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特立独行,不入流俗,其开创性的艺术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欣赏他的杰作,会油然而生一种快意和敬意,那种勃勃的律动,那种特别的韵味,那种虎虎的生气,那种令人惊心动魄的震撼力,真是令人欲罢不能,叹为观止,这个别具一格的“三多”就是其中一个的侧面。
一、名号多
古人对自己的名号可谓讲究,慢说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就算闾里布衣,贩夫走卒也会斟之酌之,首先要有意义,要吉祥,甚至还要融进些人生的梦想,为使其能够尽量饱满深厚,因而在“名”之外,再在“字”上做足文章,更有饱学之士还会有“号”,甚至还不是一个,米芾就是这样的一个嗜于此道的人。他生于1051年(宋仁宗皇祐三年),本来他叫米黻,“黻”或读fú,或读fù,其本意是指礼服上的花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多穿着这样的衣服,戴着这样纹饰的帽子上朝,后来也指官印上的丝带,其贵意显而易见。可能是这个字笔画较为繁琐,41岁之后遂改为米芾,“芾:始出于《诗经·国风·召南·甘棠》中,是草木茂盛的意思,寓意为前人栽下的树木,可供后人乘凉;前人创下的基业,可让后人坐享。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树木睹物思人;后人为了感念前人,把基业代代相传。这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也比原来的那个更多了对人生价值观的自觉选择,从此,这个名字就一直与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他的名,他的字叫元章,米元章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由于他从小居住在襄阳,因此自己就名之曰“襄阳漫士”,别人也往往称其为米襄阳。因襄阳东南15公里处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山鹿门山,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米芾对他们很是敬重,因而又号“鹿门居士”,有向其趋近之意。后来他定居润州后,盖了一座房子名之曰“海岳庵”,因此又号曰“海岳外史”。因其曾任职于淮阳,又号“淮阳外史”。世人又因其违世脱俗,倜傥不羁,又号之曰“米颠”。除了这些外,还有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天碍居士、鬻雄后人等等别号,从而,为他这个颇富传奇色彩的艺术家格外增添了几许迷人的曼妙和逸趣。
二、师承多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后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书壁以沈传师为主。”这段《自叙帖》基本上概括了他广汲博取的艺术之径。
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创立的颜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其雄伟开张,势不可挡的那种美令他痴,令他迷,这种从小确立的审美倾向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将颜体打下较为牢固的根基之后,米芾又如饥似渴地迷上了柳公权。柳字体势雄健,骨力遒劲,严谨有致,沉着痛快。较之颜体,更显骨力。米芾曾赞赏不已,临摹柳帖《金刚经》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当他发觉柳字的源头在欧体时,遂义无反顾地拥抱了欧阳询,对其经典之作《度尚帖》、《庾亮帖》,下了极大的功夫和心力参摩其中的“险劲”。
褚遂良是米芾敬佩一生的书法前辈,他在《书评》中曾这样评说:“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如非学褚最久,或许很难把褚字的妙处说得如此入木三分。”米芾研习褚分外诚笃,日夜精进,终于得其真髓。
在打好了坚实的根基之后,接受好友苏轼的建议,改宗晋之二王,并到处寻访晋人法帖。
还有罗让、周越、苏舜钦、段季展,沈传师等领风骚于一时的书坛大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过米芾,特别是晋武帝,米芾对他的书法艺术有着与时人完全不同的视角和体验,可谓推崇极至。
米芾犹如海绵吸水一样,贪婪无比地汲取着前辈大师的才华和智慧,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终于在他50多岁时,成为深深影响后世的一代宗师。
三、变化多
米芾对艺术的执着和创新亘古罕见,新、奇、变贯穿了他一生的艺术实践。有时,哪怕是在同一幅书作,也往往会有比较明显的跳跃、反差与变化,著名的《紫金研帖》和《临沂使君帖》就是这样的极品。
他坚执“出于天真”、“笔笔不同”的艺术理念,通过将尖、方、直、圆、厚等多种形式要素自然、巧妙又不乏尖锐冲突地融于一个完整和谐的作品中,制造出对比、反衬、灵动、弹性、富有张力,达到“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一佳士也”的艺术效果。以侧锋为主,间以粗细、轻重、疾徐、动静、刚柔的变化,以圆劲秀挺为依皈。善于在正侧、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即“八面出锋”,从而形成酣畅淋漓的视觉冲击力。
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对其予以高度评价:“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芾的艺术实践,走出了一条通向书法艺术峰巅的成功之路。他的“三多”,更像一桢生动的碑帖,为无数的后学者递上登堂入室的手杖。
一、名号多
古人对自己的名号可谓讲究,慢说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就算闾里布衣,贩夫走卒也会斟之酌之,首先要有意义,要吉祥,甚至还要融进些人生的梦想,为使其能够尽量饱满深厚,因而在“名”之外,再在“字”上做足文章,更有饱学之士还会有“号”,甚至还不是一个,米芾就是这样的一个嗜于此道的人。他生于1051年(宋仁宗皇祐三年),本来他叫米黻,“黻”或读fú,或读fù,其本意是指礼服上的花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多穿着这样的衣服,戴着这样纹饰的帽子上朝,后来也指官印上的丝带,其贵意显而易见。可能是这个字笔画较为繁琐,41岁之后遂改为米芾,“芾:始出于《诗经·国风·召南·甘棠》中,是草木茂盛的意思,寓意为前人栽下的树木,可供后人乘凉;前人创下的基业,可让后人坐享。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树木睹物思人;后人为了感念前人,把基业代代相传。这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也比原来的那个更多了对人生价值观的自觉选择,从此,这个名字就一直与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他的名,他的字叫元章,米元章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由于他从小居住在襄阳,因此自己就名之曰“襄阳漫士”,别人也往往称其为米襄阳。因襄阳东南15公里处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山鹿门山,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米芾对他们很是敬重,因而又号“鹿门居士”,有向其趋近之意。后来他定居润州后,盖了一座房子名之曰“海岳庵”,因此又号曰“海岳外史”。因其曾任职于淮阳,又号“淮阳外史”。世人又因其违世脱俗,倜傥不羁,又号之曰“米颠”。除了这些外,还有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天碍居士、鬻雄后人等等别号,从而,为他这个颇富传奇色彩的艺术家格外增添了几许迷人的曼妙和逸趣。
二、师承多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后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书壁以沈传师为主。”这段《自叙帖》基本上概括了他广汲博取的艺术之径。
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创立的颜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其雄伟开张,势不可挡的那种美令他痴,令他迷,这种从小确立的审美倾向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将颜体打下较为牢固的根基之后,米芾又如饥似渴地迷上了柳公权。柳字体势雄健,骨力遒劲,严谨有致,沉着痛快。较之颜体,更显骨力。米芾曾赞赏不已,临摹柳帖《金刚经》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当他发觉柳字的源头在欧体时,遂义无反顾地拥抱了欧阳询,对其经典之作《度尚帖》、《庾亮帖》,下了极大的功夫和心力参摩其中的“险劲”。
褚遂良是米芾敬佩一生的书法前辈,他在《书评》中曾这样评说:“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如非学褚最久,或许很难把褚字的妙处说得如此入木三分。”米芾研习褚分外诚笃,日夜精进,终于得其真髓。
在打好了坚实的根基之后,接受好友苏轼的建议,改宗晋之二王,并到处寻访晋人法帖。
还有罗让、周越、苏舜钦、段季展,沈传师等领风骚于一时的书坛大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过米芾,特别是晋武帝,米芾对他的书法艺术有着与时人完全不同的视角和体验,可谓推崇极至。
米芾犹如海绵吸水一样,贪婪无比地汲取着前辈大师的才华和智慧,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终于在他50多岁时,成为深深影响后世的一代宗师。
三、变化多
米芾对艺术的执着和创新亘古罕见,新、奇、变贯穿了他一生的艺术实践。有时,哪怕是在同一幅书作,也往往会有比较明显的跳跃、反差与变化,著名的《紫金研帖》和《临沂使君帖》就是这样的极品。
他坚执“出于天真”、“笔笔不同”的艺术理念,通过将尖、方、直、圆、厚等多种形式要素自然、巧妙又不乏尖锐冲突地融于一个完整和谐的作品中,制造出对比、反衬、灵动、弹性、富有张力,达到“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一佳士也”的艺术效果。以侧锋为主,间以粗细、轻重、疾徐、动静、刚柔的变化,以圆劲秀挺为依皈。善于在正侧、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即“八面出锋”,从而形成酣畅淋漓的视觉冲击力。
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对其予以高度评价:“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芾的艺术实践,走出了一条通向书法艺术峰巅的成功之路。他的“三多”,更像一桢生动的碑帖,为无数的后学者递上登堂入室的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