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的河湟谷地,正是田野碧绿时节,记者来到海东市几个县区的乡村和田间地头,就扶贫进展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
富硒果蔬种植让农民尝尽甜头
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里,鲜嫩的人参果、西红柿、葡萄挂满了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平安发现富硒土壤后,让农民尝到的甜头。
平安区围绕“全力打造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区”的目标,不断引进和示范富硒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建成了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瞧,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的油桃大棚里,浓密的桃叶下,一个个红彤彤、沉甸甸的油桃挂满了枝头,分外诱人。园区技术员刘维文得意地说:“现在油桃已进入实验、示范阶段,随着天气转暖,油桃将会迎来收获期。”
旁边的西红柿大棚里,大大小小的西红柿挂在秧上,鲜红耀眼。种植户王丙德兴奋地说:“今年我承包了三个大棚,主要种植了西红柿、豇豆、菜瓜,目前已收入3万多元。”。
王丙德是平安区平安镇沈家村村民,在园区的带动下,承包了三个大棚种植果蔬。他告诉记者,菜瓜一年可以生产两茬,菜瓜的收入就达3万多元,算上豇豆、西红柿,一年预计可以收入6万多元。
据悉,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园区采取“公司+协会+科技示范+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农户经营为主,培养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260名。沈家村村民许正德就是其中一位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015年,他通过种植菜瓜和西红柿,收入5万多元。在尝到了甜头后,今年许正德承包了两个大棚,同样种植西红柿和菜瓜,目前已收入2万多元,离脱贫致富越来越近。
园区技术员刘维文还告诉记者:“所有果蔬长势喜人,农户采摘已经过半。双休日采摘的水果可以达到1000至2000斤,已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记者还从园区了解到,自动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流转土地3405亩,建成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1500栋,种植大果樱桃1000亩。2015年,园区实现经济效益17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为平安现代富硒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白草台人告别了苦日子
乐都区白草台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青砖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宽敞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家门,不少庄廓院门前停着轿车,昔日的穷山村披上了新装。
然而,以往的达拉乡白草台村,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群众生活生产状况很差,简直看不到希望。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状况,村民李世民一脸无奈:“以前家里住的都是土房子,最大的难题就是上学难、吃水难,遇上下雨天,行路更难。”而说起新村,他言语间透出自豪:“现在的新家占地200平方米,房子是100平方米的4室一厅一厨一卫,天然气、卫生间啥都有,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白草台村民告别土坯房,住上新家,都源于2013年白草台村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村后发生的新变化。2014年10月,全村96户村民集中迁到新居,政府为每户村民帮扶了5万元资金。
如今,白草台村整村搬迁到距离县城6公里的共和乡许家寨村。走进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纳顿巷”、“吐浑巷”等具有土族气息的巷道。村民李世民说,截至目前,白草台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共有154户贫困群众入住新村,其中,大部分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家庭经济开始稳步增长。达拉乡副书记杨金辉介绍,2014年,白草台村人均收入达3260元,2015年突破9000元,现已达到脱贫目标。
目前,白草台村正在规划打造以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为主的土族风情休闲旅游乡村,以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村主任告诉记者:“今后,我们还要发展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发展土族刺绣,让农民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拉面之乡”开创扶贫新途径
“截至目前,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报名对象达到2700人,签订合同780人,‘带薪在岗’实训人员已输出到岗56名。”该县就业局副局长马忠元介绍说。
地处黄河上游的化隆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世纪80年代末,化隆县广大群众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形式在全国各地从事和发展拉面经济。2015年,化隆县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达到14430户1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利润18亿元,拉面经济在农民收入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
近年来,化隆县依托拉面资源优势,将精准扶贫与极具地方特色的拉面经济相结合,推出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通过把扶贫对象推荐到规范的拉面实训店,以“带薪在岗实训”的方式,从“跑堂”培训成“拉面匠”、再扶持成“拉面老板”。实训对象为化隆县建档立卡的18至50周岁的贫困对象,总计实训人数5000多人。
马忠元说:“拉面店老板与实训人员签订一年以上的‘带薪在岗实训’用工协议,贫困对象在实训年满一年后,经评定合格即由化隆县就业局发放拉面技能合格证书,并给予1万元的奖励。”培训期间,拉面店老板要按照市场行情给贫困对象支付工资,年工资不低于3万元,并免费提供食宿及交通费,给贫困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实训店的拉面店老板和拉面师傅,每实训一个贫困对象并使其获得合格证书,也将获得数额不等的奖励。为了继续培育和发展拉面经济,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积极推出更多优惠政策,对愿意开办拉面店的贫困对象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创新扶贫新途径,使群众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富硒果蔬种植让农民尝尽甜头
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里,鲜嫩的人参果、西红柿、葡萄挂满了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平安发现富硒土壤后,让农民尝到的甜头。
平安区围绕“全力打造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区”的目标,不断引进和示范富硒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建成了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瞧,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的油桃大棚里,浓密的桃叶下,一个个红彤彤、沉甸甸的油桃挂满了枝头,分外诱人。园区技术员刘维文得意地说:“现在油桃已进入实验、示范阶段,随着天气转暖,油桃将会迎来收获期。”
旁边的西红柿大棚里,大大小小的西红柿挂在秧上,鲜红耀眼。种植户王丙德兴奋地说:“今年我承包了三个大棚,主要种植了西红柿、豇豆、菜瓜,目前已收入3万多元。”。
王丙德是平安区平安镇沈家村村民,在园区的带动下,承包了三个大棚种植果蔬。他告诉记者,菜瓜一年可以生产两茬,菜瓜的收入就达3万多元,算上豇豆、西红柿,一年预计可以收入6万多元。
据悉,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园区采取“公司+协会+科技示范+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农户经营为主,培养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260名。沈家村村民许正德就是其中一位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015年,他通过种植菜瓜和西红柿,收入5万多元。在尝到了甜头后,今年许正德承包了两个大棚,同样种植西红柿和菜瓜,目前已收入2万多元,离脱贫致富越来越近。
园区技术员刘维文还告诉记者:“所有果蔬长势喜人,农户采摘已经过半。双休日采摘的水果可以达到1000至2000斤,已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记者还从园区了解到,自动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流转土地3405亩,建成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1500栋,种植大果樱桃1000亩。2015年,园区实现经济效益17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为平安现代富硒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白草台人告别了苦日子
乐都区白草台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青砖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宽敞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家门,不少庄廓院门前停着轿车,昔日的穷山村披上了新装。
然而,以往的达拉乡白草台村,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群众生活生产状况很差,简直看不到希望。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状况,村民李世民一脸无奈:“以前家里住的都是土房子,最大的难题就是上学难、吃水难,遇上下雨天,行路更难。”而说起新村,他言语间透出自豪:“现在的新家占地200平方米,房子是100平方米的4室一厅一厨一卫,天然气、卫生间啥都有,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白草台村民告别土坯房,住上新家,都源于2013年白草台村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村后发生的新变化。2014年10月,全村96户村民集中迁到新居,政府为每户村民帮扶了5万元资金。
如今,白草台村整村搬迁到距离县城6公里的共和乡许家寨村。走进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纳顿巷”、“吐浑巷”等具有土族气息的巷道。村民李世民说,截至目前,白草台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共有154户贫困群众入住新村,其中,大部分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家庭经济开始稳步增长。达拉乡副书记杨金辉介绍,2014年,白草台村人均收入达3260元,2015年突破9000元,现已达到脱贫目标。
目前,白草台村正在规划打造以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为主的土族风情休闲旅游乡村,以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村主任告诉记者:“今后,我们还要发展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发展土族刺绣,让农民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拉面之乡”开创扶贫新途径
“截至目前,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扶贫报名对象达到2700人,签订合同780人,‘带薪在岗’实训人员已输出到岗56名。”该县就业局副局长马忠元介绍说。
地处黄河上游的化隆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世纪80年代末,化隆县广大群众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形式在全国各地从事和发展拉面经济。2015年,化隆县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达到14430户1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利润18亿元,拉面经济在农民收入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
近年来,化隆县依托拉面资源优势,将精准扶贫与极具地方特色的拉面经济相结合,推出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通过把扶贫对象推荐到规范的拉面实训店,以“带薪在岗实训”的方式,从“跑堂”培训成“拉面匠”、再扶持成“拉面老板”。实训对象为化隆县建档立卡的18至50周岁的贫困对象,总计实训人数5000多人。
马忠元说:“拉面店老板与实训人员签订一年以上的‘带薪在岗实训’用工协议,贫困对象在实训年满一年后,经评定合格即由化隆县就业局发放拉面技能合格证书,并给予1万元的奖励。”培训期间,拉面店老板要按照市场行情给贫困对象支付工资,年工资不低于3万元,并免费提供食宿及交通费,给贫困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实训店的拉面店老板和拉面师傅,每实训一个贫困对象并使其获得合格证书,也将获得数额不等的奖励。为了继续培育和发展拉面经济,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积极推出更多优惠政策,对愿意开办拉面店的贫困对象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创新扶贫新途径,使群众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