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建构游戏是创造游戏的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乐高也是建构游戏的一种。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将自己对周围生活的印象反映在自己建构的物体中,这对于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大有裨益。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合适的策略引导是受游戏中的孩子欢迎的。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怎样玩积木的。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封等搭建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游戏分工合作能力。我们给幼儿投放的基本材料有中型实心积木、拱形积木、彩色积塑以及竹筒、汽车、牙膏盒、月饼盒、薯片桶等辅助材料。
情景1
老师在建构区准备了泡沫积木、彩色木头积木、彩色插塑积木、雪花片等建构材料,有五位小朋友走进了建构区。
健健先选择了几块长方体的泡沫积木,又拿了一块拱形积木,很快搭好了一座房子,但说实在的,这座房子和他往常搭的房子没有太多区别。
兴兴拿着一些圆形的插塑积木,漫无目的地摆弄着。我问:“兴兴,你在搭什么?”他低着头没有回答。
而昱昱、涛涛、康康三人则开心地坐在拱形积木上,涛涛和康康拿着积木互相交流些什么,而昱昱则漫无目的地搭了拆,拆了搭,三人之间偶尔有一些简单的互动。
对爸爸妈妈说
从兴兴漫无目的摆弄,昱昱对自己反复拼搭的都不满意,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建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尝试建构。在整个区域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区域的环境创设对孩子拼搭的启发也不多。就算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也局限于平面造型,即是那种平铺在地面或桌面上的拼搭,并没有三维立体的概念。有了这样的观察,我准备先在环境创设上作一些调整。
调整和帮助
我在活动区投放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不同形体的积木,引导孩子们在掌握这些形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我还打印了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图片,如房子、游乐场、幼儿园等,贴在区域的墙上供幼儿参考。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我让幼儿先观察图片,鼓励能力弱的幼儿模仿拼搭,能力强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拼搭。
情景2
5位幼儿(昱昱、涛涛、康康、孟孟、兴兴)进入了建构区,涛涛、康康、兴兴先看了看墙上的图片,然后拿起积木分工进行模仿建构,而昱昱和孟孟并没有参考墙上的图片,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拼搭。孟孟选择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稳定性较好的积木作为地基;昱昱则选择了圆柱体或细长的长方体作为柱子或大门,他们一边很认真地搭建,一边仔细地看着图纸。不一会儿,孟孟按照图纸搭建了三幢房子,基本上是以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而昱昱搭建的房子是一层的房屋,以三角形为屋顶,是模仿我上一次区角交流时的搭建方式。
分析:虽然这次建构不再局限于一座房子,而是出现了组合的建筑,这是一个进步,但孩子们的建构还是局限于房子。下面,是我和孩子们的讨论。
老师:你们住的房子周围都有些什么呀?
涛涛:房子旁边有很多树。
康康:我的房子附近有滑梯。
孟孟:房子旁边都有路的,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去。
老师:好吧,那我们就把房子周围的东西都展示出来怎么样?那样,我們住在里面就更方便,更快乐了!
孩子们又开始忙碌了,孟孟和康康选择了圆形插塑来搭建马路,而涛涛则选择了长方形的积木作为斑马线。这时,孩子们的兴趣也比较高涨,区域内的建构比原先丰富了。
对爸爸妈妈说
通过对环境、材料的调整和进行启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更高涨了,他们的建构不再局限于建筑物,而是开始关注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如房子周围的路、树、滑梯……这样一来,建构作品更丰富、也更有立体感了。而且,同伴之间也更愿意合作了。这时,我还是觉得孩子们的思维不够开阔,不够活跃。
调整和帮助
●丰富经验,增加拼搭样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带小朋友参观了幼儿园周围的小区、超市,超市附近有一座大桥,我们仔细观察了大桥,还特意去玩了小区里的滑滑梯和秋千,拍了很多照片。回来之后,我们将这些照片贴在建构区的墙上,以丰富孩子们的经验。
●添加辅助材料,帮助拓宽视野
在建构区,我们增添了很多辅助材料,有纸盒类、瓶罐类、纸筒类。孩子们开始将这些辅助材料运用到建构活动中。
情景3
进入区域后,孩子们自由合作。他们先是选择了块状的积木搭建了幼儿园的房子,然后用圆形的积木铺了条马路。
我问道:“幼儿园的门在哪儿呢?我们怎么走进去呢?”孟孟马上说:“老师你等下,我去找两个薯片筒做门柱子。”康康说:“幼儿园一进门就有滑梯。”兴兴说:“我们来搭一个滑梯吧!”康康和兴兴先是拿了块圆柱形的积木作为柱子,再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搭在圆柱形的积木上,很快,滑梯做好了。为了提醒孩子们运用辅料,我说:“啊呀,这个滑梯滑下去的部分是没有凹槽的,怎么办?”兴兴想用牙膏盒作为滑梯的凹槽,但牙膏盒是六面的,如何变出凹槽,孩子们进行了一番讨论,他们决定用剪刀剪掉牙膏盒其中三个多余的面。这样,一个有凹槽的滑梯就完成了。活动中,辅助材料对拓宽幼儿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确实起到了作用。
对爸爸妈妈说
在建构活动中,成人应注意观察,及时指导。如在情景二中,当幼儿搭建好房子处于满足和停滞的状态时,我们应提示:房子的旁边一般会是什么?幼儿马上想到马路,这样,新的搭建物又产生了。通过老师的引导、调整和帮助,在情景三中,孩子们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创意。
《纲要》指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行为及时进行点拨,给予幼儿显性指导。当幼儿对已有作品感到满足无法推进时,教师适当的追问可以促进幼儿的思考,让其在已有经验上有所提升和创新。对于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封等搭建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游戏分工合作能力。我们给幼儿投放的基本材料有中型实心积木、拱形积木、彩色积塑以及竹筒、汽车、牙膏盒、月饼盒、薯片桶等辅助材料。
情景1
老师在建构区准备了泡沫积木、彩色木头积木、彩色插塑积木、雪花片等建构材料,有五位小朋友走进了建构区。
健健先选择了几块长方体的泡沫积木,又拿了一块拱形积木,很快搭好了一座房子,但说实在的,这座房子和他往常搭的房子没有太多区别。
兴兴拿着一些圆形的插塑积木,漫无目的地摆弄着。我问:“兴兴,你在搭什么?”他低着头没有回答。
而昱昱、涛涛、康康三人则开心地坐在拱形积木上,涛涛和康康拿着积木互相交流些什么,而昱昱则漫无目的地搭了拆,拆了搭,三人之间偶尔有一些简单的互动。
对爸爸妈妈说
从兴兴漫无目的摆弄,昱昱对自己反复拼搭的都不满意,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建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尝试建构。在整个区域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区域的环境创设对孩子拼搭的启发也不多。就算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也局限于平面造型,即是那种平铺在地面或桌面上的拼搭,并没有三维立体的概念。有了这样的观察,我准备先在环境创设上作一些调整。
调整和帮助
我在活动区投放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不同形体的积木,引导孩子们在掌握这些形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我还打印了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图片,如房子、游乐场、幼儿园等,贴在区域的墙上供幼儿参考。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我让幼儿先观察图片,鼓励能力弱的幼儿模仿拼搭,能力强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拼搭。
情景2
5位幼儿(昱昱、涛涛、康康、孟孟、兴兴)进入了建构区,涛涛、康康、兴兴先看了看墙上的图片,然后拿起积木分工进行模仿建构,而昱昱和孟孟并没有参考墙上的图片,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拼搭。孟孟选择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些稳定性较好的积木作为地基;昱昱则选择了圆柱体或细长的长方体作为柱子或大门,他们一边很认真地搭建,一边仔细地看着图纸。不一会儿,孟孟按照图纸搭建了三幢房子,基本上是以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而昱昱搭建的房子是一层的房屋,以三角形为屋顶,是模仿我上一次区角交流时的搭建方式。
分析:虽然这次建构不再局限于一座房子,而是出现了组合的建筑,这是一个进步,但孩子们的建构还是局限于房子。下面,是我和孩子们的讨论。
老师:你们住的房子周围都有些什么呀?
涛涛:房子旁边有很多树。
康康:我的房子附近有滑梯。
孟孟:房子旁边都有路的,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去。
老师:好吧,那我们就把房子周围的东西都展示出来怎么样?那样,我們住在里面就更方便,更快乐了!
孩子们又开始忙碌了,孟孟和康康选择了圆形插塑来搭建马路,而涛涛则选择了长方形的积木作为斑马线。这时,孩子们的兴趣也比较高涨,区域内的建构比原先丰富了。
对爸爸妈妈说
通过对环境、材料的调整和进行启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更高涨了,他们的建构不再局限于建筑物,而是开始关注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如房子周围的路、树、滑梯……这样一来,建构作品更丰富、也更有立体感了。而且,同伴之间也更愿意合作了。这时,我还是觉得孩子们的思维不够开阔,不够活跃。
调整和帮助
●丰富经验,增加拼搭样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带小朋友参观了幼儿园周围的小区、超市,超市附近有一座大桥,我们仔细观察了大桥,还特意去玩了小区里的滑滑梯和秋千,拍了很多照片。回来之后,我们将这些照片贴在建构区的墙上,以丰富孩子们的经验。
●添加辅助材料,帮助拓宽视野
在建构区,我们增添了很多辅助材料,有纸盒类、瓶罐类、纸筒类。孩子们开始将这些辅助材料运用到建构活动中。
情景3
进入区域后,孩子们自由合作。他们先是选择了块状的积木搭建了幼儿园的房子,然后用圆形的积木铺了条马路。
我问道:“幼儿园的门在哪儿呢?我们怎么走进去呢?”孟孟马上说:“老师你等下,我去找两个薯片筒做门柱子。”康康说:“幼儿园一进门就有滑梯。”兴兴说:“我们来搭一个滑梯吧!”康康和兴兴先是拿了块圆柱形的积木作为柱子,再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搭在圆柱形的积木上,很快,滑梯做好了。为了提醒孩子们运用辅料,我说:“啊呀,这个滑梯滑下去的部分是没有凹槽的,怎么办?”兴兴想用牙膏盒作为滑梯的凹槽,但牙膏盒是六面的,如何变出凹槽,孩子们进行了一番讨论,他们决定用剪刀剪掉牙膏盒其中三个多余的面。这样,一个有凹槽的滑梯就完成了。活动中,辅助材料对拓宽幼儿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确实起到了作用。
对爸爸妈妈说
在建构活动中,成人应注意观察,及时指导。如在情景二中,当幼儿搭建好房子处于满足和停滞的状态时,我们应提示:房子的旁边一般会是什么?幼儿马上想到马路,这样,新的搭建物又产生了。通过老师的引导、调整和帮助,在情景三中,孩子们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创意。
《纲要》指出,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行为及时进行点拨,给予幼儿显性指导。当幼儿对已有作品感到满足无法推进时,教师适当的追问可以促进幼儿的思考,让其在已有经验上有所提升和创新。对于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