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刁亦男编剧执导的电影《白日焰火》,荣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融入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地方特色特点,用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批判人性,其蕴含的艺术特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文章将对影片视听语言特征从配乐、音效和镜头画面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对影片所呈现出的地方特色将从场景设置、道具运用和台词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为展现本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的审美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白日焰火》;艺术特征;视听元素
一、多元化的配乐
按音乐在影片中表现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影片中的配乐分为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可以使电影音乐承担不同作用,保持主题内容的内在连续性。[1]片中出现配乐的次数只有七次,其中场景音乐出现次数为四次,背景音乐出现的次数为三次。[2]
第一次场景音乐在影片第43分钟出现,剧情是张自力与吴志贞的第一次约会,场景是夜晚昏黄的滑冰场,欢乐而俗气的配乐表面上代表着爱情萌芽,实际上却是张有目的的刻意接近和吴心知肚明的不反抗,配乐虽然是浪漫的氛围,整体上却蔓延着诡异的气氛;第二次场景音乐是在影片第54分钟出现,张自立与梁志军在老舞厅进行侦察与反侦察,舞厅嘈杂的配乐却不断地为影片剧情制造紧张和悬疑的氛围,为受众增加观影欲望;第三次场景音乐在影片第61分钟处出现,场景是白天的滑冰场,张自立确定了梁志军的身份为逃匿多年地杀人犯后,在其追击梁的过程中,配乐的音量不断加大,欢快的音乐配合着廖凡因紧张而不断滑倒的背影的画面,荒诞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一次場景音乐在影片第98分钟出现,结尾处张自立与情人见面,配乐响起了一首老歌,制造出压抑悲伤的氛围,张一人在人群中疯狂独舞,暗示其矛盾的内心。
在影片的结尾处,吴志贞已经认罪伏法,而张自力因为内心的矛盾,最终决定为吴放一场白日焰火,在这场音乐还未结束时,荧幕便已经暗下,悲凉之意不言而喻。暧昧、狂发、诙谐,影片中出现的配乐虽然不多,但每一场配乐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一定作用,它们为渲染影片剧情氛围创造了良好的铺垫,成为影片中不可缺失的必要部分,这些配乐恰如其分地将故事之间地进程相互推进,在推进荒诞剧情进行的同时,都有了更好的衔接。
二、锦上添花的音效
除配乐外,音效从声音表现的维度上也增强了电影综合艺术的表现。音效的合理运用还可以渲染剧情氛围、增加画面运动效果、塑造时空流动性、激发受众联想。[1]
如男女主角雪夜里在摩天轮里约会,镜头中占主体的两人挤缩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随着摩天轮慢慢升向高空,寂静中开始响起一声声微弱的击打声,与他们身后偌大的荒凉相对立,令受众感受到了男女主角精神上的紧绷、压抑,以及从片中渗向镜头外的寒冷氛围,为整个画面赋予了一种颓败、寂寥的质感。
三、镜头画面的特点
1.导演的镜头画面风格
刁亦男所导演大部分的作品,大多都有着第六代导演作品镜头画面的艺术特征:摒弃封闭式的戏剧结构;以长镜头取代蒙太奇;常选用跟镜头、同期录音;选择原生态的实景,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1]而在《白日焰火》中不难看出,影片的镜头画面多为固定镜头,色调偏冷,突出展现了中国东三省自成一格的风貌环境。而镜头多以跟随张自力脚步的跟镜头为受众发展揭露剧情,用平静制造悬疑,塑建出真实氛围,奠定了其文艺而写实的叙事风格。
另外,第六代导演的叙事风格偏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用日常、杂乱的片断化镜头展开叙事手法。[3]在影片中这样的叙事手法也并不少见,如吴志贞与梁志军在影片中的第一次见面,两人在昏暗狭小的房间里,家具的特写镜头穿插着两人对话的镜头,用交叉蒙太奇制造出影片画面镜头的纪实性。
2.影片镜头画面的写实性
在本影片中,占比例较大的两种镜头画面为固定镜头和长镜头。
其中,镜头长度、景别以及被拍摄物体的心理活动是决定固定镜头心理表现作用的三大要素。[4]在《白日焰火》中,影片大多镜头时间长度在6秒左右,画面切换频率较低,整部影片节奏缓慢;景别多为远景和中景,镜头画面稳定,画面内容单一;镜头被拍摄主体大多为人物,且心理活动较为复杂。整体来看,固定镜头的应用为本片奠定了一定的写实性。
而长镜头的主要特征之一即为纪实性,其依靠镜头运动将受众带入观影空间,制造生动氛围。[5]影片中同样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画面,如跟随男主人公侦察过程中的跟拍,为受众制造写实的观影氛围,为其带来更好的观影效果。
除此之外,影片中无过于花哨的剪辑特效,转场手法朴实,这一创作手法是文艺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如影片第15分钟处,镜头只通过拍摄了一条长隧道雪景的镜头,就将时间与场景顺利地过渡转场,自然真实,奠定了其写实的氛围。
四、地方特征突出:东北味儿
(一)场景设置
电影场景的设置指的是电影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设置,是根据剧本及导演要求的影视艺术空间美学的表现。场景则是电影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场面。一般来说,电影场景的美学风格多数体现为现实主义的电影场景风格,具有真实性、历史性和典型性。[1]
《白日焰火》以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交替时的中国东三省为背景,为突显影片场景的真实性,影片着重于塑造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为外景画面,赋予影片冷峻的质感;为展现影片的历史性和典型性,着重刻画了专属于上世纪东北地区的机器重工厂,来凸显影片别具一格的中国地方特色,丰富了影片整体的表现手法,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道具应用
影视作品中道具的应用也较为重要。影片中道具的出现,不仅可以体现出影片的时代性和地方性,更可以展现出影片的真实性。[2]如,《白日焰火》为塑造出浓厚的东北氛围,也同样运用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物件,如厚重沉甸、适在北方御寒的皮氅棉袄影片中出现的道具,在帮助刻画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这一方面,作用也十分明显。[1]如本片中经常伴随男主角张自力出场的破旧的电动自行车,便可从侧面体现出张因失去妻子和工作,生活变得落魄潦倒,开始颓废。
除此之外,影片中道具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或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展现人物关系。[2]如皮氅的出现,推动了整部影片悬疑情节的展开同时,也间接促进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发展。
(三)台词运用
方言是一种具有生动的地域特色的语言符号,通常来说,影视剧方言台词是将方言中其有代表性的语音特征、典型词汇进行艺术化提炼后,运用于影视创作的台词表现形式。方言台词将不同方言区人们的典型性格、文化特征等附加到角色之上,使用方言台词实现地域信息的审美移情。适度使用方言台词,可赋予影片人物独特的地域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3]影片中虽未用到较为浓重的方言口音,但台词中所应用的普通话也夹杂着较有地方特色的词句。为影片视听语言的艺术特征上,添加了更为真实的氛围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强.论电影场景设计的美学风格[J].电影文学,2011,No.542(17):24-25.
[2]丁道英.漫谈电影道具[J].电影艺术,1983(6):41-43.
[3]陈旭光.“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J].文艺研究,2006,2006(12):88-98.
[4]孙林.固定镜头的心理表现作用[J].现代传播,1982(1):30-36.
[5]苏小明.谈电影的蒙太奇与长镜头[J].电影文学,2006(9):53-54.
[6]庄晓霓.电影音效类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7]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
[8]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2):98-101.
[9]徐红梅.试论电视剧方言台词的审美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6):167-168.
关键词:《白日焰火》;艺术特征;视听元素
一、多元化的配乐
按音乐在影片中表现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影片中的配乐分为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可以使电影音乐承担不同作用,保持主题内容的内在连续性。[1]片中出现配乐的次数只有七次,其中场景音乐出现次数为四次,背景音乐出现的次数为三次。[2]
第一次场景音乐在影片第43分钟出现,剧情是张自力与吴志贞的第一次约会,场景是夜晚昏黄的滑冰场,欢乐而俗气的配乐表面上代表着爱情萌芽,实际上却是张有目的的刻意接近和吴心知肚明的不反抗,配乐虽然是浪漫的氛围,整体上却蔓延着诡异的气氛;第二次场景音乐是在影片第54分钟出现,张自立与梁志军在老舞厅进行侦察与反侦察,舞厅嘈杂的配乐却不断地为影片剧情制造紧张和悬疑的氛围,为受众增加观影欲望;第三次场景音乐在影片第61分钟处出现,场景是白天的滑冰场,张自立确定了梁志军的身份为逃匿多年地杀人犯后,在其追击梁的过程中,配乐的音量不断加大,欢快的音乐配合着廖凡因紧张而不断滑倒的背影的画面,荒诞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一次場景音乐在影片第98分钟出现,结尾处张自立与情人见面,配乐响起了一首老歌,制造出压抑悲伤的氛围,张一人在人群中疯狂独舞,暗示其矛盾的内心。
在影片的结尾处,吴志贞已经认罪伏法,而张自力因为内心的矛盾,最终决定为吴放一场白日焰火,在这场音乐还未结束时,荧幕便已经暗下,悲凉之意不言而喻。暧昧、狂发、诙谐,影片中出现的配乐虽然不多,但每一场配乐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一定作用,它们为渲染影片剧情氛围创造了良好的铺垫,成为影片中不可缺失的必要部分,这些配乐恰如其分地将故事之间地进程相互推进,在推进荒诞剧情进行的同时,都有了更好的衔接。
二、锦上添花的音效
除配乐外,音效从声音表现的维度上也增强了电影综合艺术的表现。音效的合理运用还可以渲染剧情氛围、增加画面运动效果、塑造时空流动性、激发受众联想。[1]
如男女主角雪夜里在摩天轮里约会,镜头中占主体的两人挤缩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随着摩天轮慢慢升向高空,寂静中开始响起一声声微弱的击打声,与他们身后偌大的荒凉相对立,令受众感受到了男女主角精神上的紧绷、压抑,以及从片中渗向镜头外的寒冷氛围,为整个画面赋予了一种颓败、寂寥的质感。
三、镜头画面的特点
1.导演的镜头画面风格
刁亦男所导演大部分的作品,大多都有着第六代导演作品镜头画面的艺术特征:摒弃封闭式的戏剧结构;以长镜头取代蒙太奇;常选用跟镜头、同期录音;选择原生态的实景,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1]而在《白日焰火》中不难看出,影片的镜头画面多为固定镜头,色调偏冷,突出展现了中国东三省自成一格的风貌环境。而镜头多以跟随张自力脚步的跟镜头为受众发展揭露剧情,用平静制造悬疑,塑建出真实氛围,奠定了其文艺而写实的叙事风格。
另外,第六代导演的叙事风格偏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用日常、杂乱的片断化镜头展开叙事手法。[3]在影片中这样的叙事手法也并不少见,如吴志贞与梁志军在影片中的第一次见面,两人在昏暗狭小的房间里,家具的特写镜头穿插着两人对话的镜头,用交叉蒙太奇制造出影片画面镜头的纪实性。
2.影片镜头画面的写实性
在本影片中,占比例较大的两种镜头画面为固定镜头和长镜头。
其中,镜头长度、景别以及被拍摄物体的心理活动是决定固定镜头心理表现作用的三大要素。[4]在《白日焰火》中,影片大多镜头时间长度在6秒左右,画面切换频率较低,整部影片节奏缓慢;景别多为远景和中景,镜头画面稳定,画面内容单一;镜头被拍摄主体大多为人物,且心理活动较为复杂。整体来看,固定镜头的应用为本片奠定了一定的写实性。
而长镜头的主要特征之一即为纪实性,其依靠镜头运动将受众带入观影空间,制造生动氛围。[5]影片中同样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画面,如跟随男主人公侦察过程中的跟拍,为受众制造写实的观影氛围,为其带来更好的观影效果。
除此之外,影片中无过于花哨的剪辑特效,转场手法朴实,这一创作手法是文艺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如影片第15分钟处,镜头只通过拍摄了一条长隧道雪景的镜头,就将时间与场景顺利地过渡转场,自然真实,奠定了其写实的氛围。
四、地方特征突出:东北味儿
(一)场景设置
电影场景的设置指的是电影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设置,是根据剧本及导演要求的影视艺术空间美学的表现。场景则是电影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场面。一般来说,电影场景的美学风格多数体现为现实主义的电影场景风格,具有真实性、历史性和典型性。[1]
《白日焰火》以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交替时的中国东三省为背景,为突显影片场景的真实性,影片着重于塑造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为外景画面,赋予影片冷峻的质感;为展现影片的历史性和典型性,着重刻画了专属于上世纪东北地区的机器重工厂,来凸显影片别具一格的中国地方特色,丰富了影片整体的表现手法,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道具应用
影视作品中道具的应用也较为重要。影片中道具的出现,不仅可以体现出影片的时代性和地方性,更可以展现出影片的真实性。[2]如,《白日焰火》为塑造出浓厚的东北氛围,也同样运用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物件,如厚重沉甸、适在北方御寒的皮氅棉袄影片中出现的道具,在帮助刻画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这一方面,作用也十分明显。[1]如本片中经常伴随男主角张自力出场的破旧的电动自行车,便可从侧面体现出张因失去妻子和工作,生活变得落魄潦倒,开始颓废。
除此之外,影片中道具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或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展现人物关系。[2]如皮氅的出现,推动了整部影片悬疑情节的展开同时,也间接促进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发展。
(三)台词运用
方言是一种具有生动的地域特色的语言符号,通常来说,影视剧方言台词是将方言中其有代表性的语音特征、典型词汇进行艺术化提炼后,运用于影视创作的台词表现形式。方言台词将不同方言区人们的典型性格、文化特征等附加到角色之上,使用方言台词实现地域信息的审美移情。适度使用方言台词,可赋予影片人物独特的地域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3]影片中虽未用到较为浓重的方言口音,但台词中所应用的普通话也夹杂着较有地方特色的词句。为影片视听语言的艺术特征上,添加了更为真实的氛围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强.论电影场景设计的美学风格[J].电影文学,2011,No.542(17):24-25.
[2]丁道英.漫谈电影道具[J].电影艺术,1983(6):41-43.
[3]陈旭光.“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J].文艺研究,2006,2006(12):88-98.
[4]孙林.固定镜头的心理表现作用[J].现代传播,1982(1):30-36.
[5]苏小明.谈电影的蒙太奇与长镜头[J].电影文学,2006(9):53-54.
[6]庄晓霓.电影音效类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7]李正光.“以丑为美”: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
[8]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J].当代文坛,2004(2):98-101.
[9]徐红梅.试论电视剧方言台词的审美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