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称人体面部五官“眼眶”部位的用词较为丰富,从上古至今有:眦、目眦、目匡、眼匡、眶、眼眦、目眶、眼眶、眼缘、目围、矔、眮、眼膛、眼圈等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根据古今大量文献著作用词例句分析,探讨“眼眶”部位用词的演变更替关系。
關键词:眦;目匡;眼眶;历时演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408-02
1 上古时期
1.1 眦、目眦
“眦”是最早指称眼眶的名称之一。在先秦时期的用例有如:
1) 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蛟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蛟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列子·汤问》第五)
2)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3)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到了两汉时期,“眦”发展迅速,使用频率增高,在继续表示眼眶的同时,又与“目”组合产生了“目眦”一词,亦指称眼眶。例如:“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汉代辞书《急就篇》中已经有“目眦”一词,如“目眦伤赤也”;《释名》里也出现过“目眦”一词,例如“目眦伤赤曰?,?,末也。创在目两末也。”这说明到了汉代时期,“目眦”也成了一个为人们熟悉的词,甚至是指称眼眶的主要名称之一。这个时期,“眦”一般已经很少单独使用指称眼眶了,而是与其他语素一起组合成词表义,如“目眦”“睚眦”等。因此,我们认为,两汉时期 “目眦”一词已逐渐代替“眦”来指称眼眶了。
1.2 目匡、眼匡、眶
指称眼眶的“目匡”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陷。”汉代《说文解字》:“眥,目匡也”。“目匡”在《释名》里共出现2次,“眸子明而不正曰通视,言通达目匡一方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尽管汉代辞书中已经使用了该词,但“目匡”在当时文献中的出现频率较低。
与“目匡”一样作为眼眶的名称的“眼匡”一词出现于汉代,最早见于《释名》卷二:“睫,插接也。插于眼匡而相接也。”但“眼匡”亦罕见于该时期文献之中。
指称眼眶的名称“眶”出现较早,最早见于《列子》卷四中,且有2例,“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和“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然而其后两汉时期“眶”发展较为缓慢,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低。
我们认为,先秦时期,指称眼眶时,“眦”占主导地位;到了两汉时期,“目眦”则已成为指称眼眶的主要名称。
2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出现了很多指称眼眶的名称,主要有:眼眦、目眶、眼眶、眼缘、目围、矔以及眮等。
2.1 眼眦
“眼眦”一词最早见于郭璞的《尔雅注》中:“牛黒眦牰。注:眼眦黒”。但例句中“眼眦”的主体是动物。之后,“眼眦”才逐渐用以指称人的眼眶的。这些用例多见于隋唐时期的医学典籍。例如:
1) 肝热不止冲眼,眼眦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方》)
2) 收取铜器上脂烟,傅眼眦疮上。(唐·王焘《外台秘要方·目赤痛方》)
3) 用四十九重纸封,一日去一重,去尽,然后用一黍米大点眼眦中,极效。(唐·王焘《外台秘要方·目赤痛方》)
以上三例中的“眼眦”便是表示眼眶。这一时期,“眼眦”在文献中的用例较多。
2.2 目眶、眼眶
魏晋南北朝时期,“眶”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但在指称眼眶时,多与其他语素组合成双音节表示,比如“目眶”。 “目眶”最早见于晋代医学文献,《针灸甲乙经》卷八“目眶陷真藏脉,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死。”显然,该例子是引自《黄帝内经》,只是《黄帝内经》中的“目匡” 已经变成了“目眶”。 “目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文献里的用例有如:
1) 病人阴阳绝竭,目眶陷者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2) 目眶痛,发落,诊其脉数而散者,失精脉也。(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虚劳病诸候下》)
3) 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中烦懊。(唐·王焘《外台祕要方·溪毒方》)
以上都是指称眼眶的“目眶”一词的用例。
南朝梁时的辞书《玉篇》已经收有“眶”一词,并训释为“眼眶也”,这说明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指称眼眶这个部位的词“眼眶”。指称眼眶的“眼眶”一词在该时期著作中的用例有如:
瞳子前后肉不满,皆凶恶。若旋毛眼眶上,寿四十年;值眶骨中,三十年;值中眶下,十八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1) 若眼眶青黑,捣生萝蔔护贴。(唐·孙思邈《銀海精微·卷上》)
2) 腹胀头痛,眼眶疼,先有癖实不消。(唐·王焘《外台祕要方·乳石发动热气上冲诸形候解压方》)
3) 疹才出,急用以涂面,从耳前眼眶边厚涂之,以防疮子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
“眼眶”在这一时期的用例较多。
2.3 眼缘、目围、矔、眮
表眼眶之义的“眼缘”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著作,如《图画见闻志·卷一》:“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自嘴喙口脸眼縁,丛林脑毛,披蓑毛,翅有梢。”从例句可见,该词用为动物眼眶,且之后也罕见于历代文献中。 “目围”出现较早,但在出现之初并非表眼眶之义。以“目围”指称眼眶的用例最早见于《旧唐书》卷五十一:“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故亦包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目围”一词总体在著作中的出现次数较低。
汉代辞书《说文解字》中已经收录了“矔”和“眮”,对之的训释是“矔,目多精也”,“眮,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可见“矔”与“眮”在汉代时期并没有眼眶之义。《方言》和《玉篇》也收录了二词,但都将二词释作“瞋目”“顾视”之义。直到宋代辞书《类篇》才将“矔”训为“逵员切,目眶”,就是说“矔”到宋代才具有眼眶之义,但该义不见于历代文献著作中。“眮”是在《广韵》里才出现眼眶义,即“眮,目眶。”,但与“矔”一样,二词的眼眶义都无文献例证。因此我们今天只知有其词,而不能作深入了解。
我们认为,“目眦”是先秦两汉时期指称眼眶的最主要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该时期;眼眦、目眶和眼眶都是该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用以指称眼眶的名称,因此,我们有必要列表比较一下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
从上表中指称眼眶的这些名称出现的次数可见,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目眦”一词在指称眼眶的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目眶”“眼眶”等词则在稳步发展中。
3 近古时期
这一时期新出现指称眼眶的词有2个:眼膛和眼圈。
3.1 眼膛
“眼膛” 最早出现在明清小说《英烈传》第七十八回:“又到元世祖位前,只见面貌之间,忽成惨色,眼膛边若泪痕两条,直垂至腮。太祖笑道:世祖,你好痴也!”总的来说,“眼膛”一词的用例较少。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眼膛”一词,并指出“眼膛”与“眼堂”是同一个词,表示“眼圈、眼眶”,都属于西南官话和吴语。“眼膛”出现较晚,也不常见。郭沫若著作中见一例,《革命春秋》十六:“铁罗尼的眼膛分外黑,眼仁充着血,向我微笑。”
3.2 眼圈
“眼圈”一词亦大致出现于明清之间,其用例主要见于清代文献著作中。该词尽管出现较晚,但发展很快,例如:
1) 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2) 只见他不容再问,便长吁了口气,眼圈儿一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3) 我是他的妾,只好算半个伦。谁知道现在,连半个伦都保不住呢!说着眼圈儿都红了。(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
用例中的“眼圈”都指称眼眶,尽管该词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我们列表统计一下元明清时期指称眼眶的名称的出现频率,看其使用状况。
从该表数据可见,元明清时期文献中,以“目眦”指称眼眶的用例极少,“目眶”一词的出现频率也呈递减的趋势,而“眼圈”则称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指称眼眶的名称占主导地位的是“眼眶”一词。
4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没有出现指称眼眶的新名称,都沿用了古代已有的这些名称。我们列表统计一下指称眼眶的主要名称的使用频率,以找出这些名称的使用状况。
从上表数据可见,近现代时期指称眼眶的名称占主导地位的是“眼眶”一词,同时清代出现的“眼圈”一词发展较快,在文献著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出现的“目眦”一词在该时期使用频率极低,基本为“眼眶”“眼圈”等名称取代了。
参考文献:
[1] 丁度.集韵[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 董志翘.中古近代汉语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 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7]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全8册),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8] 黄碧蓉 .人体词语语义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11] 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12]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13] 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 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15] 李慧贤.“眼”与“目”的词义演变[J].汉字文化,2008(5).
[16] 楊明.谈“目”及从“目”诸字形义的演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7] 尹戴忠.“目”“眼”“眼睛”历时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2).
【通联编辑:李雅琪】
關键词:眦;目匡;眼眶;历时演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408-02
1 上古时期
1.1 眦、目眦
“眦”是最早指称眼眶的名称之一。在先秦时期的用例有如:
1) 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蛟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蛟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列子·汤问》第五)
2)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3)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到了两汉时期,“眦”发展迅速,使用频率增高,在继续表示眼眶的同时,又与“目”组合产生了“目眦”一词,亦指称眼眶。例如:“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汉代辞书《急就篇》中已经有“目眦”一词,如“目眦伤赤也”;《释名》里也出现过“目眦”一词,例如“目眦伤赤曰?,?,末也。创在目两末也。”这说明到了汉代时期,“目眦”也成了一个为人们熟悉的词,甚至是指称眼眶的主要名称之一。这个时期,“眦”一般已经很少单独使用指称眼眶了,而是与其他语素一起组合成词表义,如“目眦”“睚眦”等。因此,我们认为,两汉时期 “目眦”一词已逐渐代替“眦”来指称眼眶了。
1.2 目匡、眼匡、眶
指称眼眶的“目匡”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陷。”汉代《说文解字》:“眥,目匡也”。“目匡”在《释名》里共出现2次,“眸子明而不正曰通视,言通达目匡一方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尽管汉代辞书中已经使用了该词,但“目匡”在当时文献中的出现频率较低。
与“目匡”一样作为眼眶的名称的“眼匡”一词出现于汉代,最早见于《释名》卷二:“睫,插接也。插于眼匡而相接也。”但“眼匡”亦罕见于该时期文献之中。
指称眼眶的名称“眶”出现较早,最早见于《列子》卷四中,且有2例,“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和“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然而其后两汉时期“眶”发展较为缓慢,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低。
我们认为,先秦时期,指称眼眶时,“眦”占主导地位;到了两汉时期,“目眦”则已成为指称眼眶的主要名称。
2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出现了很多指称眼眶的名称,主要有:眼眦、目眶、眼眶、眼缘、目围、矔以及眮等。
2.1 眼眦
“眼眦”一词最早见于郭璞的《尔雅注》中:“牛黒眦牰。注:眼眦黒”。但例句中“眼眦”的主体是动物。之后,“眼眦”才逐渐用以指称人的眼眶的。这些用例多见于隋唐时期的医学典籍。例如:
1) 肝热不止冲眼,眼眦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方》)
2) 收取铜器上脂烟,傅眼眦疮上。(唐·王焘《外台秘要方·目赤痛方》)
3) 用四十九重纸封,一日去一重,去尽,然后用一黍米大点眼眦中,极效。(唐·王焘《外台秘要方·目赤痛方》)
以上三例中的“眼眦”便是表示眼眶。这一时期,“眼眦”在文献中的用例较多。
2.2 目眶、眼眶
魏晋南北朝时期,“眶”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但在指称眼眶时,多与其他语素组合成双音节表示,比如“目眶”。 “目眶”最早见于晋代医学文献,《针灸甲乙经》卷八“目眶陷真藏脉,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死。”显然,该例子是引自《黄帝内经》,只是《黄帝内经》中的“目匡” 已经变成了“目眶”。 “目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文献里的用例有如:
1) 病人阴阳绝竭,目眶陷者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2) 目眶痛,发落,诊其脉数而散者,失精脉也。(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虚劳病诸候下》)
3) 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中烦懊。(唐·王焘《外台祕要方·溪毒方》)
以上都是指称眼眶的“目眶”一词的用例。
南朝梁时的辞书《玉篇》已经收有“眶”一词,并训释为“眼眶也”,这说明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指称眼眶这个部位的词“眼眶”。指称眼眶的“眼眶”一词在该时期著作中的用例有如:
瞳子前后肉不满,皆凶恶。若旋毛眼眶上,寿四十年;值眶骨中,三十年;值中眶下,十八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
1) 若眼眶青黑,捣生萝蔔护贴。(唐·孙思邈《銀海精微·卷上》)
2) 腹胀头痛,眼眶疼,先有癖实不消。(唐·王焘《外台祕要方·乳石发动热气上冲诸形候解压方》)
3) 疹才出,急用以涂面,从耳前眼眶边厚涂之,以防疮子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
“眼眶”在这一时期的用例较多。
2.3 眼缘、目围、矔、眮
表眼眶之义的“眼缘”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著作,如《图画见闻志·卷一》:“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自嘴喙口脸眼縁,丛林脑毛,披蓑毛,翅有梢。”从例句可见,该词用为动物眼眶,且之后也罕见于历代文献中。 “目围”出现较早,但在出现之初并非表眼眶之义。以“目围”指称眼眶的用例最早见于《旧唐书》卷五十一:“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故亦包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目围”一词总体在著作中的出现次数较低。
汉代辞书《说文解字》中已经收录了“矔”和“眮”,对之的训释是“矔,目多精也”,“眮,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可见“矔”与“眮”在汉代时期并没有眼眶之义。《方言》和《玉篇》也收录了二词,但都将二词释作“瞋目”“顾视”之义。直到宋代辞书《类篇》才将“矔”训为“逵员切,目眶”,就是说“矔”到宋代才具有眼眶之义,但该义不见于历代文献著作中。“眮”是在《广韵》里才出现眼眶义,即“眮,目眶。”,但与“矔”一样,二词的眼眶义都无文献例证。因此我们今天只知有其词,而不能作深入了解。
我们认为,“目眦”是先秦两汉时期指称眼眶的最主要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该时期;眼眦、目眶和眼眶都是该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用以指称眼眶的名称,因此,我们有必要列表比较一下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
从上表中指称眼眶的这些名称出现的次数可见,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目眦”一词在指称眼眶的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目眶”“眼眶”等词则在稳步发展中。
3 近古时期
这一时期新出现指称眼眶的词有2个:眼膛和眼圈。
3.1 眼膛
“眼膛” 最早出现在明清小说《英烈传》第七十八回:“又到元世祖位前,只见面貌之间,忽成惨色,眼膛边若泪痕两条,直垂至腮。太祖笑道:世祖,你好痴也!”总的来说,“眼膛”一词的用例较少。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眼膛”一词,并指出“眼膛”与“眼堂”是同一个词,表示“眼圈、眼眶”,都属于西南官话和吴语。“眼膛”出现较晚,也不常见。郭沫若著作中见一例,《革命春秋》十六:“铁罗尼的眼膛分外黑,眼仁充着血,向我微笑。”
3.2 眼圈
“眼圈”一词亦大致出现于明清之间,其用例主要见于清代文献著作中。该词尽管出现较晚,但发展很快,例如:
1) 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2) 只见他不容再问,便长吁了口气,眼圈儿一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3) 我是他的妾,只好算半个伦。谁知道现在,连半个伦都保不住呢!说着眼圈儿都红了。(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
用例中的“眼圈”都指称眼眶,尽管该词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我们列表统计一下元明清时期指称眼眶的名称的出现频率,看其使用状况。
从该表数据可见,元明清时期文献中,以“目眦”指称眼眶的用例极少,“目眶”一词的出现频率也呈递减的趋势,而“眼圈”则称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指称眼眶的名称占主导地位的是“眼眶”一词。
4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没有出现指称眼眶的新名称,都沿用了古代已有的这些名称。我们列表统计一下指称眼眶的主要名称的使用频率,以找出这些名称的使用状况。
从上表数据可见,近现代时期指称眼眶的名称占主导地位的是“眼眶”一词,同时清代出现的“眼圈”一词发展较快,在文献著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出现的“目眦”一词在该时期使用频率极低,基本为“眼眶”“眼圈”等名称取代了。
参考文献:
[1] 丁度.集韵[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 董志翘.中古近代汉语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 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7]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全8册),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8] 黄碧蓉 .人体词语语义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11] 李玄玉.汉语人体词语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12]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13] 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 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15] 李慧贤.“眼”与“目”的词义演变[J].汉字文化,2008(5).
[16] 楊明.谈“目”及从“目”诸字形义的演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7] 尹戴忠.“目”“眼”“眼睛”历时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2).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