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翻译机,翻译软件为代表的机器翻译发展迅速,冲击着传统的人工翻译,引发翻译界的热议,学者们就人工翻译的前景展开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的外语翻译课程应如何进行调整,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人才,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现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讨论。关键词:高校外语翻译课程;机器翻译;人工翻译
一、前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满六周年,我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合作中,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还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唯有语言互通,才能民心相通。可以说“一带一路”为包括英语在内的各语种专业和翻译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然而随着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在语言翻译和服务行业的应用,高校外语教学迎来新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外语教学应如何改革,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才能稳立于人工智能浪潮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类的工具
2016年,机器人阿法狗(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了人机大战,结果以4∶1的比分完胜,令人惊叹。众所周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创造和使用工具。那么,人与机器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严谨地说,截止到目前发展阶段,机器人是不具备意识、思维和情感的。李世石在比赛后接受采访时候表示,自己在下棋的过程中,后面一直在思考自己10分钟前下错的一步棋,状态受到干扰,最终失败。诚然,阿法狗下棋所体现的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预判能力、识别能力都非常出众,但它的对手李世石的这一点带着“懊悔”的“思考”却是它不可能具备的。因为人是生命体,是具有意识、感情、思维方式的,而机器是为了增加人类的工作效益应用物理性质而被发明的工具。人工智能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把大数据在机器和网络中存储,用机器的计算速度来实现人自身达不到的速度,用机器的挑选、计算、比较、识别、记忆、辨别来代替人,使工作智慧化。把人的所有生理本能和生理功能,通过人工路径变为机器的所有功能、智能、能力。
三、人工智能在翻译行业应用的局限性
已有实验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思维,将流行歌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按词性整理出来并分别编码,再用一串随机数字对应这些编码,即可“造”出符合当下人们审美的“人造歌词”。人工智能既为翻译行业带来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机结合等便利,又如双刃剑一样,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及未来同传被机器取代的担忧。但是短期内机器翻译仍然难以替代人。
(一)人工智能无法成功翻译文学作品的意象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所谓‘化境’,就是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为例,不同的翻译家有不同版本的译著。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信、达、雅,但哪种翻译是更“雅”的呢?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雅”就是不同的,每一个译本都是经典,都是业界的瑰宝,没有一个是标准的“哈姆雷特”,不能以任何标准“杀死”其他九百九十九个哈姆雷特。
(二)人工智能很难准确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语这门语言,虽然学习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交流,却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广泛应用,就是因为它只是一门人造语言,没有民族历史的积淀和传承,难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今我们极力抢救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濒危语言,并不是惋惜它们被另一门语言替代,而是要保护语言背后的文化这份丰富的人类遗产。
(三)人工智能必须随时随地更新才能翻译新生
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例如2019年流行语“硬核”“雨女无瓜”“我太南了”等都属于新生词,不了解其源头和背景是很难翻译出来的。对机器翻译来说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随时随地更新数据、“学习”语料库,二是即使录入了相关数据也很难在语境中自然合理地运用。
四、新形势下日语教学改革方向
耶鲁大学的《1828年耶鲁报告》认为:“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伦的通才……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这是要学生花很大的努力和相当的代价的。”结合人工智能新形势,外语专业教学也应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以下以日语专业为例,在保证日语基础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教学的前提下,探讨在教学中侧重点的方向倾斜与改革。
(一)文化、社会相关课程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中,应当进一步关注学生情感目標的达成。例如学习遣唐使这一章节时,让学生自主设计路线、如身临其境地“重走大唐路”,既掌握了不同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大唐盛世繁华,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并对比当代社会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输入与逆输入,引导学生树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二)文学鉴赏相关课程日本文学、影视鉴赏等课程则应注重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操,用美学、艺术学等“边缘学科”激发学生对日语专业“主学科”的学习兴趣。
结语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人类的需求质量会更高。作为外语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运用人工智能的智慧、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思考如何对课程与教学进行重新架构,应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梁蓉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03).
[2]钱锺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M].上海:上海估计出版社,1979.
科学研究项目名称:《浅析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项目编号:zyyb201905
一、前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满六周年,我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
“一带一路”合作中,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还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唯有语言互通,才能民心相通。可以说“一带一路”为包括英语在内的各语种专业和翻译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然而随着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在语言翻译和服务行业的应用,高校外语教学迎来新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外语教学应如何改革,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才能稳立于人工智能浪潮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类的工具
2016年,机器人阿法狗(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了人机大战,结果以4∶1的比分完胜,令人惊叹。众所周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创造和使用工具。那么,人与机器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严谨地说,截止到目前发展阶段,机器人是不具备意识、思维和情感的。李世石在比赛后接受采访时候表示,自己在下棋的过程中,后面一直在思考自己10分钟前下错的一步棋,状态受到干扰,最终失败。诚然,阿法狗下棋所体现的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预判能力、识别能力都非常出众,但它的对手李世石的这一点带着“懊悔”的“思考”却是它不可能具备的。因为人是生命体,是具有意识、感情、思维方式的,而机器是为了增加人类的工作效益应用物理性质而被发明的工具。人工智能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把大数据在机器和网络中存储,用机器的计算速度来实现人自身达不到的速度,用机器的挑选、计算、比较、识别、记忆、辨别来代替人,使工作智慧化。把人的所有生理本能和生理功能,通过人工路径变为机器的所有功能、智能、能力。
三、人工智能在翻译行业应用的局限性
已有实验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思维,将流行歌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按词性整理出来并分别编码,再用一串随机数字对应这些编码,即可“造”出符合当下人们审美的“人造歌词”。人工智能既为翻译行业带来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机结合等便利,又如双刃剑一样,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及未来同传被机器取代的担忧。但是短期内机器翻译仍然难以替代人。
(一)人工智能无法成功翻译文学作品的意象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所谓‘化境’,就是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为例,不同的翻译家有不同版本的译著。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信、达、雅,但哪种翻译是更“雅”的呢?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雅”就是不同的,每一个译本都是经典,都是业界的瑰宝,没有一个是标准的“哈姆雷特”,不能以任何标准“杀死”其他九百九十九个哈姆雷特。
(二)人工智能很难准确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语这门语言,虽然学习简单、使用方便、易于交流,却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广泛应用,就是因为它只是一门人造语言,没有民族历史的积淀和传承,难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今我们极力抢救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濒危语言,并不是惋惜它们被另一门语言替代,而是要保护语言背后的文化这份丰富的人类遗产。
(三)人工智能必须随时随地更新才能翻译新生
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例如2019年流行语“硬核”“雨女无瓜”“我太南了”等都属于新生词,不了解其源头和背景是很难翻译出来的。对机器翻译来说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随时随地更新数据、“学习”语料库,二是即使录入了相关数据也很难在语境中自然合理地运用。
四、新形势下日语教学改革方向
耶鲁大学的《1828年耶鲁报告》认为:“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伦的通才……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这是要学生花很大的努力和相当的代价的。”结合人工智能新形势,外语专业教学也应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以下以日语专业为例,在保证日语基础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教学的前提下,探讨在教学中侧重点的方向倾斜与改革。
(一)文化、社会相关课程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中,应当进一步关注学生情感目標的达成。例如学习遣唐使这一章节时,让学生自主设计路线、如身临其境地“重走大唐路”,既掌握了不同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大唐盛世繁华,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并对比当代社会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输入与逆输入,引导学生树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二)文学鉴赏相关课程日本文学、影视鉴赏等课程则应注重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操,用美学、艺术学等“边缘学科”激发学生对日语专业“主学科”的学习兴趣。
结语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人类的需求质量会更高。作为外语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运用人工智能的智慧、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思考如何对课程与教学进行重新架构,应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梁蓉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03).
[2]钱锺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M].上海:上海估计出版社,1979.
科学研究项目名称:《浅析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项目编号:zyyb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