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物理教材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善于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关键词: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 实践资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初中物理教材更注重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物理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老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到学生大脑,为学生所了解和掌握。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演示实验要让学生来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比语言记忆效率要高出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以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由于实验不是学生亲手操作,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的观察、理解不够清晰,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要让给学生来做,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使演示试验获得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把提前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发给学生,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例如:演示“液体压强”实验时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具体过程为:(1)去掉矿泉水瓶底,用气球把瓶底盖住扎紧拉平,再把适量的水倒入瓶中,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2)把瓶中倒满水,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得更多;(3)把矿泉水瓶中倒满汽油,橡皮膜向下凸出的程度比装满水时少;(4)取一矿泉水瓶装满水,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的位置上扎几个孔,观察水向外喷出的情况。演示完以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液体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前面的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提出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当学生理解研究方法以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在场随时指导。1)在保持液体密度、深度不变时,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2)保持液体密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深度,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3)保持深度不变,换不同液体,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4)讨论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我是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的。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数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的环节就是验证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相对速度等。若要学生逐个进行探究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安排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感知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再由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归纳结论。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在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有更多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2)选好组长进行培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3)教师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实验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4)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3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教学资源
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知识和日常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实验探究”、“科学世界”等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然而正是这些小制作、小实验由于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积极的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小实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实验热情,同时掌握了相关的物理原理。对培养探究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的塑料瓶就可以做很多演示实验,效果都非常好。如:演示摩擦起电,将其代替塑料棒;将其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代替不同频率的音叉,可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将其装入一定量的水,加入适量的豆奶粉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向瓶盖照射,会看到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可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效果明显;对着瓶子发声,感觉瓶子在震动,可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还可以将其作为浮沉子等演示器材。
总之,生活处处有物理,作为物理教師要敢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为物理基础教育,为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 实践资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初中物理教材更注重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物理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老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到学生大脑,为学生所了解和掌握。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演示实验要让学生来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比语言记忆效率要高出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以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由于实验不是学生亲手操作,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的观察、理解不够清晰,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要让给学生来做,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使演示试验获得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把提前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发给学生,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例如:演示“液体压强”实验时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具体过程为:(1)去掉矿泉水瓶底,用气球把瓶底盖住扎紧拉平,再把适量的水倒入瓶中,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2)把瓶中倒满水,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得更多;(3)把矿泉水瓶中倒满汽油,橡皮膜向下凸出的程度比装满水时少;(4)取一矿泉水瓶装满水,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的位置上扎几个孔,观察水向外喷出的情况。演示完以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液体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前面的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提出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当学生理解研究方法以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在场随时指导。1)在保持液体密度、深度不变时,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2)保持液体密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深度,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3)保持深度不变,换不同液体,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4)讨论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我是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的。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数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的环节就是验证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相对速度等。若要学生逐个进行探究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安排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感知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再由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归纳结论。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在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有更多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2)选好组长进行培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3)教师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实验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4)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3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教学资源
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知识和日常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实验探究”、“科学世界”等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然而正是这些小制作、小实验由于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积极的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小实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实验热情,同时掌握了相关的物理原理。对培养探究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的塑料瓶就可以做很多演示实验,效果都非常好。如:演示摩擦起电,将其代替塑料棒;将其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代替不同频率的音叉,可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将其装入一定量的水,加入适量的豆奶粉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向瓶盖照射,会看到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可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效果明显;对着瓶子发声,感觉瓶子在震动,可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还可以将其作为浮沉子等演示器材。
总之,生活处处有物理,作为物理教師要敢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为物理基础教育,为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