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 几十年来所延续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校学校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一条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之路,针对美术教育在观念上、体制上、模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关键词: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模式,上世纪50年代,趋于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美术教育是全盘地按前苏联美术院校模式进行建设,从管理体制、教学方式、学科建设以及课程内容无一例外的进行模仿构建,以此形成我国比较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支撑起中国近六十年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美术专业人才,中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无不受此惠泽,在当时的环境下,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直到今天,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仍然是循于这种模式的基本构架。但置于今天一个开放教育的大环境下,其局限性也显现出来,这种局限性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各个艺术院校的特色建设缺失;二是人才培养单一;三是由于当时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面不宽,以及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稀缺,致使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均是以培养专业创作人才为目标,造成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实质上成为一种“精英”人才培养。
二、我国高等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模式的片面性。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部分高等院校沿袭了高校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偏重美术的纯艺术性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轨,使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二是部分高等学校,重实践轻理论。一味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美术教育的规律,缺乏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第二,培养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没有广泛应用。(2)教学过程与市场贴近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尚未构建高水平的高等教学质量保障和运作体系。第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仅限于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缺乏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同时还缺乏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心和市场意识。
三、对于我国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首先要准确地认识美术人才教育的特殊性,艺术学科在西方属于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均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强调原创精神,注重独立思维和个性张扬的训练,而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构建。其次,改善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减少行政管理环节,将管理工作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职能,侧重动态管理、成效管理,弱化指标式的“标准”管理法,注重过程的监督服务与教学结果的考量,关键是各院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管理机制。第三,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本身就是高投入的教育学科,规模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美术人才培养,本人认为工作室教学制和导师责任制是美术教学制度较好的选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1)符合美术教学规律,世界各国基本是以此法教学;(2)责任明确,也可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征;(3)可以保持师生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主要是依靠导师具体指导、讲授、示范来实现。这种工作室的建立应是开放的,需要其他的教师和公共课程予以补充。以确保学生获得个性培养的同时能得到公共课程的知识。最后,强化教学实践课程,强调以课题带动课程。在经济发达社会,高等教育再不可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需要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连,课堂要引进社会项目,以社会文化建设项目和社会产品项目带动教学,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使教学贴近社会。建立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形成教学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适应新形势下的美术人才需求是每一个艺术院校面临的任务,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符合美术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才能使中国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闭理书,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 关于江苏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苏梅; 刘洪宁,美术教育研究, 2012.02
关键词: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模式,上世纪50年代,趋于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美术教育是全盘地按前苏联美术院校模式进行建设,从管理体制、教学方式、学科建设以及课程内容无一例外的进行模仿构建,以此形成我国比较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支撑起中国近六十年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美术专业人才,中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无不受此惠泽,在当时的环境下,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直到今天,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仍然是循于这种模式的基本构架。但置于今天一个开放教育的大环境下,其局限性也显现出来,这种局限性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各个艺术院校的特色建设缺失;二是人才培养单一;三是由于当时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面不宽,以及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稀缺,致使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均是以培养专业创作人才为目标,造成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实质上成为一种“精英”人才培养。
二、我国高等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模式的片面性。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部分高等院校沿袭了高校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偏重美术的纯艺术性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轨,使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二是部分高等学校,重实践轻理论。一味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美术教育的规律,缺乏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第二,培养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没有广泛应用。(2)教学过程与市场贴近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尚未构建高水平的高等教学质量保障和运作体系。第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仅限于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缺乏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同时还缺乏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心和市场意识。
三、对于我国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首先要准确地认识美术人才教育的特殊性,艺术学科在西方属于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均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强调原创精神,注重独立思维和个性张扬的训练,而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构建。其次,改善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减少行政管理环节,将管理工作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职能,侧重动态管理、成效管理,弱化指标式的“标准”管理法,注重过程的监督服务与教学结果的考量,关键是各院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管理机制。第三,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本身就是高投入的教育学科,规模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美术人才培养,本人认为工作室教学制和导师责任制是美术教学制度较好的选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1)符合美术教学规律,世界各国基本是以此法教学;(2)责任明确,也可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征;(3)可以保持师生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主要是依靠导师具体指导、讲授、示范来实现。这种工作室的建立应是开放的,需要其他的教师和公共课程予以补充。以确保学生获得个性培养的同时能得到公共课程的知识。最后,强化教学实践课程,强调以课题带动课程。在经济发达社会,高等教育再不可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需要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连,课堂要引进社会项目,以社会文化建设项目和社会产品项目带动教学,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使教学贴近社会。建立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形成教学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适应新形势下的美术人才需求是每一个艺术院校面临的任务,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符合美术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才能使中国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闭理书,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 关于江苏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苏梅; 刘洪宁,美术教育研究,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