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同化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有很大的启示。语文课堂导语应做到与旧知识相衔接,与新知识相关联,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做到融情、设疑,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体验。
关键字:先行组织者;中学语文;导语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美国辐射到全世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同化的理论指出,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利用其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以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因此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策略莫过于在学习开始之前提供一些可以起固定作用的材料作为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创设新旧知识联结的教学策略,称为先行组织者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更是如此。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始,如同乐章的序曲,对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听众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巧妙的导语设计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强化教学的导入环节。恰当的课堂导入语,需要把握先行组织者的特点,发挥实际作用。
(一)导语设计应与旧知识相衔接,与新知识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设计的目的是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知识,如果导语设计脱离了两者的联系另谋他路,就不再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老王》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以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贫穷还是富有?有谁能为大家畅想一下今后的理想生活啊?”学生纷纷讨论回答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此时老师总结说:“大家都向往富裕圆满的幸福生活,但是总有一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王的世界”。
这个导入语作为课文第一课时的授课导语就十分恰当。通过引起同学们对富裕幸福生活的畅想,对比引出老王贫困卑微的生活现状,激发学生在对比中深思,在学生心里创设了情感的连接点,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做到了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但是,这样的导语如果作为第二课时对文章深入剖析阶段的导语就不太合适。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应着重挖掘文本内涵,了解老王悲惨遭遇的社会原因,深析人间“善”的含义,进而引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将此导语放在这时运用,就无法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设桥梁,起不到帮助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二)导语设计应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
好的课堂导语应帮助学生区分新旧知识的异同,增加可辨别性,保证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是“号角,为你长鸣”,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包括“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和“底层的光芒”三部分,教师在讲解本专题最后一课《老王》时可以采用比较式组织者导入:“殉道者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烈士面对国家兴亡毅然选择义大于生,号角应该为他们长鸣,然而除了英雄,还有很多生活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比如《品质》中的兄弟俩,为了做出最好的鞋子没有因为金钱而放弃道义,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老王》。老王怎样用自己的人生奏出最美的乐章?号角是否为之长鸣?让我们走进老王的生活。”这个导语设计,关注了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将整个单元的课文用一条主线串联并指出了它们的区别,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新课文,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三)导语设计应善于融情、设疑,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体验
“教育者的成功和艺术,就在于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其思想的燧石溅出心灵的火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调,营造出与课文情感相类似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前做好预期的情感准备。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祝福》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从书中或电影里都或多或少的感受过封建社会对人民幸福的摧残,谁能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学生纷纷回答如《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皇帝去世所有皇妃陪葬等情节。教师总结归纳说:“种种事实都向我们昭示着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漠视生命,扼杀幸福,处于社会底层的朴实劳动人民卑微低贱的活着,用血泪书写着对历史的哀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可怜的妇人——祥林嫂,去倾听她的心声。”这个导语设计首先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习打下情感基础,以“情”促学,融情于教,将情感融入课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在导语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独具匠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对课文《孔乙己》进行深入剖析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有人说,能说得出的痛苦就不是真痛苦,那么我们不禁联想,什么样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大家也许看过很多悲剧,它们让我们流泪、悲伤和痛苦,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心里很痛却哭不出来。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孔乙己》写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让学生怀揣疑问走进课文能更好的瞄准学习目标指向,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如讲解《空城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敌压境,你手无寸铁,如何退敌?敌强我弱,如何机智迎战?”如此导入使学生对新知识迅速产生了兴趣,在探求真相的心理驱动下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猜谜和讲故事等方法也很适用于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的导入阶段是讲授课文前的准备阶段,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虽然导入阶段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它能够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有助于整合新旧知识,增强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作用显著。重视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助于语文课堂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木塔里甫 王鹏:先行组织者策略及其机制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
[3]祝中录:概念教学中的遗忘与记忆[J].湖北教育.1997.
[4]颜顾本: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晋江市教育社区.2009.
[5]黄焱 戴祖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9.
关键字:先行组织者;中学语文;导语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美国辐射到全世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同化的理论指出,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利用其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概念以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因此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策略莫过于在学习开始之前提供一些可以起固定作用的材料作为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创设新旧知识联结的教学策略,称为先行组织者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更是如此。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始,如同乐章的序曲,对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听众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巧妙的导语设计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强化教学的导入环节。恰当的课堂导入语,需要把握先行组织者的特点,发挥实际作用。
(一)导语设计应与旧知识相衔接,与新知识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设计的目的是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知识,如果导语设计脱离了两者的联系另谋他路,就不再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老王》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以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贫穷还是富有?有谁能为大家畅想一下今后的理想生活啊?”学生纷纷讨论回答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此时老师总结说:“大家都向往富裕圆满的幸福生活,但是总有一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王的世界”。
这个导入语作为课文第一课时的授课导语就十分恰当。通过引起同学们对富裕幸福生活的畅想,对比引出老王贫困卑微的生活现状,激发学生在对比中深思,在学生心里创设了情感的连接点,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做到了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但是,这样的导语如果作为第二课时对文章深入剖析阶段的导语就不太合适。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应着重挖掘文本内涵,了解老王悲惨遭遇的社会原因,深析人间“善”的含义,进而引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将此导语放在这时运用,就无法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设桥梁,起不到帮助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二)导语设计应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
好的课堂导语应帮助学生区分新旧知识的异同,增加可辨别性,保证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是“号角,为你长鸣”,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包括“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和“底层的光芒”三部分,教师在讲解本专题最后一课《老王》时可以采用比较式组织者导入:“殉道者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烈士面对国家兴亡毅然选择义大于生,号角应该为他们长鸣,然而除了英雄,还有很多生活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比如《品质》中的兄弟俩,为了做出最好的鞋子没有因为金钱而放弃道义,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老王》。老王怎样用自己的人生奏出最美的乐章?号角是否为之长鸣?让我们走进老王的生活。”这个导语设计,关注了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将整个单元的课文用一条主线串联并指出了它们的区别,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新课文,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三)导语设计应善于融情、设疑,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体验
“教育者的成功和艺术,就在于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其思想的燧石溅出心灵的火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调,营造出与课文情感相类似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前做好预期的情感准备。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祝福》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从书中或电影里都或多或少的感受过封建社会对人民幸福的摧残,谁能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学生纷纷回答如《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皇帝去世所有皇妃陪葬等情节。教师总结归纳说:“种种事实都向我们昭示着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漠视生命,扼杀幸福,处于社会底层的朴实劳动人民卑微低贱的活着,用血泪书写着对历史的哀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可怜的妇人——祥林嫂,去倾听她的心声。”这个导语设计首先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习打下情感基础,以“情”促学,融情于教,将情感融入课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在导语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独具匠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对课文《孔乙己》进行深入剖析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有人说,能说得出的痛苦就不是真痛苦,那么我们不禁联想,什么样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大家也许看过很多悲剧,它们让我们流泪、悲伤和痛苦,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心里很痛却哭不出来。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孔乙己》写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让学生怀揣疑问走进课文能更好的瞄准学习目标指向,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如讲解《空城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敌压境,你手无寸铁,如何退敌?敌强我弱,如何机智迎战?”如此导入使学生对新知识迅速产生了兴趣,在探求真相的心理驱动下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猜谜和讲故事等方法也很适用于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的导入阶段是讲授课文前的准备阶段,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虽然导入阶段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它能够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有助于整合新旧知识,增强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作用显著。重视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助于语文课堂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木塔里甫 王鹏:先行组织者策略及其机制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
[3]祝中录:概念教学中的遗忘与记忆[J].湖北教育.1997.
[4]颜顾本: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晋江市教育社区.2009.
[5]黄焱 戴祖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