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楼面裂缝,是在建筑中经常发生的一种通病,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的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使这一问题更显突出。所以分析和控制楼面裂缝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建筑施工防治楼面裂缝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楼面出现裂缝的形式有多种,对于大部分建筑来说,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在楼房的四周阳角位置、平面形状存在突变的凹口阳角位置,这种裂缝出现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或者是角部放射筋的末端,与地面有45度左右的角度;二是在预埋管线的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垂直于房屋的长边,呈直线形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有些位置频繁堆放需要周转的建筑材料,由于这种吊装卸料堆放区域承受过高的载荷,也会产生裂缝。
一、裂缝的成因分析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配比不过关
当前,在建筑施工中,大多利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楼面或构件,但是激烈竞争的市场下,各混凝土厂商用一定比例的粉煤灰掺杂,降低价位的同时,也使其性能受到了影响,导致混凝土的收缩率改变,带来较多的裂缝。另外,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相比,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要大得多,收缩变形值也会增加20%~30%左右,施工后有一部分自由水会继续留在混凝土的孔隙里,受温度、湿度、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楼面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到位
建筑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原材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也是减少楼面裂缝产生的重要部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很有讲究,如果振捣过多,混凝土的模板、垫层等就会变得过分干燥;浇捣后抹干压光时力度太大则会使细骨料和砂石浮于混凝土的表面,这样就会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从而引起表面体积的碳水化收缩,造成混凝土楼板的龜裂;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板面裂缝;楼面垫层内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3、建筑前期规划设计不科学
建筑在施工建设之前,就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这是确保整个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其中出现一点点误差,也都极有可能导致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开裂,引起建筑物的坍塌问题,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基底部分,随着房屋施工层数不断增加,上层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当承载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基底部分的细小裂缝就会骤然变宽,这样就会引起房屋的不稳定性,直接危害后期的居住使用。而就我国目前建筑的施工设计情况来看,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也没有根据建筑具体施工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构造应变措施,所以建筑施工中楼面的裂缝不可避免,且大大削弱了墙体的附加应力和整个建筑的承载能力。
二、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处于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因而保护层比较容易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m 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lm 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比较难控制的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马凳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即每m2 不得少于2 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活,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2)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3)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施工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现浇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4)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 人或以上)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应重点整修。
(5)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 的抗裂构造钢筋。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 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 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养护时间短强度低的情况下,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 天一层为宜,以确保养护时间。
(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不允许吊卸材料,避免冲击振动。达到规定强度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不得集中放置,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
结束语
导致楼面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技术措施,采用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预防,才能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巴秀丽,单玉姝.浅谈楼面裂缝的预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
[2] 邹继东.论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防治楼面裂缝[J]. 科技资讯. 2007(03)
[3] 秦伟.论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重点防治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4] 许一准.浅谈楼面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3)
关键词:建筑施工防治楼面裂缝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楼面出现裂缝的形式有多种,对于大部分建筑来说,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在楼房的四周阳角位置、平面形状存在突变的凹口阳角位置,这种裂缝出现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或者是角部放射筋的末端,与地面有45度左右的角度;二是在预埋管线的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垂直于房屋的长边,呈直线形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有些位置频繁堆放需要周转的建筑材料,由于这种吊装卸料堆放区域承受过高的载荷,也会产生裂缝。
一、裂缝的成因分析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配比不过关
当前,在建筑施工中,大多利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楼面或构件,但是激烈竞争的市场下,各混凝土厂商用一定比例的粉煤灰掺杂,降低价位的同时,也使其性能受到了影响,导致混凝土的收缩率改变,带来较多的裂缝。另外,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相比,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要大得多,收缩变形值也会增加20%~30%左右,施工后有一部分自由水会继续留在混凝土的孔隙里,受温度、湿度、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楼面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到位
建筑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原材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也是减少楼面裂缝产生的重要部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很有讲究,如果振捣过多,混凝土的模板、垫层等就会变得过分干燥;浇捣后抹干压光时力度太大则会使细骨料和砂石浮于混凝土的表面,这样就会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从而引起表面体积的碳水化收缩,造成混凝土楼板的龜裂;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板面裂缝;楼面垫层内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3、建筑前期规划设计不科学
建筑在施工建设之前,就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这是确保整个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其中出现一点点误差,也都极有可能导致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开裂,引起建筑物的坍塌问题,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基底部分,随着房屋施工层数不断增加,上层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当承载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基底部分的细小裂缝就会骤然变宽,这样就会引起房屋的不稳定性,直接危害后期的居住使用。而就我国目前建筑的施工设计情况来看,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也没有根据建筑具体施工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构造应变措施,所以建筑施工中楼面的裂缝不可避免,且大大削弱了墙体的附加应力和整个建筑的承载能力。
二、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处于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因而保护层比较容易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m 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lm 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比较难控制的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马凳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必须设置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即每m2 不得少于2 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和模板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活,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2)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3)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施工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现浇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4)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 人或以上)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应重点整修。
(5)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 的抗裂构造钢筋。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 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 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养护时间短强度低的情况下,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 天一层为宜,以确保养护时间。
(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不允许吊卸材料,避免冲击振动。达到规定强度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不得集中放置,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
结束语
导致楼面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技术措施,采用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预防,才能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提高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巴秀丽,单玉姝.浅谈楼面裂缝的预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
[2] 邹继东.论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防治楼面裂缝[J]. 科技资讯. 2007(03)
[3] 秦伟.论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重点防治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4] 许一准.浅谈楼面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