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寓教学和能力培养于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贯彻于各自的教学实践中。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尚被不少教师所忽视。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兴趣 动机 自信 毅力
培养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这对进一步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在初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体会:在教学中我发现,差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决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立足课堂、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安排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学生就会产生“冷落感”,即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灌”是促使学生思想“开小差”的诱发因素。假如教师稍有疏忽,班级中即会出现“遗忘的角落”,从而会使一部分同学掉队,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具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施课”、“乱比评”、“无重点”,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失误或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反之,教师如能对相关知识设题、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碍,都是培养学生追根究底、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二、快慢恰当、培养恒心
针对初一新生入学考试成绩一般均能达到合格的特点,我认为搞“难题摸底”给学生“下马威”等做法,只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部分基础一般、智力较差的同学学习情绪压抑,加速出现分化。为此,从初一开始应重视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中小学衔接教学中,从非负数引进负数,完成有理数运算的教学进度放慢。2、整式加减、整式乘除的教学进度放慢。3、初一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使学生逐步从数、式运算过渡到对图形分析的教学进度放慢。对于上述基础章节,还需根据教材特点分阶段、按单元编写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恰当的《形成性测试题》,尽量做到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考查学生,逐个分析、过关,使各类不同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反映出自己的最佳成绩以及存在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地对个别中、差同学辅导、点拨提供一定的依据。
实践证明,从初一代数全程教学来看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进度的慢,赢得了因式分解教学进度的快;几何入门教学的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帮助,可赢得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推理论证教学进度的快,由于先慢后快的教学安排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使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能变被动为主动。
由于快慢恰当,增补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习题,可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恒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控制作业,培养毅力
随着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一般都能独立完成。于是,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也应作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坚持让学生每天有作业可做,且每天都有时间完成作业,事实上,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学生的“题海战术”,教师应以“题海战术”来备课,去精选例题与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趣、学的灵活和学得全面。
四、及时点拨、增强自信
由于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袭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因此,教师需要对差生关心、点拨,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息,调动他们学好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事实说明,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光靠批评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及时点拨,防微杜渐,调动学生内在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能在正确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将对数学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和拔尖人才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兴趣 动机 自信 毅力
培养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是素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这对进一步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在初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体会:在教学中我发现,差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决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立足课堂、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安排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提高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学生就会产生“冷落感”,即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灌”是促使学生思想“开小差”的诱发因素。假如教师稍有疏忽,班级中即会出现“遗忘的角落”,从而会使一部分同学掉队,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具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施课”、“乱比评”、“无重点”,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失误或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反之,教师如能对相关知识设题、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碍,都是培养学生追根究底、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二、快慢恰当、培养恒心
针对初一新生入学考试成绩一般均能达到合格的特点,我认为搞“难题摸底”给学生“下马威”等做法,只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部分基础一般、智力较差的同学学习情绪压抑,加速出现分化。为此,从初一开始应重视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中小学衔接教学中,从非负数引进负数,完成有理数运算的教学进度放慢。2、整式加减、整式乘除的教学进度放慢。3、初一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使学生逐步从数、式运算过渡到对图形分析的教学进度放慢。对于上述基础章节,还需根据教材特点分阶段、按单元编写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恰当的《形成性测试题》,尽量做到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考查学生,逐个分析、过关,使各类不同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反映出自己的最佳成绩以及存在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地对个别中、差同学辅导、点拨提供一定的依据。
实践证明,从初一代数全程教学来看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进度的慢,赢得了因式分解教学进度的快;几何入门教学的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帮助,可赢得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推理论证教学进度的快,由于先慢后快的教学安排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使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能变被动为主动。
由于快慢恰当,增补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习题,可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恒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控制作业,培养毅力
随着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一般都能独立完成。于是,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也应作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坚持让学生每天有作业可做,且每天都有时间完成作业,事实上,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学生的“题海战术”,教师应以“题海战术”来备课,去精选例题与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趣、学的灵活和学得全面。
四、及时点拨、增强自信
由于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袭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因此,教师需要对差生关心、点拨,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息,调动他们学好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事实说明,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光靠批评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及时点拨,防微杜渐,调动学生内在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能在正确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将对数学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和拔尖人才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