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范围广、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期盼值大,党和国家要求一定要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提出几点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生产流通环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日渐呈现向好之势。然而,同城镇食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相比,农村的食品安全现状却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大于天,监管责任重如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底子薄、起点低,而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偏僻、人员居住分散、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更加剧了农村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1农村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
1.1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欠缺
农村地区食品生产加工常以小作坊、小餐饮为主,资金有限、设备简陋、卫生堪忧,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低,无法保证按生产规范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食品质量堪忧;食品生产经营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进销售台账不完善,导致超期食品、“三无”食品充斥农村市场;部分生产经营者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生产、加工、经营假冒伪劣食品、侵权“山寨”食品,并依托小超市、小摊点、小餐馆等渠道把这些食品大量输送到农村市场,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更大隐患。
1.2消费群体相关认识尚待加强
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的收入较低、老龄化等原因,导致农村市场的消费者购买时“重价低质”,或者认为假冒伪劣食品“危害不大”。文化程度不高,辨识能力差。有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消费者文化程度低,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了解很少,购买食品时没有索要发票,不会查看食品说明书、标签等。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对于购买的问题食品,没有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等部门投诉举报的意识,或者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上种种原因,都在无形中为各种问题食品在农村市场大肆流通提供了“温床”。
1.3基层监管相对薄弱
基层执法队伍力量不足,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农村食品监管涵盖食品生产以及流通领域,监管对象分布广、数量多且多数隐蔽,而乡镇执法部门人员少,造成人均监管范围大、监管事务繁多。基层监管人员存在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执法装备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创新理念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化食品市场监管要求。基层设备配备不足、检测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未设立快检室,县级食品检测机构比较少,设备也不齐全。执法人员日常检查往往只凭“眼看、手摸、鼻闻”等感观判断。此外,我国食品监测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多配备在市级以上单位,县乡级人才缺乏,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迅速确定原因,严重影响监管能力。
1.4法律法规仍需完善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式决定了城乡食品安全状况的差异化,目前为止,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主未有专门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部分,这也加剧了基层执法人员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困难。比如对农村食品来源的控制,农村食品更多的来自于周边的小作坊、小批发市场、食品流动摊贩等,虽然有法律对这类进行了规范,比如标准化要求、禁止流动商贩经营等,但现实中它们却是农村市场必不可少、同时又难以严格规范化管控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追究困难。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惩处力度相对较轻,多以批评教育、罚款为主,难以起到有力的威慑作用。
2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2.1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确保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提高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修订完善我国法律、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以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努力消除我国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盲区。高度重视小摊贩、小作坊所、小批发市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其纳入《食品安全法》的体系中,通过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加强对小摊贩、小作坊、小批发市场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
2.2强化资源投入,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利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市县级以下机构改革进程和力度,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充实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在待遇、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持续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加强基层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面临监管任务更加繁重的严峻局面,更需要加强基层监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邀请上级监管部门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专业性,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的业务水平。定期安排业务骨干带领基层执法人员深入一线,在办案实践过程中边实践边学习,推动监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人员监管能力。推进检测机构整合,提高基层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优先配备急需的检测检验设备,并推进县级食药、农业、卫生、畜牧等部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组建综合性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保障基层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隐患检得准、验得明。推动“食品快速检测”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用技术支撑助基层检测更快捷、更可靠、更方便,有效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2.3创新管理方式,推进智慧监管
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等领域相互融合,加大覆盖城乡的数字化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建设力度,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在国家、省级层面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平台,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分散在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起来,进行梳理、分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共享、监测信息共享、检测资源共享,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饮食安全。实施“黑名单”管理、行业禁入等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和违法企业、分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2.4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推进社会共治
构建共管共治体系。社会共治,是以政府监管为基础,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引导全社会共同管理,既包括各类行业协会、消费者维权组织和新闻媒体,也包括消费者个体。要建立畅通渠道,鼓励公众有效参与,在信息公开平台上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全面实施有奖举报制度,消除举报者后顾之忧。要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及行政处罚等信息,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要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期,利用节假日和日常检查等主要手段,大力宣传当前市场监管体制,宣传市场秩序、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知识。充分利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食品安全法规宣讲、营养知识普及、诚信经营等与食品安全主题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识假辨假的能力,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合法经营、安全消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
参考文献
[1]李蛟.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市场与贸易,2018-4:143-144.
[2]金洪钧,卢玉平.“山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的原因及对策[J].食品安全监管,2019-4:47-49.
[3]王岩,王晖,朱冰清,翟硕莉.衡水市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9)23:229-231.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生产流通环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日渐呈现向好之势。然而,同城镇食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相比,农村的食品安全现状却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大于天,监管责任重如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底子薄、起点低,而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偏僻、人员居住分散、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更加剧了农村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1农村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
1.1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欠缺
农村地区食品生产加工常以小作坊、小餐饮为主,资金有限、设备简陋、卫生堪忧,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低,无法保证按生产规范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食品质量堪忧;食品生产经营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进销售台账不完善,导致超期食品、“三无”食品充斥农村市场;部分生产经营者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生产、加工、经营假冒伪劣食品、侵权“山寨”食品,并依托小超市、小摊点、小餐馆等渠道把这些食品大量输送到农村市场,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更大隐患。
1.2消费群体相关认识尚待加强
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的收入较低、老龄化等原因,导致农村市场的消费者购买时“重价低质”,或者认为假冒伪劣食品“危害不大”。文化程度不高,辨识能力差。有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消费者文化程度低,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了解很少,购买食品时没有索要发票,不会查看食品说明书、标签等。维权意识薄弱。消费者对于购买的问题食品,没有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等部门投诉举报的意识,或者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上种种原因,都在无形中为各种问题食品在农村市场大肆流通提供了“温床”。
1.3基层监管相对薄弱
基层执法队伍力量不足,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农村食品监管涵盖食品生产以及流通领域,监管对象分布广、数量多且多数隐蔽,而乡镇执法部门人员少,造成人均监管范围大、监管事务繁多。基层监管人员存在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执法装备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创新理念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化食品市场监管要求。基层设备配备不足、检测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未设立快检室,县级食品检测机构比较少,设备也不齐全。执法人员日常检查往往只凭“眼看、手摸、鼻闻”等感观判断。此外,我国食品监测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多配备在市级以上单位,县乡级人才缺乏,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迅速确定原因,严重影响监管能力。
1.4法律法规仍需完善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式决定了城乡食品安全状况的差异化,目前为止,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主未有专门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部分,这也加剧了基层执法人员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困难。比如对农村食品来源的控制,农村食品更多的来自于周边的小作坊、小批发市场、食品流动摊贩等,虽然有法律对这类进行了规范,比如标准化要求、禁止流动商贩经营等,但现实中它们却是农村市场必不可少、同时又难以严格规范化管控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追究困难。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惩处力度相对较轻,多以批评教育、罚款为主,难以起到有力的威慑作用。
2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2.1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确保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提高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修订完善我国法律、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以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努力消除我国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盲区。高度重视小摊贩、小作坊所、小批发市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其纳入《食品安全法》的体系中,通过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加强对小摊贩、小作坊、小批发市场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
2.2强化资源投入,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利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市县级以下机构改革进程和力度,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充实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在待遇、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持续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加强基层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面临监管任务更加繁重的严峻局面,更需要加强基层监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邀请上级监管部门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专业性,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的业务水平。定期安排业务骨干带领基层执法人员深入一线,在办案实践过程中边实践边学习,推动监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人员监管能力。推进检测机构整合,提高基层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优先配备急需的检测检验设备,并推进县级食药、农业、卫生、畜牧等部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组建综合性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保障基层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隐患检得准、验得明。推动“食品快速检测”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用技术支撑助基层检测更快捷、更可靠、更方便,有效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2.3创新管理方式,推进智慧监管
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等领域相互融合,加大覆盖城乡的数字化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建设力度,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在国家、省级层面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平台,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分散在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起来,进行梳理、分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共享、监测信息共享、检测资源共享,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饮食安全。实施“黑名单”管理、行业禁入等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和违法企业、分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2.4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推进社会共治
构建共管共治体系。社会共治,是以政府监管为基础,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引导全社会共同管理,既包括各类行业协会、消费者维权组织和新闻媒体,也包括消费者个体。要建立畅通渠道,鼓励公众有效参与,在信息公开平台上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全面实施有奖举报制度,消除举报者后顾之忧。要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及行政处罚等信息,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要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期,利用节假日和日常检查等主要手段,大力宣传当前市场监管体制,宣传市场秩序、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知识。充分利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食品安全法规宣讲、营养知识普及、诚信经营等与食品安全主题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识假辨假的能力,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合法经营、安全消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
参考文献
[1]李蛟.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市场与贸易,2018-4:143-144.
[2]金洪钧,卢玉平.“山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的原因及对策[J].食品安全监管,2019-4:47-49.
[3]王岩,王晖,朱冰清,翟硕莉.衡水市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9)23: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