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大班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8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合作学习越来越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究竟该如何运用它,常令人感到困惑、茫然。尤其,目前很多学校的班级班额较大,学生人数常常在40人以上,超过50人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在如此班级规模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大班额条件下,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组建互补型学习小组。教师分组时,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各小组在人数、性别、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均衡”,要有意识地把优等生和后进生合理搭配。这样的组内配置为成员内部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提供了可能。同时,异质配置使全班各小组之间达到“均衡”,为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打下基础。
2.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凝聚力。在合作学习时,为了杜绝小组长唱独角戏现象的出现,应该明确分配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限期,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如何做”。同时建立组间互相竞争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体会竞争的乐趣。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对每个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估,评选出“最佳合作组”、 “最佳合作组员”,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热情,养成合作习惯,增强合作意识。
二、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正确清晰的认识。那些肯定和赞赏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度,而适度否定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哪些地方自己还需要改进。同时,要求学生在欣赏别人优点、寻找不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开阔的胸襟。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自行思考,等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开始合作交流。如果学生在对问题毫无思考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合作交流,学生就会无从说起,只能盲听盲从,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培养正确交流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同时,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进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地选择合作时机,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接下来的合作活动当成一种游戏,促使合作目标的顺利达成。笔者认为,当一道数学题出现多种结果,有争论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数学课堂中,需要寻找新规律,探究新问题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需要分工时,更需要合作共同完成。
五、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
1.二人讨论式。这种活动方式是把两个学生编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学习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
2.互动交流式。这种活动方式就是就近把前后两桌的学生编为一个合作小组,进行组内、组间、师生间的交流。这种合作学习小组具有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合作交流面广等特点,它的显著好处在于学生不需做大幅度的移动便可实现小组互动,减少了合作前的准备时间。
3.多元合作式。这种活动方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地点的变化,临时将多个或全体学生组建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规模相对较大,有利于教学热点、难点、重点知识的讨论、交流,也有利于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更利于教学相长。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8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合作学习越来越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究竟该如何运用它,常令人感到困惑、茫然。尤其,目前很多学校的班级班额较大,学生人数常常在40人以上,超过50人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在如此班级规模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大班额条件下,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组建互补型学习小组。教师分组时,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各小组在人数、性别、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均衡”,要有意识地把优等生和后进生合理搭配。这样的组内配置为成员内部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提供了可能。同时,异质配置使全班各小组之间达到“均衡”,为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打下基础。
2.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凝聚力。在合作学习时,为了杜绝小组长唱独角戏现象的出现,应该明确分配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限期,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如何做”。同时建立组间互相竞争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体会竞争的乐趣。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对每个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估,评选出“最佳合作组”、 “最佳合作组员”,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热情,养成合作习惯,增强合作意识。
二、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正确清晰的认识。那些肯定和赞赏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度,而适度否定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哪些地方自己还需要改进。同时,要求学生在欣赏别人优点、寻找不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开阔的胸襟。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自行思考,等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再开始合作交流。如果学生在对问题毫无思考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合作交流,学生就会无从说起,只能盲听盲从,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培养正确交流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同时,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进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地选择合作时机,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接下来的合作活动当成一种游戏,促使合作目标的顺利达成。笔者认为,当一道数学题出现多种结果,有争论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数学课堂中,需要寻找新规律,探究新问题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需要分工时,更需要合作共同完成。
五、选择恰当的合作形式
1.二人讨论式。这种活动方式是把两个学生编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学习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
2.互动交流式。这种活动方式就是就近把前后两桌的学生编为一个合作小组,进行组内、组间、师生间的交流。这种合作学习小组具有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合作交流面广等特点,它的显著好处在于学生不需做大幅度的移动便可实现小组互动,减少了合作前的准备时间。
3.多元合作式。这种活动方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地点的变化,临时将多个或全体学生组建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规模相对较大,有利于教学热点、难点、重点知识的讨论、交流,也有利于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更利于教学相长。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