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尚玉山是在1946年出生的。重要的是,尚玉山差一点就没有机会降落到黑龙江北安这个小屯子。
尚玉山出生的前六年,也就是1940年,他的父母都被关进监狱。为什么?犯了哪国的王法呢?犯了“满洲国”的王法,罪名是结交“匪类”,并为“匪类”提供金钱、棉衣等帮助。父亲被判刑八年,母亲被判刑十年,服刑的地点就在哈尔滨第一监狱。
被关进监狱的前十年,1930年,一个响晴的午后,23岁的张广英被人贩子领到李殿芳屯,卖给农民尚福做媳妇。
尚福,性格木讷,老实憨厚,轻易不爱说话,因为家里穷,一直娶不上媳妇。买了张广英做媳妇,日子渐渐变样了,他穿的衣服干净了,他的脸色红润了,整个人也开朗起来,虽然还是话少,但脸上经常洋溢着笑容。
人在极度满足、极度幸福里,才会散发出这种微笑。屯子里的人们再看见尚福,老远就互相戏谑地说:“你看人家尚福,娶了媳妇没几天,这小子就变样了,老爷们儿身边就得有个娘们儿,那才是纯爷们儿!”
张广英嫁给尚福一晃就是九年,别人再见到张广英,就叫她尚大嫂。九年里,张广英一直没怀孕。尚福不急,急有啥用?张广英急,自己三十多岁了,还没为尚家生个一男半女,而尚福还从来不埋怨她,让她觉得太有点说不过去。可是急也真没有用。孩子不来,神仙也没办法。
1939年的冬天,有部队从屯子里过,讲的道理张广英并不全懂,但看部队里那些半大孩子穿得太少了,一个个冻得小脸发青,她不忍心,就跟着屯长的媳妇一起帮着给那些兵蛋子做棉衣。后来,部队开过去了,一个少年兵腿上被子弹打穿了,落在后面,被追上来的日本人的部队撵上,张广英不忍,就把少年藏到柴草垛里躲了几天,还在日本兵的眼皮子底下给小兵送吃送喝。
再后来,张广英又跟着妇救会给中国的那支部队做棉衣,送粮食,买药品。
1940年,中国军队里有人被日本人的部队抓到,投降了,供出一长溜名单。日军开到屯子,按照长长的名单抓人。被抓的就有尚福和张广英。在监狱里,被日军拷打时,张广英才知道那支中国军队是赵尚志的第三军。
2
日本人的监狱里,有种刑罚叫摔麻袋,就是把犯人装到麻袋里,几个人抬起来用力向空中抛,然后任由麻袋和里面的人重重地摔在地上。里面的人受伤程度取决于麻袋抛向空中的高度。
尚福就被装在麻袋里,一次次地被抛向空中,又重重地落在地面。他先是觉得胳膊腿撞击着地面,生疼,后来是脑袋重重地撞到地面。他嘴里都是血,鼻子里也在向外流血。他只好双手抱着脑袋,把身体尽量蜷缩成一个球,当他感觉身体在空中时,就急忙闭上眼睛,等待摔落地面后,那锥心的疼……
麻袋里的人开始还惨叫,后来没动静了。日本兵将麻袋解开,看到里面的人头破血流,鼻子下没有气息,就把麻袋嘴再用麻绳一扎,吩咐收煤灰的老头说:“扔掉!”
说的当然是日语。收煤灰的老头不懂日语,但他懂日本人的手势,于是将麻袋扛到煤灰车上,拉出日本宪兵队,拉到乱葬岗子,打算将麻袋和煤灰一起扔掉。在他抬麻袋时,忽然发现麻袋在动……
尚福就这样早几年活着回到屯子。
张广英是在1945年日军溃败后,被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地下党营救出来的。五年监狱生活,她知道了什么是伪满洲国,什么是亡国奴,什么是抗日联军,革命情操也培养起来了。日军逃跑,抗日联军又打回來,张广英参加妇救会,后来还当上副村长。当然,这对于尚家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1946年的冬天,张广英和尚福的儿子尚玉山出生了。
满月那天,张广英用推子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剃了个大光头,还把剃下的头发装到荷包里,挂在儿子的床头给儿子辟邪。
一般小婴孩特别“护头”,剃头百分之九十九会狼哇大哭。那天孙海来了,撩开门帘子一进门,正看到小小的娃娃正抖着头上剃头落下的头发屑,半眯着眼睛打量进来的客人。孙海就哈哈笑了,摸着小孩子的光头,说:“小瘪犊子头型挺正,长得也不赖,给我当女婿吧!”
孙海有一个女儿,比尚玉山大几天。
孙海,抗日联军第三军的战士,当年和张广英、尚福一同被抓去坐牢的,孙海和张广英在屯子里是救国会的会员,在牢里是狱友,出狱后是革命同志,亲上加亲,娃娃亲就订下了。
3
6岁,已经记事了。整天忙碌的母亲忽然要出门,据说要去最大最大的城市——北京。整个屯子都轰动了,那几天,家里客人总是不断溜。客人基本上没有空手来串门的,麻花、油条、鸡蛋,还有从哈尔滨果子铺带来的糕点。
尚玉山那几天可开了洋荤,一双小手总是油渍麻花的,常常刚吃了麻花,就又吃油条,他觉得过年了。
张广英临走那天早晨,把尚玉山抱到凳子上,打开一个小箱子,从里面拿出推子,给儿子剃头。“妈这次走可能要很多天才能回来,给你剃个光头,光头好侍弄,等头发长长了,妈就回来了,再给你剃头。”
尚玉山问:“妈去哪?”
张广英说:“去北京,坐火车去!”
尚玉山说:“我也想坐火车。”
张广英说:“等你长大了,妈就带你坐火车。”
尚玉山说:“妈回来给我带好吃的——带烧饼。”
“就认吃!”张广英伸出一根手指,嗔怪地点了下尚玉山的鼻头。“我看你像烧饼!”
尚玉山记得,母亲的手指头点着自己鼻头的温度好像还没有凉呢,他也坐上了火车,跟着父亲去了齐齐哈尔。
下火车时,天正下雨。后半夜,雨变成了雪。淋在身上,又潮又冷。
尚玉山被父亲抱着来到一个礼堂,里面都是白色的花。他小小的人在白色的花海里茫然地走着,寻找着。父亲说,坐火车去看妈妈。可妈妈在哪?他在白花里走着,好像走不到头……
14年后,尚玉山顶着一颗光头,背着背包,登上南下的列车,去旅顺当兵。那时候,他已经知道6岁那年的冬天,他和父亲去齐齐哈尔看妈妈——是参加妈妈的追悼会。妈妈去北京的路上,在监狱里坐下的病犯了,竟然在齐齐哈尔的医院里去世。尚玉山的背包里,带着一本书、一支笔,还有一把推子。 那时候,一周只有一天假日,休礼拜天。礼拜天到了,战友们有的去旅顺城里逛街,去照相馆照相,还有的去附近的果园里买苹果。那时的苹果真便宜啊,8分钱一斤。尚玉山的津贴是6块钱,能买多少苹果啊?但尚玉山参军好几年,只有回家时买过一箱苹果带给父亲,其余的钱,他要么捐给乡下的百姓给孩子治病,要么就是买推子。买推子干啥?给战友剃头。
先是给全班的战士剃头。后来是给全排的战士剃头。再后来,干脆在宿舍门上挂个牌子“义务理发”。
上级领导因为尚玉山的表现,任命他为代理排长。领导对台下的战士们说:“尚玉山是英雄母亲尚大嫂的儿子,他以英雄母亲为榜样,义务为战友们几年如一日地理发,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
尚玉山到了台上,拿起话筒,说话就结巴了。他说:“我,我还要继续努力,为战友剃头,剃一辈子——”
新参军的小兵跟尚玉山开玩笑:“排长,要是退伍了,你还给战友剃头吗?”
尚玉山看着“义务理发”的牌子,什么都没说。
“义务理发”的牌子,一挂就挂了53年。
4
复员后,尚玉山被分到铁路工作,“义务理发”的牌子就挂在尚家院子的大门外。每逢礼拜天,尚玉山就背着剃头的包,骑着自行车,到附近人家,给出门不方便的老人理发。
有一天,孙海来到尚家,对尚福说:“我姑娘大了,你儿子也当兵复员参加工作,一晃俩孩子都成人。虽说广英走了,可咱之前说过的话得算数,你看婚事啥时候办?”
尚福说:“那,你要不嫌俺家穷,不嘎哈就挑个好日子,把婚事办了吧。”
结婚那天,好事的亲戚把大门上“义务理发”的牌子摘了,扔到门后。第二天尚玉山起来,拿着扫帚扫院子,看到门后的牌子,用袖子仔细擦干净,端端正正地挂在大门外,继续义务理发。
理发店的师傅看到尚玉山总给人义务剃头,就问:“哎,我说尚玉山,你吃饱了撑的?”
尚玉山说:“没吃撑啊!”
师傅说:“没吃撑你给人剃头不要钱?”
尚玉山说:“哦,我喜欢帮人剃头。”
师傅说:“喜欢?喜欢个屁?从今往后不许给人免费剃头!”
尚玉山不解:“为啥?”
师傅是个年轻人,火气挺冲,撸胳膊挽袖子,冲尚玉山走了过去,眼睛立起来了,动静已经不好听了。“你说为啥?跟我装糊涂?”
尚玉山说:“哦,你认为我不要钱给人剃头抢了你饭碗?”
师傅说:“你说呢?”
尚玉山说:“我说啥?”
师傅说:“我告诉你姓尚的,从今往后不许再给人免费剃头!”
尚玉山说:“那这样,你教我烫头染头,我以后不给人免费剃头,那我就给他们免费烫头染头——”
理发店的小师傅想揍尚玉山,但被左右看热闹的给拉开了。
下一个礼拜,尚玉山骑上自行车,背着剃头工具的包,要出门给人剃头,就见对面理发店的小师傅出来了。尚玉山做好了准备,这小子要是说话不客气,免不了得动武。退伍兵,还怕动武吗?不料,小师傅笑嘻嘻地递给尚玉山一支烟,说:“啊,尚大哥,不打不相识,咱俩这就算认识了,有空你到我那小店里坐坐。”
尚玉山不知道小师傅要搞什么鬼,但他也没心思猜测别人的想法,骑上自行车走了。
过后,妻子对尚玉山说:“理发店的小师傅听说咱妈是抗联英雄,掩护过赵尚志的伤员,蹲过日本鬼子的监狱,可服气你了,一提你就竖大拇指!”
尚玉山没说话,那天入夜,他翻出影集,用手摩挲着母亲的照片,那是一张黑白照片,在北安街里照相馆照的。照片里,尚玉山刚满一周岁。
5
2013年的一天,一个戴着贝雷帽,穿着军装的老人忽然来到李殿芳屯(后来改为革命屯)。随行的同志把尚玉山找来,说这是抗联女战士李敏,要来屯子拜祭一下尚大嫂。
李敏曾经跟着赵尚志的队伍西征,在1939年来过屯子,跟尚大嫂结识过。听说李敏跟自己的妈妈认识,尚玉山“扑通”跪在李敏面前,叫了一声:“妈——”失声痛哭。
他有多久没叫一声妈了?自打有了记忆,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叫声“妈”。
一声“妈”,叫得90岁的李敏肝肠寸断,忍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镜子前,李敏端坐在椅子上,一块白披风在面前抖开,绕过她的前胸,在脖子后轻轻系上。李敏恍惚觉得镜子里的自己脸上的皱纹忽然都开了,恢复了十几岁的青春模样。她坐在镜子前,尚大嫂在她面前抖开白披风,给她扎在脖子上,一只手轻巧地拿着推子,在她的短发上剃起头发来。
镜子外,尚玉山轻轻地拿起推子,给李敏妈妈剃头,一点点地剃出头发的层次,再慢慢地修理。他的眼神仔细地打量剃好的头发,觉得哪里不规整,再用推子一点点地修理。
推子,好像是母亲的手攥过的。
拿起推子,就好像离自己的妈妈更近了一点。以前,这种感觉不强烈,现在,这种感觉触手可及。
临别,尚玉山拿出一千元钱,送给李敏。李敏说:“我的工资比你高,我哪能要你的钱?”
尚玉山哭了,再次“扑通”跪在李敏面前。他说:“妈,你就当我这做儿子的孝敬妈,我妈一天我也没孝敬着,你就替我妈收下吧——你要不收下,我就不起来!”
李敏走了,好像把尚玉山的心也帶走了。那些天,妻子总看见尚玉山坐在相框前,盯着自己母亲的相片看。
6
2017年,已经是老尚的尚玉山出了一次车祸。住院半个月,他就回家了,不忍心再住下去,担心肇事司机花太多钱。他说:“回家养着吧。”
几天后,家人一早起来,发现老尚不见了。哪去了?家人找,没找到。后来,老伴看到老尚装剃头工具的包不见了,她就不找了,老头子肯定是去给那些腿脚不利索、下不了楼的老人去剃头了——他怎么就不想想,他的腿脚还没好利索呢!
今年春天,老尚突发脑溢血,住院很长时间。出院后,说话有点不连贯,但这都不影响他剃头。他提着剃头工具出现在步行街,“义务理发”的牌子挂在自行车车把上,车座后面还夹着一个袋子,给顾客剃头之后,把头发屑用袋子装进来,要保护环境。
每天,他都要为15位到20位顾客剃头。
每天,早晨八点必出现在步行街上,一直干到十点多。有时候早晨起来晚了,来不及吃饭,老尚就买根麻花垫补一下,按时来到步行街。中午去铁路家属房原来的平房里,老伴知道他的规律,中午会提着饭盒给老尚送到平房,附近找老尚剃头的还不少呢!
有人逗尚玉山:“哎,老尚,年轻时候你积极做好事,是为了提干,现在都退休了,还积极个什么劲儿?”
老尚的老伴不乐意了,说:“我们老尚啥时候做好事为提干了,他心里就是有个劲,就想为别人干点事儿——要不然一个人就为自己活着,多没劲!”
老尚也不制止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制止老伴为他鸣不平,照样给人剃头,照样分文不收。
生活,因为剃头,丰富了。
生活,因为给别人剃头,更丰富了。
其实,老尚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其实,老尚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成为习惯了,一天不摸剃头推子,手就痒痒,心也痒痒。也许,是每一次拿起推子,给顾客剃头时,就会想起母亲拿着推子给年幼的自己剃头的情景……
尚玉山是在1946年出生的。重要的是,尚玉山差一点就没有机会降落到黑龙江北安这个小屯子。
尚玉山出生的前六年,也就是1940年,他的父母都被关进监狱。为什么?犯了哪国的王法呢?犯了“满洲国”的王法,罪名是结交“匪类”,并为“匪类”提供金钱、棉衣等帮助。父亲被判刑八年,母亲被判刑十年,服刑的地点就在哈尔滨第一监狱。
被关进监狱的前十年,1930年,一个响晴的午后,23岁的张广英被人贩子领到李殿芳屯,卖给农民尚福做媳妇。
尚福,性格木讷,老实憨厚,轻易不爱说话,因为家里穷,一直娶不上媳妇。买了张广英做媳妇,日子渐渐变样了,他穿的衣服干净了,他的脸色红润了,整个人也开朗起来,虽然还是话少,但脸上经常洋溢着笑容。
人在极度满足、极度幸福里,才会散发出这种微笑。屯子里的人们再看见尚福,老远就互相戏谑地说:“你看人家尚福,娶了媳妇没几天,这小子就变样了,老爷们儿身边就得有个娘们儿,那才是纯爷们儿!”
张广英嫁给尚福一晃就是九年,别人再见到张广英,就叫她尚大嫂。九年里,张广英一直没怀孕。尚福不急,急有啥用?张广英急,自己三十多岁了,还没为尚家生个一男半女,而尚福还从来不埋怨她,让她觉得太有点说不过去。可是急也真没有用。孩子不来,神仙也没办法。
1939年的冬天,有部队从屯子里过,讲的道理张广英并不全懂,但看部队里那些半大孩子穿得太少了,一个个冻得小脸发青,她不忍心,就跟着屯长的媳妇一起帮着给那些兵蛋子做棉衣。后来,部队开过去了,一个少年兵腿上被子弹打穿了,落在后面,被追上来的日本人的部队撵上,张广英不忍,就把少年藏到柴草垛里躲了几天,还在日本兵的眼皮子底下给小兵送吃送喝。
再后来,张广英又跟着妇救会给中国的那支部队做棉衣,送粮食,买药品。
1940年,中国军队里有人被日本人的部队抓到,投降了,供出一长溜名单。日军开到屯子,按照长长的名单抓人。被抓的就有尚福和张广英。在监狱里,被日军拷打时,张广英才知道那支中国军队是赵尚志的第三军。
2
日本人的监狱里,有种刑罚叫摔麻袋,就是把犯人装到麻袋里,几个人抬起来用力向空中抛,然后任由麻袋和里面的人重重地摔在地上。里面的人受伤程度取决于麻袋抛向空中的高度。
尚福就被装在麻袋里,一次次地被抛向空中,又重重地落在地面。他先是觉得胳膊腿撞击着地面,生疼,后来是脑袋重重地撞到地面。他嘴里都是血,鼻子里也在向外流血。他只好双手抱着脑袋,把身体尽量蜷缩成一个球,当他感觉身体在空中时,就急忙闭上眼睛,等待摔落地面后,那锥心的疼……
麻袋里的人开始还惨叫,后来没动静了。日本兵将麻袋解开,看到里面的人头破血流,鼻子下没有气息,就把麻袋嘴再用麻绳一扎,吩咐收煤灰的老头说:“扔掉!”
说的当然是日语。收煤灰的老头不懂日语,但他懂日本人的手势,于是将麻袋扛到煤灰车上,拉出日本宪兵队,拉到乱葬岗子,打算将麻袋和煤灰一起扔掉。在他抬麻袋时,忽然发现麻袋在动……
尚福就这样早几年活着回到屯子。
张广英是在1945年日军溃败后,被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地下党营救出来的。五年监狱生活,她知道了什么是伪满洲国,什么是亡国奴,什么是抗日联军,革命情操也培养起来了。日军逃跑,抗日联军又打回來,张广英参加妇救会,后来还当上副村长。当然,这对于尚家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1946年的冬天,张广英和尚福的儿子尚玉山出生了。
满月那天,张广英用推子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剃了个大光头,还把剃下的头发装到荷包里,挂在儿子的床头给儿子辟邪。
一般小婴孩特别“护头”,剃头百分之九十九会狼哇大哭。那天孙海来了,撩开门帘子一进门,正看到小小的娃娃正抖着头上剃头落下的头发屑,半眯着眼睛打量进来的客人。孙海就哈哈笑了,摸着小孩子的光头,说:“小瘪犊子头型挺正,长得也不赖,给我当女婿吧!”
孙海有一个女儿,比尚玉山大几天。
孙海,抗日联军第三军的战士,当年和张广英、尚福一同被抓去坐牢的,孙海和张广英在屯子里是救国会的会员,在牢里是狱友,出狱后是革命同志,亲上加亲,娃娃亲就订下了。
3
6岁,已经记事了。整天忙碌的母亲忽然要出门,据说要去最大最大的城市——北京。整个屯子都轰动了,那几天,家里客人总是不断溜。客人基本上没有空手来串门的,麻花、油条、鸡蛋,还有从哈尔滨果子铺带来的糕点。
尚玉山那几天可开了洋荤,一双小手总是油渍麻花的,常常刚吃了麻花,就又吃油条,他觉得过年了。
张广英临走那天早晨,把尚玉山抱到凳子上,打开一个小箱子,从里面拿出推子,给儿子剃头。“妈这次走可能要很多天才能回来,给你剃个光头,光头好侍弄,等头发长长了,妈就回来了,再给你剃头。”
尚玉山问:“妈去哪?”
张广英说:“去北京,坐火车去!”
尚玉山说:“我也想坐火车。”
张广英说:“等你长大了,妈就带你坐火车。”
尚玉山说:“妈回来给我带好吃的——带烧饼。”
“就认吃!”张广英伸出一根手指,嗔怪地点了下尚玉山的鼻头。“我看你像烧饼!”
尚玉山记得,母亲的手指头点着自己鼻头的温度好像还没有凉呢,他也坐上了火车,跟着父亲去了齐齐哈尔。
下火车时,天正下雨。后半夜,雨变成了雪。淋在身上,又潮又冷。
尚玉山被父亲抱着来到一个礼堂,里面都是白色的花。他小小的人在白色的花海里茫然地走着,寻找着。父亲说,坐火车去看妈妈。可妈妈在哪?他在白花里走着,好像走不到头……
14年后,尚玉山顶着一颗光头,背着背包,登上南下的列车,去旅顺当兵。那时候,他已经知道6岁那年的冬天,他和父亲去齐齐哈尔看妈妈——是参加妈妈的追悼会。妈妈去北京的路上,在监狱里坐下的病犯了,竟然在齐齐哈尔的医院里去世。尚玉山的背包里,带着一本书、一支笔,还有一把推子。 那时候,一周只有一天假日,休礼拜天。礼拜天到了,战友们有的去旅顺城里逛街,去照相馆照相,还有的去附近的果园里买苹果。那时的苹果真便宜啊,8分钱一斤。尚玉山的津贴是6块钱,能买多少苹果啊?但尚玉山参军好几年,只有回家时买过一箱苹果带给父亲,其余的钱,他要么捐给乡下的百姓给孩子治病,要么就是买推子。买推子干啥?给战友剃头。
先是给全班的战士剃头。后来是给全排的战士剃头。再后来,干脆在宿舍门上挂个牌子“义务理发”。
上级领导因为尚玉山的表现,任命他为代理排长。领导对台下的战士们说:“尚玉山是英雄母亲尚大嫂的儿子,他以英雄母亲为榜样,义务为战友们几年如一日地理发,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
尚玉山到了台上,拿起话筒,说话就结巴了。他说:“我,我还要继续努力,为战友剃头,剃一辈子——”
新参军的小兵跟尚玉山开玩笑:“排长,要是退伍了,你还给战友剃头吗?”
尚玉山看着“义务理发”的牌子,什么都没说。
“义务理发”的牌子,一挂就挂了53年。
4
复员后,尚玉山被分到铁路工作,“义务理发”的牌子就挂在尚家院子的大门外。每逢礼拜天,尚玉山就背着剃头的包,骑着自行车,到附近人家,给出门不方便的老人理发。
有一天,孙海来到尚家,对尚福说:“我姑娘大了,你儿子也当兵复员参加工作,一晃俩孩子都成人。虽说广英走了,可咱之前说过的话得算数,你看婚事啥时候办?”
尚福说:“那,你要不嫌俺家穷,不嘎哈就挑个好日子,把婚事办了吧。”
结婚那天,好事的亲戚把大门上“义务理发”的牌子摘了,扔到门后。第二天尚玉山起来,拿着扫帚扫院子,看到门后的牌子,用袖子仔细擦干净,端端正正地挂在大门外,继续义务理发。
理发店的师傅看到尚玉山总给人义务剃头,就问:“哎,我说尚玉山,你吃饱了撑的?”
尚玉山说:“没吃撑啊!”
师傅说:“没吃撑你给人剃头不要钱?”
尚玉山说:“哦,我喜欢帮人剃头。”
师傅说:“喜欢?喜欢个屁?从今往后不许给人免费剃头!”
尚玉山不解:“为啥?”
师傅是个年轻人,火气挺冲,撸胳膊挽袖子,冲尚玉山走了过去,眼睛立起来了,动静已经不好听了。“你说为啥?跟我装糊涂?”
尚玉山说:“哦,你认为我不要钱给人剃头抢了你饭碗?”
师傅说:“你说呢?”
尚玉山说:“我说啥?”
师傅说:“我告诉你姓尚的,从今往后不许再给人免费剃头!”
尚玉山说:“那这样,你教我烫头染头,我以后不给人免费剃头,那我就给他们免费烫头染头——”
理发店的小师傅想揍尚玉山,但被左右看热闹的给拉开了。
下一个礼拜,尚玉山骑上自行车,背着剃头工具的包,要出门给人剃头,就见对面理发店的小师傅出来了。尚玉山做好了准备,这小子要是说话不客气,免不了得动武。退伍兵,还怕动武吗?不料,小师傅笑嘻嘻地递给尚玉山一支烟,说:“啊,尚大哥,不打不相识,咱俩这就算认识了,有空你到我那小店里坐坐。”
尚玉山不知道小师傅要搞什么鬼,但他也没心思猜测别人的想法,骑上自行车走了。
过后,妻子对尚玉山说:“理发店的小师傅听说咱妈是抗联英雄,掩护过赵尚志的伤员,蹲过日本鬼子的监狱,可服气你了,一提你就竖大拇指!”
尚玉山没说话,那天入夜,他翻出影集,用手摩挲着母亲的照片,那是一张黑白照片,在北安街里照相馆照的。照片里,尚玉山刚满一周岁。
5
2013年的一天,一个戴着贝雷帽,穿着军装的老人忽然来到李殿芳屯(后来改为革命屯)。随行的同志把尚玉山找来,说这是抗联女战士李敏,要来屯子拜祭一下尚大嫂。
李敏曾经跟着赵尚志的队伍西征,在1939年来过屯子,跟尚大嫂结识过。听说李敏跟自己的妈妈认识,尚玉山“扑通”跪在李敏面前,叫了一声:“妈——”失声痛哭。
他有多久没叫一声妈了?自打有了记忆,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叫声“妈”。
一声“妈”,叫得90岁的李敏肝肠寸断,忍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镜子前,李敏端坐在椅子上,一块白披风在面前抖开,绕过她的前胸,在脖子后轻轻系上。李敏恍惚觉得镜子里的自己脸上的皱纹忽然都开了,恢复了十几岁的青春模样。她坐在镜子前,尚大嫂在她面前抖开白披风,给她扎在脖子上,一只手轻巧地拿着推子,在她的短发上剃起头发来。
镜子外,尚玉山轻轻地拿起推子,给李敏妈妈剃头,一点点地剃出头发的层次,再慢慢地修理。他的眼神仔细地打量剃好的头发,觉得哪里不规整,再用推子一点点地修理。
推子,好像是母亲的手攥过的。
拿起推子,就好像离自己的妈妈更近了一点。以前,这种感觉不强烈,现在,这种感觉触手可及。
临别,尚玉山拿出一千元钱,送给李敏。李敏说:“我的工资比你高,我哪能要你的钱?”
尚玉山哭了,再次“扑通”跪在李敏面前。他说:“妈,你就当我这做儿子的孝敬妈,我妈一天我也没孝敬着,你就替我妈收下吧——你要不收下,我就不起来!”
李敏走了,好像把尚玉山的心也帶走了。那些天,妻子总看见尚玉山坐在相框前,盯着自己母亲的相片看。
6
2017年,已经是老尚的尚玉山出了一次车祸。住院半个月,他就回家了,不忍心再住下去,担心肇事司机花太多钱。他说:“回家养着吧。”
几天后,家人一早起来,发现老尚不见了。哪去了?家人找,没找到。后来,老伴看到老尚装剃头工具的包不见了,她就不找了,老头子肯定是去给那些腿脚不利索、下不了楼的老人去剃头了——他怎么就不想想,他的腿脚还没好利索呢!
今年春天,老尚突发脑溢血,住院很长时间。出院后,说话有点不连贯,但这都不影响他剃头。他提着剃头工具出现在步行街,“义务理发”的牌子挂在自行车车把上,车座后面还夹着一个袋子,给顾客剃头之后,把头发屑用袋子装进来,要保护环境。
每天,他都要为15位到20位顾客剃头。
每天,早晨八点必出现在步行街上,一直干到十点多。有时候早晨起来晚了,来不及吃饭,老尚就买根麻花垫补一下,按时来到步行街。中午去铁路家属房原来的平房里,老伴知道他的规律,中午会提着饭盒给老尚送到平房,附近找老尚剃头的还不少呢!
有人逗尚玉山:“哎,老尚,年轻时候你积极做好事,是为了提干,现在都退休了,还积极个什么劲儿?”
老尚的老伴不乐意了,说:“我们老尚啥时候做好事为提干了,他心里就是有个劲,就想为别人干点事儿——要不然一个人就为自己活着,多没劲!”
老尚也不制止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制止老伴为他鸣不平,照样给人剃头,照样分文不收。
生活,因为剃头,丰富了。
生活,因为给别人剃头,更丰富了。
其实,老尚心里不是这么想的。
其实,老尚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成为习惯了,一天不摸剃头推子,手就痒痒,心也痒痒。也许,是每一次拿起推子,给顾客剃头时,就会想起母亲拿着推子给年幼的自己剃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