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累,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再寻常不过的词语,但进入到语文教学词汇中便有了丰富而深远的寓意,它蕴含着传统而时新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对语文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学生的积累则呈现出广泛、多层的态势,除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外,还要掌握许多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许多学习语文的习惯,还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的精神底蕴。从语文素养内部组成要素来说,既要积累语文知识,也要积累语文能力,还要积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态度和热爱语文的情感态度等;从科学联系方面说,开拓、延伸语文教学的视野和触须,关注被遗忘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缘地带,积累相关的知识,养成自觉进行学科之间联系的习惯、方法、态度;另外从培养人的素养方面来说,也不只是积累特定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等),而且还要积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即积累全面成长的基石和台阶。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给积累下一个大而化之的定义:积累是一种过程和趋向,是指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习惯方法、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递增、进步和提高。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语文积累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积累应该包含:一是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①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②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③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二是语文积累。指整体性积累,既包括语言积累,也包括古诗文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积累。这种语文大积累、泛积累的思想在新课标中可以普遍体察得到,如“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新课标常常以“积累”的简略词语指称整个的语文积累。三是文化积累。指与语文相关的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积累,体现语文常青之树必须延伸广泛、深厚根须的特点生活积累。
如何进行语文积累呢?
现代社会,网络等大众传媒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孩子们可以通过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等接受信息。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传统的同时,应该赋予语文积累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以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来对待语文积累,要在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文化精神,要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积累。
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积累的过程,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积累”也应该从师生双方面着手才能完整地把握。
首先,教师的“语文积累”至少应做到:一是积累文化领域内的新知新识。时代在变,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一不小心就会有成为“古董”的危险。比如“网络语言”,因为我们的学生关注,你必须相对熟悉,才有可能对学生的相关行为做出你的评判,或指偏或纠正,才能让它成为你教学的资源。相反,如果你一窍不通,学生瞧低了你,这会使你的教学陷入窘境(不被信任)。又如,包括对广告,对网络小说,对青春写手,对热门影视剧等都要有了解。一句话:有了解才能有评判,有评判才有学生对你的观点的尊重。二是积累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教师站的是讲台,如何站得美好自在,就有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自己打磨教学艺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努力向别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就的老师们学习,不但在平时通过各种渠道(听课、读文章等)领略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完美的教学艺术,而且能将这些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这两方面都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不断地积累起来。
其次,学生的语文积累至少应做到:一是积累古往今来的“深度文化”,因为这是与目前流行的“飞沫文化”相对应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络语言”,恐怕就属于“飞沫文化”,而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就属“深度文化”了。我们无法禁止学生去接受那些“飞沫文化”,但至少可以通过课堂让他们接触并深入感受我们的“深度文化”,感受这类文化的美学与思想上的意义,同时通过自己对“飞沫文化”的认识而做出自己的评判,让他们理性地看待这些缺乏深度意义的文化,进而疏离。二是积累对人间温暖情感的体味。如今,在青少年教育上,我们尚缺乏一个和谐的环境,人间情感,冷淡的一面还是太多。因此,我们必须打好“情感语文”这一张牌,利用课文及社会现象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让学生去触摸温暖,进而反思,进而从自身做起。又为什么说要积累呢?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在学生心中温暖感受的形成、稳固以至传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当前,进行语文积累时,指导学生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科学高效地积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精粹语言”,积累语言及文化功底。 “精粹语言”指的是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的语言,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从而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这种语言在头脑中的“潜伏期”越长,其滋补功能就越显著。二是学习“目标语言”,积累语言及文化素养。 “目标语言”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表达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素养,同时增长见识,接受文化熏陶。三是学习“伙伴语言”,积累语言操作能力。 “伙伴语言”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模仿运用,训练语言操作能力。四是学习诵读课本语言。这重在诵读、记背,让学生把这些“精粹语言”食粮全部吞下去并逐步消化吸收,当然并不要求当时透彻理解。目的在于广泛涉猎语言精品,特别是名家名作,要揣摩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那样必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从而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具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能、高操的技术手段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语文积累应该突破仅是语文知识这一习惯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应该更新语文积累的观念、视野和方法,并在不断更新的同时,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语文积累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积累应该包含:一是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①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②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③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二是语文积累。指整体性积累,既包括语言积累,也包括古诗文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积累。这种语文大积累、泛积累的思想在新课标中可以普遍体察得到,如“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新课标常常以“积累”的简略词语指称整个的语文积累。三是文化积累。指与语文相关的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积累,体现语文常青之树必须延伸广泛、深厚根须的特点生活积累。
如何进行语文积累呢?
现代社会,网络等大众传媒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孩子们可以通过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等接受信息。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传统的同时,应该赋予语文积累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以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来对待语文积累,要在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文化精神,要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积累。
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积累的过程,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积累”也应该从师生双方面着手才能完整地把握。
首先,教师的“语文积累”至少应做到:一是积累文化领域内的新知新识。时代在变,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一不小心就会有成为“古董”的危险。比如“网络语言”,因为我们的学生关注,你必须相对熟悉,才有可能对学生的相关行为做出你的评判,或指偏或纠正,才能让它成为你教学的资源。相反,如果你一窍不通,学生瞧低了你,这会使你的教学陷入窘境(不被信任)。又如,包括对广告,对网络小说,对青春写手,对热门影视剧等都要有了解。一句话:有了解才能有评判,有评判才有学生对你的观点的尊重。二是积累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教师站的是讲台,如何站得美好自在,就有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自己打磨教学艺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努力向别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就的老师们学习,不但在平时通过各种渠道(听课、读文章等)领略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完美的教学艺术,而且能将这些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这两方面都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不断地积累起来。
其次,学生的语文积累至少应做到:一是积累古往今来的“深度文化”,因为这是与目前流行的“飞沫文化”相对应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络语言”,恐怕就属于“飞沫文化”,而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就属“深度文化”了。我们无法禁止学生去接受那些“飞沫文化”,但至少可以通过课堂让他们接触并深入感受我们的“深度文化”,感受这类文化的美学与思想上的意义,同时通过自己对“飞沫文化”的认识而做出自己的评判,让他们理性地看待这些缺乏深度意义的文化,进而疏离。二是积累对人间温暖情感的体味。如今,在青少年教育上,我们尚缺乏一个和谐的环境,人间情感,冷淡的一面还是太多。因此,我们必须打好“情感语文”这一张牌,利用课文及社会现象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让学生去触摸温暖,进而反思,进而从自身做起。又为什么说要积累呢?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在学生心中温暖感受的形成、稳固以至传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当前,进行语文积累时,指导学生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科学高效地积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精粹语言”,积累语言及文化功底。 “精粹语言”指的是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的语言,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从而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这种语言在头脑中的“潜伏期”越长,其滋补功能就越显著。二是学习“目标语言”,积累语言及文化素养。 “目标语言”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表达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素养,同时增长见识,接受文化熏陶。三是学习“伙伴语言”,积累语言操作能力。 “伙伴语言”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模仿运用,训练语言操作能力。四是学习诵读课本语言。这重在诵读、记背,让学生把这些“精粹语言”食粮全部吞下去并逐步消化吸收,当然并不要求当时透彻理解。目的在于广泛涉猎语言精品,特别是名家名作,要揣摩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那样必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从而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具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能、高操的技术手段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语文积累应该突破仅是语文知识这一习惯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应该更新语文积累的观念、视野和方法,并在不断更新的同时,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