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颇的牡丹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花倾国两相欢”


  天宝二年(743)春,唐玄宗和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以李龟年为首的乐伶们准备歌舞助兴。玄宗兴致极高:“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这便有了流传千年的三首《清平调》。
  《清平调》属唐大曲,唐教坊曲名。《清调》《平调》原为汉清乐旧曲,有声而无词,原属“无射宫”,俗称“越调”,后用于词牌名。《碧鸡漫志》里有:“《清平调》乃于古乐‘清调’‘平调’中制曲,乃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历史上描写皇帝与美人的诗词歌赋浩如江海,唯有这三首诗歌既得到了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了后世好评。
  好不好,大家还是来看原作: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三首诗先从宫廷空间入手,以牡丹喻杨妃之美;再从汉唐时间入手,以牡丹所有的万千宠爱喻帝王对爱妃的宠幸;最后总承,将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人花交映、融为一体。
  然而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歌,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李白的污点。整诗眼花缭乱、人面迷离,虽文采风流,但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之意明显,有御用文人的作态。于是,我们疑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那个李白去哪里了?
  其实,这三首《清平调》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诗里“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李白将唐宫杨玉环比似汉宫赵飞燕,深意可想而知。赵飞燕何许人也?历史上因美貌而成为惑皇帝、乱朝纲的典型人物。艺高人胆大的李白,虽醉而骂,虽骂而不显。
  电影《妖猫传》里,李白在醉意中写完这三首诗,竟然痛哭。为何而哭?感动于牡丹的国色天香,怜悯于美人的悲惨命运,预感于大唐的由盛转衰。世间丑恶滚滚而来,没有人能够避开。
  因此,我们责怪李白以写牡丹极尽颂扬拍马之能事,可能有失偏颇了。

“不成一事又空枝”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与唐朝相比,北宋时期的人们对牡丹的迷恋有增无减,歌咏牡丹的诗词更是俯拾皆是。宰相诗人王溥的这首《咏牡丹》,虽名“咏牡丹”,读之却让人耳目一新。诗人将咏花诗千篇一律的赞美,转为不屑一顾的批判。题目中的“咏”字,先入为主的诱导读者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牡丹的喜爱,而“堪笑”一词的出现,使得诗风陡转,诗人对牡丹的嘲讽之意十分强烈。枣花虽小,但可结出香甜可口的果子;桑叶虽弱,但可养蚕结茧织丝成绸。单单花开大如斗的牡丹“不成一事”,花期一过,满枝空空,哪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牡丹花大而香,色泽艳丽本是古人歌咏赞美的理想对象,在詩人笔下,却被摘下“花中之王”的美称,几乎成了无用之物,不禁让人愤愤。而仔细品读后,原来诗人是将审美的情思落在了外表美和实用美这两处,并告诫我们:做人要如枣花、桑叶般脚踏实地,莫学牡丹徒有虚表。
  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各投所好。为什么开了花就一定要结果呢?开花而不结果的只有牡丹吗?
  当然,诗人在这里也并不是专指牡丹,而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所谓对牡丹的贬低也并不是真正的贬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借用。这种借用,有时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如此看来,我们觉得王溥是在处心积虑的贬低牡丹,的确有失偏颇了。

“世人甚爱牡丹”


  王溥因怨牡丹而拿枣花、桑叶说事之外,罗隐也曾因怨牡丹而拿芍药、芙蓉说事:“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依华过此身。”王毂也因怨牡丹而拿桃花、李花说事:“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敦颐因爱莲花而拿菊与牡丹说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鉴于千古名篇《爱莲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周敦颐对于数以亿计的牡丹拥趸来说,可谓名副其实的“牡丹黑”。可周敦颐也要反驳啊,说我是“牡丹黑”,也不看看您自个儿家刘禹锡的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说莲花也就罢了,连自家亲姐姐芍药都不放过!
  写《爱莲说》的周敦颐,真的就那么讨厌牡丹吗?也不尽然,只是他更爱莲花。在他的笔下,牡丹已不是牡丹,而是一种人,一心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人。因此他所讨厌的,未必就是国色牡丹。诗人或文学家的抒写里,往往沾染了太多的世故人情,花已不仅仅是花了。“晋陶渊明独爱菊”是因为陶渊明对菊花的品质的理解,认为自己的性格像菊花一样;“世人甚爱牡丹”是因为普罗大众更容易被华丽外表所吸引,牡丹不是实指,而是“华丽外表”的代称,然而,对华丽外表的喜欢,何罪之有呢?
  “世人甚爱牡丹”里的“世人”,难道不包括周敦颐吗?
  这样看来,我们认为周敦颐以及他的代表作《爱莲说》是专门“黑”牡丹的,的确有失偏颇了。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今天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这句话,其大意就是死在漂亮女人的怀中,即便做了鬼那也是很风流的。而事实上,这话完全曲解了作品的本意。   元朝初年,有一位女子,艺名珠帘秀,不但身姿俏丽,而且富贵文雅,备受时人好评。杂剧大家关汉卿说她“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出落着神仙”,后辈杂剧艺人更尊她为“朱娘娘”。貌美多金的珠帘秀,情路却甚是坎坷。她有自己钟意的情郎,却又不能比翼双飞,为纾愁怨,便将这种相思之情写在了套曲中,有《玉芙蓉》一节:“寂寞几时休,盼音书天际头。佳人病黄鸟枝头,助人愁渭城衰柳。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东风一夜轻寒透,报道桃花逐水流,莫学东君不转头。”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一句就节自此曲。然而细读曲意,我们不难发现这竟是一首渴望与情郎相伴相守的纯爱之曲、思念之曲:如果能与他一起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一起谈谈心、散散步,即便死了做鬼也是幸福的。这里的“牡丹”代指美景,而“风流”则有风雅脱俗之意。
  而曲中“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前面的一句“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或者更值得我们欣赏与推敲。比及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不输。
  我们主观地让牡丹被更多赋予了“美女”之意,的确有失偏颇了。

“国民床单”


  长久以来,人们对牡丹最大的诟病之一就是艳俗。
  李唐有诗“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说的就是艳俗。彼时李唐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画糊口。他对自己画品的风格品位十分自信,可又对时人的不欣赏不理解很是无奈,于是在自己的画作上题写了这首诗。时人对富贵之花趋之若鹜,却怎么也瞧不上他笔下高雅的山水。深红的胭脂,是画牡丹必备的颜料。
  方岳有诗“莫惊坠露添新紫,更待微霜晕浅红。却笑牡丹犹浅俗,但将浓艳醉春风”,说的也是艳俗。方岳认为与抗霜而开的芙蓉相比,牡丹简直俗不可耐。“艳俗”与“时人”“势利”“浅薄”相同,仿佛成为了人们的某种共识。而他或许忘了,芙蓉花还被称为“秋牡丹”呢?
  牡丹之“牡”,原指雄性鸟兽,后引申为植物雄株。《本草纲目》里有:“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成牡。”意指无须经由授粉,便能自我繁生,足见牡丹之雄奇。牡丹为遵花信,不使人间时序大乱,不惜抗逆唐皇诏令,其钢筋铁骨、不畏权势的美丽中,哪见半个“俗”字?
  牡丹被“俗化”,跟其图案被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走进所有的农村与城市,走进千家万户有一定关系。几十年间,牡丹在我们的窗帘、被单、茶几、衣柜、水壶、脸盆上欢喜绽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印满大朵牡丹花的床单了,这种拥有鲜艳色彩及极高饱和度的床单,被称为“国民床单”。“国民床单”使用时间之长、使用地域之广、使用者之多,都可能是牡丹文化传播与普及的世界之最吧。然而,也正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国民床单”为首的牡丹,充溢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视觉疲劳让我们觉得它是无比平常的,甚至是无比庸俗的。
  “国民床单”上牡丹的直白与艳丽,是它的特色。好看吗?好看。但以当下的审美标准,我们消受不了。如古画里美艳的唐仕女来到现代,肯定不如那些拥有巴掌脸小蛮腰的明星。在我们对花的审美越来越自主表达个性的今天,或者仅仅是因为喜欢的人多了,就成了“俗”,“平生不做寒酸相,误被人称富贵花。”明艳多姿的牡丹却总被富贵寓意所累,俗艳之谓,着实冤枉!
  富貴的牡丹,暗香的梅花,凌波的水仙,春睡的海棠……哪朵花不是造物者的恩赐,哪朵花不是散落人间的精灵?有时候,我们对于时代留下的痕迹,对于审美上共性与个性的划分,不用太过苛责。
  惟有了解,方生同情。说“国民床单”让牡丹走向大众而变得更加艳俗,的确有失偏颇了。
其他文献
崇尚英雄才會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之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展现了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他们以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他们是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
期刊
在中国数以万计的花卉品种中,如果以人们的喜好程度来列个排行榜,那么榜首位置非牡丹莫属。前不久,中国花卉协会曾就“我心中的国花”向网民征求意见,牡丹以79.1%的绝对优势当选。  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牡丹一直都以“国花”的身份盛开着。“国花”一词最早出现时就是用来指代的牡丹,而且在大部分历史朝代里,牡丹一直享受着“国花”的待遇。具体来说,牡丹“国花”地位的形成,可以从下面四个方
期刊
公元1214年三月,蒙古大军兵临金朝的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成吉思汗驻跸在城北牛栏山,他派使者进城,向金朝皇帝完颜珣传话:“汝山东、河北郡县悉为我有,汝所守惟燕京耳。天既弱汝,我复迫汝于险,天其谓我何?我今还军,汝不能犒师以弭我诸将之怒耶?”(《元史·太祖本纪》)  刚刚当上金朝皇帝不久的金宣宗完颜珣一听这话,赶紧遣使求和,答应了成吉思汗的一切条件,并“奉卫绍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马
期刊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扶来没有机会留下哪怕一点点的痕迹,不过在这本《吴氏宗谱》里,我有幸读懂了这个参与了晚清诸多战役、曾经在刀口上舔血的军人的一生。  宗谱书影:精美的龙凤版画  谱名:吴氏宗谱  居住地:安徽宿松  始迁祖:吴英可  主修:吴纷东  年代:民国三十年(1941)  版本:卷首、卷一至卷十一共11册,木活字。  堂号:延陵郡  安徽宿松为汉置松兹县,据大别山之险,扼皖赣鄂之要。东
期刊
《长安十二时辰》带火了老百姓对唐史的热情。在人们心目中,唐代应该是一个四夷臣服、疆域广袤、武力强悍的时代。没错,唐代辉煌,国力强盛,国土面积之辽阔,远超大家所想象。但唐代不同时代,国力差距也比较大。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告诉我们的唐代,比较片面,也相对平面。全面了解一个时代的最好方法,自然是通过史料记载,而全面了解一个时代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通过当时的图像。现存至今的唐代书画作品及其摹本,还真是最直接地
期刊
从13世纪到19世纪,在现今西非尼日利亚的南部森林地带,曾经有一个贝宁王国,其繁荣期曾长达500余年。贝宁王国的艺术品也非常出色,其中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爱好者的目光。  所谓贝宁艺术品,其实是后来的外邦人给予的称谓。在贝宁王国甚至整个西非古代文物系统中,这些艺术品都有着浓郁的宗教精神和仪式内涵,它们是非洲人眼中的神明、祖先或者某种精神的体现。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和史密森尼
期刊
1055年農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刚过去一天,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即将离开京都汴梁,穿越千里驿路,抵达塞外草原之地。他就是北宋文坛巨椽欧阳修。  在都门禁地,亲朋好友摆下了送行的酒宴,一杯清酒,牵肠挂肚,折柳相送。欧阳修走出雄伟高大的城阙,挥手与亲友作别。  回望护城河畔,一脉流水缠绵悠悠,欧阳修想起了昨天夜幕时分,他在紫宸殿领受“契丹国母生辰使”诏书的情景。那一刻,他对将要前往的燕山之北的塞外
期刊
两宋之时,成都不仅“以名都乐国闻天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且虽无花城之名却早就有了花城之实。此前由杜甫拟就的诗意广告“花重锦官城”,依然在起着不可低估的效应。  若论成都最多、最好、最著名的花,则非海棠莫属。  北宋词人、诗人、史学家宋祁,就是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作者,嘉祐元年八月至三年(1056-1058)十月曾出任成都知府。去世之后,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达数千人之多。在蜀地期间,
期刊
中国古代历史上,从东汉到隋朝以及唐朝前期的长达950年时间,关于盐的管理制度,变化较多,反复不断。  东汉王朝一改西汉以及王莽新朝的盐专卖制度,中央政府基本上对盐实行课税制,这让民间制盐业和盐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何东汉统治者甘于放弃垄断盐利呢?这跟东汉的治国理念有关。  从《孟子》中可知,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之前,租税实行“什一之税”,也就是10%的税率。著名史学家钱穆则认为战国时期的租税应该高于1
期刊
在一般人看來,专业公司是现代工业革命后的产物。殊不知,从宋人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近千年前的南宋,中国大地就出现了“四司六局”这样的专业公司。它们的功能就是负责为人们操办宴会,操持婚庆等事宜。  《都城纪胜》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作者耐得翁,姓赵,具体名字已不可考。这本书大约是在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写成的,全书的内容分为“市井、诸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