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其中乡村占有一定面积,本文主要通过对辽宁平面地区乡村景观肌理现状的调研、分析,梳理出现阶段此地区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平原;景观肌理;保护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地域辽阔,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平原主要集中在中部,由辽河及其30余条支流冲积而成,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向辽东湾逐渐倾斜,其中,乡村面积占有很大比重,中部平原乡村以农业区为主,具有中国乡村景观的共性问题。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等城市乡村由于区域和气候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情况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本质上的乡村景观肌理又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一、乡镇企业建设与自然景观肌理保护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看中乡镇的经济发展,因此,政策主要倾向于对乡镇企业的扶植和鼓励,大量的企业到乡镇去建厂发展,考虑的重点在如何解决劳动力和以开厂促进财政收入方面。事实上,乡镇企业在带动乡村发展方面了的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肌理的整体性。
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不规范导致多数乡镇企业采取粗放的经营方式,分散的企业设置也对环境造成了可怕的污染和破坏。相对于城市的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乡镇的区位优势已经降低很多。就长远发展角度而言,零散的乡镇企业破坏了原本优美和谐的乡村景观肌理,突兀的企业建筑和设备占据了农田的平面格局,因此,普通村屯发展经济是应该建立在对自然风土和景观肌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乡村自然景观作为整个乡村肌理中的一部分,整体性不应被点状的厂址破坏。
2.自然肌理的保护。
辽宁中部平原地区乡村目前形成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造成的农业生产对乡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目前农村面临以水资源污染为主的环境问题;生活废弃物对形成环境造成的污染;城市污染物向农村的转移。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景观的质量也降低,部分地区甚至几乎完全丧失。辽宁中部平原农区是辽宁乡镇发展的主要部分,这种基于环境和肌理维护前提的自然景观肌理的保护应给予重视。
二、乡村聚落景观肌理问题
1.缺少规划使部分乡村聚落景观肌理遭到破坏 。
科学合理且被规范执行的规划是城市和乡村合理发展和建设的前提,而目前我国乡村最缺少这样的规划,部分聚落盲目扩张,缺少引导和控制,造成聚落界限模糊,不易辨认,乡村聚落形态受到破坏。
2.建设中的乡村特色的定位 。
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点就是乡村景观追求自然和静谧,一些乡村建筑抛弃独立性,一味迎合城市建筑的特点,不考虑当地特色,追求洋气和豪华,丧失了乡村特色,造成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这个问题在辽宁中部平原农区已经开始出现,由于城市人口的向城乡边缘的扩张,这个问题更应该加以重视。
3.乡村建筑景观肌理的秩序性和统一性的缺失 。
传统中国乡村的建筑极富协调之美,在大的统一前提下也允许内部的差别。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和村民收入的提高,各类新式民居打破了原来的协调统一,部分民居甚至模仿城市建筑,造成建筑景观的混乱。总体上本区的建筑景观存在混乱趋势,一些新式民居大量出现。
三、乡镇文化建设与自然景观肌理保护
1.乡村文化建设的独立性缺失。
城市化进程的扩大促使乡村居民对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更为向往,对于本地乡村文化和文化景观的忽视造成了,乡村文化景观肌理特色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居民因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整齐的农田、现代的洋房建筑充斥着山野乡村,在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两方面都极大威胁了传统意义的乡村文化景观。
2.乡村人文景观继承性的缺失 。
乡村文化景观的内部挑战是现代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及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漠视。农业发展困难,仰慕城市的繁华,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他们已经不能承担继承乡村文化维持乡村文化景观的任务了。乡村文化景观在中老年人的苦苦维持下陷入困境,长此以往乡村文化景观恐将到达无法恢复的境地。这个问题在本区尚不严重,可通过急救措施补救之,应当迅速采取行动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3.乡村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规划和控制性的不合理。
没有规划的城市建设是危险的,乡村亦然。当前中国的城乡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规划更是起步晚、起点低、落实难,造成乡村景观建设无规划可依,片面追逐城市理念,乡村景观失序。 针对没有规划或规划质量低、落实难等问题,属于乡村自治权的一部分的乡村独立的规划制定权实则应该予以重视,严格依照规划由乡村本身来监督和落实。
四、造成辽宁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肌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一味经济指导的政策,加剧了乡村自然景观肌理的破坏。
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利益集体,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中存在对经济利益过渡追求的现象,在监督和法制不健全情况下,为保证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会出现盲目关注效益,忽视自然景观肌理保护和良性建设乡村的情况。在乡村建设上,特别是土地利用和农民价值上,有不顾环境和居民诉求现象发生。同时,地方政府缺乏基本的乡村景观肌理保护性建设意识,以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乡村, 则无法真正促成乡村的发展与进步。
2.乡村归属感和意识的缺失,导致对城市生活的过渡追求。
中国教育的落后和对乡村教育的轻视使得中国村民在文化水平上一直进步迟缓。实际上,一直以来国家都没有系统和明确的方法来培养乡村常驻居民独立的乡村意识和真正的城乡观念,这促使村民缺乏对于乡村的归属感,导致村民靠近城市,这更加剧了村民认识的局限性。
3.文化意识的失衡性。
美国著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反驳了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他们所有经营决策行为也都是为了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故也是理性的行为。但农民的理性程度较低,并有过度重视物质生活的倾向。中国多数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忙于生计,几乎没有能力和意识去思考生计之外的事情,村民的理性大多为生存理性。加之,教育中文化的缺失使得村民过于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文化,因此他们多数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普及,乡村劳动已摆脱了朝夕劳作的局面,人力被节省,村民体验着跟祖辈不同的耕作方式。昔日的乡村景观的更替,快速的建筑群落的生长势必会令一个聚落内存在新旧并存建筑与景观风格,乡村生活和文化景观的发展面临更新的必要,但这种更新性应该建立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的基础之上,在尊重乡村特有文化根基和历史演进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化的规划与发展。面对辽宁平原地區乡村景观的诸多问题,应该从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在乡村景观肌理保护与规划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序和 .城市化进程视野下城乡结合部问题研究质量技术监督研究[J],2011(1)
[2]、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建筑学报[J],2010(11)
【关键词】平原;景观肌理;保护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地域辽阔,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平原主要集中在中部,由辽河及其30余条支流冲积而成,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向辽东湾逐渐倾斜,其中,乡村面积占有很大比重,中部平原乡村以农业区为主,具有中国乡村景观的共性问题。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等城市乡村由于区域和气候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情况等元素的综合作用,本质上的乡村景观肌理又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一、乡镇企业建设与自然景观肌理保护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看中乡镇的经济发展,因此,政策主要倾向于对乡镇企业的扶植和鼓励,大量的企业到乡镇去建厂发展,考虑的重点在如何解决劳动力和以开厂促进财政收入方面。事实上,乡镇企业在带动乡村发展方面了的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肌理的整体性。
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不规范导致多数乡镇企业采取粗放的经营方式,分散的企业设置也对环境造成了可怕的污染和破坏。相对于城市的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乡镇的区位优势已经降低很多。就长远发展角度而言,零散的乡镇企业破坏了原本优美和谐的乡村景观肌理,突兀的企业建筑和设备占据了农田的平面格局,因此,普通村屯发展经济是应该建立在对自然风土和景观肌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乡村自然景观作为整个乡村肌理中的一部分,整体性不应被点状的厂址破坏。
2.自然肌理的保护。
辽宁中部平原地区乡村目前形成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造成的农业生产对乡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目前农村面临以水资源污染为主的环境问题;生活废弃物对形成环境造成的污染;城市污染物向农村的转移。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景观的质量也降低,部分地区甚至几乎完全丧失。辽宁中部平原农区是辽宁乡镇发展的主要部分,这种基于环境和肌理维护前提的自然景观肌理的保护应给予重视。
二、乡村聚落景观肌理问题
1.缺少规划使部分乡村聚落景观肌理遭到破坏 。
科学合理且被规范执行的规划是城市和乡村合理发展和建设的前提,而目前我国乡村最缺少这样的规划,部分聚落盲目扩张,缺少引导和控制,造成聚落界限模糊,不易辨认,乡村聚落形态受到破坏。
2.建设中的乡村特色的定位 。
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点就是乡村景观追求自然和静谧,一些乡村建筑抛弃独立性,一味迎合城市建筑的特点,不考虑当地特色,追求洋气和豪华,丧失了乡村特色,造成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这个问题在辽宁中部平原农区已经开始出现,由于城市人口的向城乡边缘的扩张,这个问题更应该加以重视。
3.乡村建筑景观肌理的秩序性和统一性的缺失 。
传统中国乡村的建筑极富协调之美,在大的统一前提下也允许内部的差别。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和村民收入的提高,各类新式民居打破了原来的协调统一,部分民居甚至模仿城市建筑,造成建筑景观的混乱。总体上本区的建筑景观存在混乱趋势,一些新式民居大量出现。
三、乡镇文化建设与自然景观肌理保护
1.乡村文化建设的独立性缺失。
城市化进程的扩大促使乡村居民对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更为向往,对于本地乡村文化和文化景观的忽视造成了,乡村文化景观肌理特色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居民因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整齐的农田、现代的洋房建筑充斥着山野乡村,在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两方面都极大威胁了传统意义的乡村文化景观。
2.乡村人文景观继承性的缺失 。
乡村文化景观的内部挑战是现代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及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漠视。农业发展困难,仰慕城市的繁华,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他们已经不能承担继承乡村文化维持乡村文化景观的任务了。乡村文化景观在中老年人的苦苦维持下陷入困境,长此以往乡村文化景观恐将到达无法恢复的境地。这个问题在本区尚不严重,可通过急救措施补救之,应当迅速采取行动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3.乡村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规划和控制性的不合理。
没有规划的城市建设是危险的,乡村亦然。当前中国的城乡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规划更是起步晚、起点低、落实难,造成乡村景观建设无规划可依,片面追逐城市理念,乡村景观失序。 针对没有规划或规划质量低、落实难等问题,属于乡村自治权的一部分的乡村独立的规划制定权实则应该予以重视,严格依照规划由乡村本身来监督和落实。
四、造成辽宁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肌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一味经济指导的政策,加剧了乡村自然景观肌理的破坏。
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利益集体,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中存在对经济利益过渡追求的现象,在监督和法制不健全情况下,为保证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会出现盲目关注效益,忽视自然景观肌理保护和良性建设乡村的情况。在乡村建设上,特别是土地利用和农民价值上,有不顾环境和居民诉求现象发生。同时,地方政府缺乏基本的乡村景观肌理保护性建设意识,以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乡村, 则无法真正促成乡村的发展与进步。
2.乡村归属感和意识的缺失,导致对城市生活的过渡追求。
中国教育的落后和对乡村教育的轻视使得中国村民在文化水平上一直进步迟缓。实际上,一直以来国家都没有系统和明确的方法来培养乡村常驻居民独立的乡村意识和真正的城乡观念,这促使村民缺乏对于乡村的归属感,导致村民靠近城市,这更加剧了村民认识的局限性。
3.文化意识的失衡性。
美国著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反驳了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他们所有经营决策行为也都是为了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故也是理性的行为。但农民的理性程度较低,并有过度重视物质生活的倾向。中国多数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忙于生计,几乎没有能力和意识去思考生计之外的事情,村民的理性大多为生存理性。加之,教育中文化的缺失使得村民过于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文化,因此他们多数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普及,乡村劳动已摆脱了朝夕劳作的局面,人力被节省,村民体验着跟祖辈不同的耕作方式。昔日的乡村景观的更替,快速的建筑群落的生长势必会令一个聚落内存在新旧并存建筑与景观风格,乡村生活和文化景观的发展面临更新的必要,但这种更新性应该建立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的基础之上,在尊重乡村特有文化根基和历史演进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化的规划与发展。面对辽宁平原地區乡村景观的诸多问题,应该从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在乡村景观肌理保护与规划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序和 .城市化进程视野下城乡结合部问题研究质量技术监督研究[J],2011(1)
[2]、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建筑学报[J],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