)
  这个“亏”表示对“你说这等话”这一情况的不满,“亏”纯粹就是传达特定的语气,没有多少实在的意义了。从上面提到的《二刻拍案惊奇》的语料显示看,“亏”表示“讽刺”义的用法在明朝时用得仍不太普遍。一直到清朝,“亏”表示“讽刺”的语法意义才被广泛使用。如:
  (8)骂人家下贱,亏你说得出口!(曹雪芹《红楼梦》)
  (9)哈哈,亏你有嘴说出来!(柳杞《好年胜景》)
  例(8)是针对“骂人家下贱”这一情况,表示“你居然说得出口”的讽刺,例(9)与此相仿。这些句子中的“亏你VP”都可以由“你怎么VP”来代替,这里的“怎么”表反问,也传达一种否定、讽刺的语气。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清朝末年编撰的《辞源》,已将“亏”表“讽刺”的用法列入其词条,可见“亏”这一用法已经固定下来。
  到了现当代,“亏”作为副词的用法数量又有了增长。通过考察分析现当代的语料,我们发现“亏”的实词用法竟少于虚词用法,而虚词用法中又尤以表“侥幸”义的例子最多,其次是表“讽刺”义的。在现代汉语中,表“讽刺”的“亏”还演变出一种新的用法,即传达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是赞赏的语气,如:
  (10)翻看字形样本,除了英文之外,中国字倒占了好几页,意外的是有许多几近绝迹的古字,真亏他哪里抄来的。(吕思薰《文身成“疯”》)
  (11)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林语堂《论解嘲》)
  这类“亏”表面上看与表讽刺的用法一致,实际上讽刺的意味已经很弱,更多是表达对某种不容易达到的事情的惊讶和感慨,可以看作是表讽刺用法的进一步虚化。
  总之,“亏”到了现当代,语义的虚化程度更高,用法也更复杂,“亏”语法化的进程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稍作小结,“亏”作为实词出现,词义较具体;到了元朝,表“侥幸”和讽刺的用法出现,词义开始虚化。明朝时,“亏”表侥幸的用法已非常普遍,表“讽刺”意义的用法也有一定增长;清朝时表“讽刺”的用法普及,“亏”作为副词的地位基本确立。到了现代汉语时期,“亏”作为副词的出现频率已高于其作为实词出现的频率,说明其语法副词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语义的虚化程度更高。
  二.“亏”的词义虚化的原因及影响
  “亏”词义虚化的原因可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
  “亏”作为语法副词,首先出现在元朝,并且出现在日常口语当中。在所接触的古代语料中,凡出现“亏”作为副词使用的地方都是在通俗易懂、白话色彩较强的地方。而考察宋朝的类书《太平广记》则发现,大部分语言都是用现在一般人较难懂的文言文写成的。《太平广记》中,并没有“亏”作语法副词的用法。这提示我们,“亏”的虚化可能出现时期要更早,只是宋朝的白话語料相对缺乏,而元朝则因为时代原因,杂剧散曲等口语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因而在元朝的作品里查到“亏”虚化的用法也就不奇怪了。当然,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反过来会促使一些经常在口语中出现的用法更迅速地进入语法系统,使得有些变化能固定下来。
  此外,语言内部发展的规律也起重要作用。虚词除了一些是假借而来,大多是由实词虚化产生的。[3]在词产生的最初阶段,多只具有实词意义,但为了将特定的语气、时态表达清楚,就需要“虚”的成分。“亏”开始时只表示实在的“亏损”,后来也可以传达人主观上认为有所亏欠,主观性的增加带来语义的虚化,而语义的重心从别人的“亏”转移到自己的“得”,则使得“亏”的语义进一步从对特定情境的描述发展为对所述事件的评价,从而使得“亏”也带上特定的语气。表“侥幸”义的“亏”常带有“庆幸”的语气、表“讽刺”义的更加明显是表达“讽刺”的语气。“亏”作为副词在句中都含有特定的语气。
  “亏”的语法化由特定社会环境和语言发展规律所决定,其语法化的结果是使“亏”具有了副词的身份,也就是虚词的身份。虚词在句子当中由于使用频率高、使用灵活、语法功能突出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亏”的词义虚化使其在使用中成为语言的润滑剂,也使“亏”这一原本只有实词地位的词的语法地位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亏”首先作为实词出现,其词义虚化的进程最迟始于元朝,在明朝、清朝时,“亏”的副词的地位渐渐确立下来。直至今天,“亏”的语法意义在句子中的使用已经相当成熟。而推究“亏”词义虚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语言内部发展的规律。“亏”的词义虚化使“亏”的语法地位提高,在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也更大,以致成为句子的润滑剂。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王宜广.“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及其历史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56—64.
  [2]李绍群.“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132—134.
  [3]周萍.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化现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06:66—69.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出现许多误区,必须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和科学,可以从四个维度思考,将家长、学校、社会和政策法律四驱形成合力,并把握几大原则。   关键词:家庭教育 维度 四驱 原则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俗语说“从小看看,到老一半”。古往今来,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心智的成熟意义重大,与孩子的未来休戚相关,事关家庭的和谐幸福,也与人才的培
期刊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写作技巧都孰稔于心的现代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白话文和方言,她描述的市井百态呈现了俗风俗语,她将自己的人生缩减和点点滴滴细细描摹。时代的变革,個人文学创作的成熟,个性和传统的完美融合,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 艺术 语言 古典  张爱玲很多优秀作品是对封建制度下的真实描绘,刻画了当时社会状态下人物的颓废和对现实的恐惧,
期刊
内容摘要:在高职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必修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微课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改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文立足高职语文教学角度,分析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微课 高职语文 教学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
期刊
内容摘要:曹植被后世誉为“建安之杰”,是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以诗言志、借歌抒怀是曹植寄托自己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受到家族背景、时代精神的影响,曹植在诗歌中不仅书写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功业追求及英雄情怀,更表达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百姓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注,体现出一种超越个人追求的爱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正是“建安风骨”的内在表现。   关键词:曹植 家国情怀 英雄情结  曹植被后世称为“文坛绣虎”,虽
期刊
内容摘要:语言的功用性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一个主要目标,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語文教学中必须突出其严谨性、人文性和文学性,进而突出语文的功用性。   关键词:功用性 严谨性 人文性 文学性 阅读  小学语文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如果不好,学生的理解能力就跟不上甚至很差。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它的功用性很明显。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我们要写个请假条、甚至发个短信都要用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分析文学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提出一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文学素养 核心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学素养作为个人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构成一个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为例,提出媒介化时代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应该以关系性思维为基础,从传播学的中介化范式过渡到媒介化范式,以建设探究式社群为中心,以延伸、替代、融合、适应为分析工具,探索教育活动参与者转向混合式学习的基本行动框架。   关键词:媒介化 智慧课堂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范式即一种研究方法论,它规定
期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育。化整为零,采用主题式教学、微课程教学、故事汇等形式,推进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 职业精神 通识教育 人文  据教育部发布的通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国高等学校共计有3005所,其中1468所(教育部网站显示为1482
期刊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跨媒介阅读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近年关于其展开的教学可能性分析、教学策略研究等大量涌现出来。而在众多跨媒介阅读教学资源中,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仍有大量可探索并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的空间,对于学生的语言呈现、情感理解、知识建构与逻辑表达等都有着其特殊的影响力和价值,对此亦可尝试提出操作性强的策略。   关键词:跨媒介 阅读教学 影视资源 高中语文 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
期刊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育领域,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它突破了孤立阅读的行为,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也可以跳出单元教学的框架,从“单篇”到“一群”,让阅读朝着多元化、主题性、高效率趋势发展。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同一作家多篇作品、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拓展等多个角度展开。   关键词:高中语文 群文阅读教学 策略 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