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r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新时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研学旅行课程“黔山秀水”为例,重点阐释了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以案例为基础设计了课程实施路径及学习评价方案,最后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以下简称“研学”)课程是“研”“学”“行”充分整合的综合实践课程,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黔山秀水”课程是基于贵阳二中校情和学情,结合贵阳市著名城市公园——黔灵山公园开发的研学课程。本课程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准则,立足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依托黔灵山公园丰富的地理资源,诠释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拓展学生见闻,激发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促进全面发展。
  黔灵山公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老城区西北角,是贵阳人最喜欢逛的公园,也是外来游客必然会打卡的公园。可谓是“有山有水有灵猴,有佛有寺有国宝;有红色文化,有文物古迹”,地理资源丰富多彩,集山、林、泉、湖、洞、寺、动植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1]。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1.课程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本课程设计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①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黔灵山公园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地协调有助于黔灵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②通过课堂学习和研学活动,能够尝试将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传统文化等人文要素相结合,观察、分析黔灵山公园的环境现状和问题,形成一定的综合思维。③通过研学活动,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观察黔灵山公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通过比较、分析等,认识和评价黔灵山公园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区域认知能力。④通过课堂学习和研学活动,能够运用地理工具(地质罗盘、地理信息技术、问卷调查表等)获取地理信息,观察、分析一些典型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尝试解决黔灵山公园的实际问题,具备相应的活动设计和行动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⑤通过研学活动,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亲近自然、融入人文,增加文化自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课程内容
  依据新课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立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学生主體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以黔灵山公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设计了表1所示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案例
  1.实施路径
  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校内教学与研学活动相结合。校内教学主要通过师生收集各课时内容的相关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达到课程预设的基本要求。研学活动主要根据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资料收集、任务分工、方案(预案)制定等前期工作,在研学活动中,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并形成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图1为本课程研学活动的技术路线。
  2.实施案例(第3课时,黔灵山的“水”)
  准备阶段:参考课程活动设计,本课时通过研学活动进行。在准备阶段,将研学地点和内容细化(表2),制定研学方案、安全应急预案,设计调查问卷等,利用周末,对黔灵山的“水”开展研学活动。
  实施阶段:周六早晨师生在公园南大门前集合,教师先进行研学过程中的安全教育。随后,将师生分为A、B、C三组,每组的研学路线均不同于另外两组。如A组路线是“泉—湖—背水点”,B组路线是“湖—背水点—泉”,C组路线是“背水点—泉—湖”。研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样、记录、拍照、采访等,并指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观察、记录。学生按小组进行有效考察,完成相关记录(表3)。结合黔灵山公园的实际情况,本次研学活动所需时间约为3~4小时。活动结束后,所有师生均回到公园南大门前集合,教师再次进行回家途中的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按组将研学资料及设备(水质TDS检测仪、观察记录表、问卷调查表、照片等)保管好。
  总结阶段:学生根据本组的研学记录、数据等资料,在组内进行讨论,制作PPT、撰写小组研学报告等。然后在课堂中,以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问题、分享研学结论,借鉴他组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修正小组研学成果,最后小组之间合作形成地图、展板、小论文、研学报告等成果。
  三、课程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
  1.评价方式与学分认定
  本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通过计算课时平均成绩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的课程总成绩=10次课时成绩的平均分值(课时成绩=行为表现性评价分值×80% 终结性评价分值×20%)。学分认定:课程总成绩分值≥60分,记2学分;
其他文献
摘 要:自200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从时空视角梳理了自2003年以来该领域在地理教育类三大期刊上发表的文献。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着该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当前处于核心素养引领、突出学科育人价值的阶段;信息化理念普及整体较好,拥有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地区研究成果显著。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在湖北新冠疫情期间黑龙江省为疫区捐赠大量大米的新闻事实,呈现当前黑龙江地区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教材配图不一致的矛盾情境。通过查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矛盾情境的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基于案例分析延伸出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教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位因素  湖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功能定位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引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之方向。文章从“核心价值、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地理实践、问题情境”等角度详细剖析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以期找出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地理试题;教学导向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
摘 要: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学生通过掌握思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建立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模型。文章以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37题为例,从思维建模内涵与意义、运用思维建模化解综合题难题的方法和教学启示三个方面進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建模进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有效应对地理综合题难题。  关键词:思维建模;高考;地理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生物课程研究机构(BSCS)首次提出5E教学模式,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吸引为前提,迁移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促进知识的建构,并获得能力提升。5E教学模式既可用于总课程,也可用于学科课程或具体课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实践是目前我国5E教学模式
摘 要: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丁村遗址;晋国博物馆  2019年颁布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借助微信公眾号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推送信息,开展地理网络教研交流活动,和地理教师一起分享教学经验,更新育人观念,提升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网络研修;实践探索  目前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时尚。“Geography-yu”微信公众号由我校于吉海老师创建。平台依托县域内优秀的地理教师资源(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学地
摘 要:网课以可视性、灵活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有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文章依托“优酷”录播与“问卷星”双平台尝试混合教学,以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实施,并总结其特色。  关键词:优酷;问卷星;混合式教学;  一、设计背景  “优酷”基于视频平台,有合制、自制、自频道、直播、录播、VR等多样化形态;“问卷星”是网络问卷调查评测平台,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快速、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大量教育平台和个
摘 要:深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注重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强调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等。文章结合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欧洲西部;畜牧业;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
2018年5月12口,我国启动了一项计甥——在横跨川滇等地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巨大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希望通过野外大规模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了解地区内部结构、推算地震孕育规律。该地震科学实验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宛的实验场。  川滇地区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东缘,邻近“喜马拉雅弧东构造结”,有压缩、剪切、拉张各类断裂系统,既有板缘地震,也有板内地震。该区域位于欧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