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问题教学;高效课堂;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34-0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接收知识渠道的拓宽,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丰富多样,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提高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
一、设计主问题,深入启发
问题当然应该由老师首先提出。笔者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从题目人手先设计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作者是想北平?不是写北平,爱北平?”引导出文章的写作背景。紧接着设计两个二级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深沉而直接表现作者对北平的想?如何表达他对北平的想?”
要想使问题问的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究”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花哨的问题。
二、规避无效问题,探究发现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全是评价性的或可以讨论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积累不够带来的阅读困难问题,阅读方法不当带来的阅读速度问题,文本不熟带来的理解肤浅问题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补充资料的形式事先解决。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也要摒弃判断式提问,学生能异口同声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问题,往往说明教师所提的问题有“问题”,未必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帮助。太艰深的和大而无当的问题会使学生不会答或不知如何答。有次听公开课,教师教学《鸿门宴》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项羽是失败者呢?”这就显得过于刻板和教条了,容易使学生思想单一化。课堂提问要增强评价性或创造性,评价性能强化智慧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学习鉴赏方法和增加阅读兴味。如学习屈原的《渔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请谈一谈你如何看待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创造性问题是对课文作创造性阅读。如《鸿门宴》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羽会走到乌江自刎的境地呢?”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三、灵活设置问点,激发引导
有价值的问题就在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因,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授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一文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是否表示作者的人生中亲情的匮乏?对将来人生可能面对的‘寒风’你如何理解的?”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知道“寒风”的表层意思,即客观的自然气候和生存环境、状态的恶劣。由“人生中亲情的匮乏”联想到深层含义,即精神、灵魂上的寒冷,包括人们在艰辛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冷漠、孤独、无助和无奈等。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他的亲人,这说明作者认为在艰辛的生活中,更应该去关爱亲人,珍惜亲情。文章让我们懂得不但要珍惜身体,还要珍惜生命中的许多感受。我们每个个体都会经历这样的“寒风”,坚强去面对,因为生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顽强与坚忍。
四、摒弃权威,多元解答
许多老师分析问题时提出一些问题,总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理解。这种“以教师为标准”的做法,或者“我说了算”、“我说的就是对的”的权威式一言堂,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讲的,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局限了学生的视野,这是最应该摒弃的。有次听公开课,授课者在沈从文的《边城》教学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翠翠也老大不小了,为什么我总觉得她成熟的生命里缺少了点什么呢?大家说说看。”有的说缺少了理解;有的说她得到的爷爷的爱是不完整的,没有父母的爱生命是不完整的;有的说她生活的圈子太小,不知道淌过眼前的水就是一片无垠的天地;有的说是没有倾诉的对象;有的说身体的成熟不能等同于生命的成熟……学生讨论着,诵读着,争执着,唏嘘着,叹息着,感悟着,书写着。丰富的答案,给了我们很多文本之外的思考。
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表述方式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问题若有个性化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文中所写的仙境?”很多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可以理解为幸福欢乐的聚会,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致很高,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反衬现实的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说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的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但是凡人无法介入,与皇室贵族骄奢淫逸不容普通百姓靠近十分相似。通过热烈讨论,学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其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适时鼓励,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有效答问,后续再生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一学生回答一教师反馈。教师的提问和反馈恰恰是反映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教师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要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回答的水平。如《纪念刘和珍君》中设计这样的问题: “作者为何要纪念刘和珍君?纪念她的什么?纪念的教训和意义是什么?”这种追问实际上是一种点拨和启发,指示一条路径,拓展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切实、优质的解决问题。
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追问时,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这便是转问。这种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的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
问题式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过程”:问题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展开,在补充、修正、完善的过程中解决。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实现的前提显然依靠的是课堂中的“问题”引领。以“质疑求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思维的王国,才是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教师立足于文本,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师生共同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活力,才能正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问题教学;高效课堂;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34-0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接收知识渠道的拓宽,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丰富多样,课堂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提高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
一、设计主问题,深入启发
问题当然应该由老师首先提出。笔者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从题目人手先设计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作者是想北平?不是写北平,爱北平?”引导出文章的写作背景。紧接着设计两个二级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深沉而直接表现作者对北平的想?如何表达他对北平的想?”
要想使问题问的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究”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花哨的问题。
二、规避无效问题,探究发现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全是评价性的或可以讨论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积累不够带来的阅读困难问题,阅读方法不当带来的阅读速度问题,文本不熟带来的理解肤浅问题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补充资料的形式事先解决。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也要摒弃判断式提问,学生能异口同声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问题,往往说明教师所提的问题有“问题”,未必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帮助。太艰深的和大而无当的问题会使学生不会答或不知如何答。有次听公开课,教师教学《鸿门宴》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项羽是失败者呢?”这就显得过于刻板和教条了,容易使学生思想单一化。课堂提问要增强评价性或创造性,评价性能强化智慧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学习鉴赏方法和增加阅读兴味。如学习屈原的《渔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请谈一谈你如何看待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创造性问题是对课文作创造性阅读。如《鸿门宴》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羽会走到乌江自刎的境地呢?”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丰富多彩,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三、灵活设置问点,激发引导
有价值的问题就在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因,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授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一文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是否表示作者的人生中亲情的匮乏?对将来人生可能面对的‘寒风’你如何理解的?”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知道“寒风”的表层意思,即客观的自然气候和生存环境、状态的恶劣。由“人生中亲情的匮乏”联想到深层含义,即精神、灵魂上的寒冷,包括人们在艰辛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冷漠、孤独、无助和无奈等。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他的亲人,这说明作者认为在艰辛的生活中,更应该去关爱亲人,珍惜亲情。文章让我们懂得不但要珍惜身体,还要珍惜生命中的许多感受。我们每个个体都会经历这样的“寒风”,坚强去面对,因为生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顽强与坚忍。
四、摒弃权威,多元解答
许多老师分析问题时提出一些问题,总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理解。这种“以教师为标准”的做法,或者“我说了算”、“我说的就是对的”的权威式一言堂,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讲的,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局限了学生的视野,这是最应该摒弃的。有次听公开课,授课者在沈从文的《边城》教学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翠翠也老大不小了,为什么我总觉得她成熟的生命里缺少了点什么呢?大家说说看。”有的说缺少了理解;有的说她得到的爷爷的爱是不完整的,没有父母的爱生命是不完整的;有的说她生活的圈子太小,不知道淌过眼前的水就是一片无垠的天地;有的说是没有倾诉的对象;有的说身体的成熟不能等同于生命的成熟……学生讨论着,诵读着,争执着,唏嘘着,叹息着,感悟着,书写着。丰富的答案,给了我们很多文本之外的思考。
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表述方式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问题若有个性化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文中所写的仙境?”很多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可以理解为幸福欢乐的聚会,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致很高,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反衬现实的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有的学生说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的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但是凡人无法介入,与皇室贵族骄奢淫逸不容普通百姓靠近十分相似。通过热烈讨论,学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其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适时鼓励,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有效答问,后续再生
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一学生回答一教师反馈。教师的提问和反馈恰恰是反映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教师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要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回答的水平。如《纪念刘和珍君》中设计这样的问题: “作者为何要纪念刘和珍君?纪念她的什么?纪念的教训和意义是什么?”这种追问实际上是一种点拨和启发,指示一条路径,拓展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切实、优质的解决问题。
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追问时,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这便是转问。这种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的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
问题式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过程”:问题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展开,在补充、修正、完善的过程中解决。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实现的前提显然依靠的是课堂中的“问题”引领。以“质疑求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思维的王国,才是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教师立足于文本,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师生共同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活力,才能正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