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由知识的传授和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移,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意味着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反省自己的位置,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应用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以探究性教育理念为指导组织教学,倡导学生主动自学概念、规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来深入理解新概念、新规律。并且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细节,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达到提升科学素质的目的,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积极改变教学思路。这就需要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来协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显然,以自主学习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语文知识的渗透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規律的基础。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属于理科,可是在初中阶段他往往还需要进行一些文科中咬文嚼字的学习方式来帮助领会。如速度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让学生分析这一概念的重点词语:“路程”,“单位时间”,“内”。而且能从“单位时间”中得到“一秒钟,一小时”的观念;从“内”中读出“时间段”的这个含义。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又如在九年级阿基米德原理当中有这么一句话“物体排开液体的所受的重力”理解这句话所隐含的是指液体液体所受的重力而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但是和物体的体积又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弄清这里面的道理,学生才能在后续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正确分析出题目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发现其实在物理当中有着特别多一个词决定全局的情况。对于这种状况,建议大家在平时教学概念和规律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咬文嚼字”在审题和读题中的重要性。
审题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这样有助于正确地展示题目的物理情景。这是一个物理信息处理和转变的过程,它能解决漏看、错看等问题。读题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关键词语”,必须引起考生的注意。当拿到题目时,需要多去关注那些带有明确指向意义的名词。例如“才、都、只有、肯定、全部、绝对”等。还要注意正确解读题目中的文字与图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主要作用是:1. 发现信息 。要弄清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与外界有哪些联系;在问题涉及的各个物理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随别的量而变化的;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明显的,哪些是隐蔽的,哪些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定理、法则)能解决和解释这一问题等。例如:“一座大桥长1.6千米,一列长200米的列车以10米每秒的速度通过此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隐含条件是“火车过桥和隧道时不能忽视火车的长度”,用物理上的语言那就是“实际路程是1800米。” 2. 透过信息看内涵。在物理问题中,有些信息表述得比较含蓄,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在审题时,应当加以转译,例如,“白气”应转译成“小水滴(液态)”,“排水量”应解释成“排开液体的质量。”再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其中“匀速直线运动”需转换成“受力平衡”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内涵。3.用物理和数学语言解读信息。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方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表达成文字语言,对学生加深印象有很多益处。例如将“汽车的速度比人的速度大,汽车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小”,写成“V人 三、仔细推敲语言文字能够提高自学的有效性。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并成预习的习惯。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学会读书”的要求,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图片信息,解释物理现象。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掌握适合自身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不断的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总之, 物理教学是学生认知生活中的现象本质,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物理课本中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不可能由老师一一解答。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渗透物理学的思维方法,自觉地善于运用他们所学的语文工具去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使信息转化为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猜想和假设,引发思考和研究,不断进取。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学的成就感,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养成勤动手、爱思考的好习惯。
一、语文知识的渗透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規律的基础。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属于理科,可是在初中阶段他往往还需要进行一些文科中咬文嚼字的学习方式来帮助领会。如速度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让学生分析这一概念的重点词语:“路程”,“单位时间”,“内”。而且能从“单位时间”中得到“一秒钟,一小时”的观念;从“内”中读出“时间段”的这个含义。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又如在九年级阿基米德原理当中有这么一句话“物体排开液体的所受的重力”理解这句话所隐含的是指液体液体所受的重力而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但是和物体的体积又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弄清这里面的道理,学生才能在后续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正确分析出题目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发现其实在物理当中有着特别多一个词决定全局的情况。对于这种状况,建议大家在平时教学概念和规律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咬文嚼字”在审题和读题中的重要性。
审题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这样有助于正确地展示题目的物理情景。这是一个物理信息处理和转变的过程,它能解决漏看、错看等问题。读题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关键词语”,必须引起考生的注意。当拿到题目时,需要多去关注那些带有明确指向意义的名词。例如“才、都、只有、肯定、全部、绝对”等。还要注意正确解读题目中的文字与图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主要作用是:1. 发现信息 。要弄清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与外界有哪些联系;在问题涉及的各个物理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随别的量而变化的;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明显的,哪些是隐蔽的,哪些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定理、法则)能解决和解释这一问题等。例如:“一座大桥长1.6千米,一列长200米的列车以10米每秒的速度通过此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隐含条件是“火车过桥和隧道时不能忽视火车的长度”,用物理上的语言那就是“实际路程是1800米。” 2. 透过信息看内涵。在物理问题中,有些信息表述得比较含蓄,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在审题时,应当加以转译,例如,“白气”应转译成“小水滴(液态)”,“排水量”应解释成“排开液体的质量。”再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其中“匀速直线运动”需转换成“受力平衡”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内涵。3.用物理和数学语言解读信息。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方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表达成文字语言,对学生加深印象有很多益处。例如将“汽车的速度比人的速度大,汽车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小”,写成“V人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并成预习的习惯。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学会读书”的要求,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图片信息,解释物理现象。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掌握适合自身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不断的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总之, 物理教学是学生认知生活中的现象本质,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物理课本中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不可能由老师一一解答。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渗透物理学的思维方法,自觉地善于运用他们所学的语文工具去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使信息转化为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猜想和假设,引发思考和研究,不断进取。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学的成就感,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养成勤动手、爱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