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是新媒体强势倒逼传统媒体转型的一年。与此同时,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介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为迷茫中的传统媒体提供了变革与重生的机会。广播新媒体化的路径离不开“软件”和“硬件”这两大核心。“硬件”解决广播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的问题;“软件”则是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和服务的专业化。作为广播发展的一种趋势,“社区化”或者称为“社群化”在全国各地被越来越多地实践。然而,新时期下的社区广播绝不同于几十年前的“小喇叭”,无论是运营模式,还是播出内容、交互联动都有着更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社区广播,细分市场,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81-01
一、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
2013年,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广播媒体产业也未能幸免。伴随着经营创收结构和模式的调整,全国广播广告刊例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7%,远低于传统媒体广告6.4%的增幅。
传统广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是,电台的频率是固定的、播出渠道相对单一;广播节目构成程式化,在互联网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广播能为受众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显得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主持人的个人风格。而且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有明显局限,虽然开放了电话、微信、微博等反馈渠道,但单向传播的特点并未彻底改变。此外,广播经营模式总体单一。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目前国内电台的转型,比较多的是集中在“硬件”上。直接将AM/FM上的节目内容搬到互联网和手机上,通过与微信、微博等平台融合,或者推出自己的App应用,拓宽电台的传播渠道,以此希望实现广播的“终端移动化”或“广播的手机媒体化”,
这种形式上的变革,固然给传统广播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如果内容理念上不转变,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如何根据新媒体终端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本人认为,一是内容的个性化,更加注重细分市场;第二就是借鉴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让服务更有针对性。社区广播刚好集中了这两大特性。
二、各地城市电台在社区广播上的探索
“社区广播”并不是什么新词,最早出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特定的年龄层和有特定兴趣的听众层为对象”,以地区性服务为宗旨。在美国,每天收听广播的人数高达71%;在德国,更高达82%。
但在我国,社区广播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往,大街小巷总能传来广播的声音:清早是《新闻与报纸摘要》,到了黄昏就是《全国新闻联播》。然而,这种“小喇叭”覆盖到社区的广播,远非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广播:内容大而广之,贴近性、服务性差。在资讯相对匮乏的年代,尚有存在的价值,而如今早已化作一个时代的记忆。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电台开始重新审视社区广播的价值,挖掘细分市场。以北京电台为例,开办了FM107.3 “城市服务管理广播”,不仅节目内容上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还建立了社区基层联系点;节目录制也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
除了做实社区服务功能,探索广播的应急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虽然目前国内城市电台开设应急广播的基本都还是交通频率,但面向社区、突出服务性的特点已经初显。在社区广播的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的情况下,选择覆盖人群较广的交通频率被看作是最适宜的渠道。
如何让社区“应急广播”真能应急?在这方面北京继续走在前列,已有多个社区完成了应急广播系统发放、安装。遇到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地震、火灾,居委会可远程强制启动居民家中广播通告相关信息。
总的来看,不论是像北京电台那样以城市电台的姿态成立了社区广播,还是在地方交通台基础上赋予的应急功能,更强调内容的贴近性、细分化和服务的有效性、针对性,已经成为共识,但社区广播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广播的发展趋势
社区广播具有服务范围明确、易于细分听众群体、易于吸引听众参与等优势,覆盖范围既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局限在一个城市内的某个区域。在新媒体大潮席卷当下的背景下,重提“社区广播”,不可能回到以前读着生硬的稿子、播报几条社区资讯的年代了。从运营方式、媒介手段、节目内容上,都应该有着新的诠释。
1、运营模式:
1)与园区或居民区合作。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广东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产业园区众多而且规模都比较大,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社区,园区内集中了几十家企业、上万名员工。这个群体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有了极大的相似点,所谓的“产业社区广播”也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单靠园区自身去打造符合受众喜好的个性化电台,显然有点脱离实际;而以一个城市电台的身份,去全权运营某个产业社区广播,也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探索一种怎样的合作模式,就是问题的关键。当中包括前期的人力、设备投入,以及投用后的日常运作、广告利益分成等。
而居民社区广播,同样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家门口修路到什么时候?附近的超市有什么货品在打折促销?新开了哪家餐馆,有什么特色菜?门口有无堵车,怎样走最近?这些看似很琐碎但又事关居民生活的信息,在传统的电台上是很难一一关注到的。除了口耳相传、qq群之外,以互动性、服务性为宗旨的社区广播也是一种选择。不过,管理这样的居民广播,同样面临着如何运营的问题。
2)网络社区广播。
同现实中的产业社区、居民社区不同,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往往是以兴趣爱好聚集了一群听众,更强调节目的个性化和交互性。蜻蜓FM、优听radio、酷狗fm……无一不是这样。既然网络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由电台主办的社区网络电台,同样可以赢得一席之地,而且还更有优势:专业主持人的节目、信息的权威发布,同时打破了时间、空间,将广播从业人员、听众、网友连接在一起。
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电台开始了这一探索。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菠萝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菠萝蜜”在创建自己的菠萝台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创建“一台听天下”的网络电台,将实时广播与广播回放进行混排。并可随时评论和分享。
2、节目内容:
既然是新媒体浪潮下的社区广播,就不能再是机械地摘抄报纸上的信息,而是更突出个性化和参与性。节目中,更强调主持人的观点、社区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反馈,而是应该上升到参与社区公共决策的层面。事关社区的大小事,社区居民不只是被动的收听者,还要是参与者。这个意义上的社区广播,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3、媒介手段: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传播介质,以往在社区里面架上几台扩音器就可以传播了,现今这个时代显然已经不再使用。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社区广播应该紧密围绕手机“做文章”。不只是推出几个APP或是推送到网络微电台那么简单,而是在节目编排、播放等功能上更加人性化,适合手机收听的习惯。
结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人应该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与其独善其身,不如主动探索创新,在不断融入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正如BBC前新媒体技术部总监海菲尔德所说的,所有数字内容和服务的提供,都将紧密围绕分享(Share)、导航(Find)和点播(Play)展开。这三大主题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即受众的高度参与性。
社区广播在欧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如何发掘社区广播的内涵和价值,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有意愿、有渠道去参与,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佛山电台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媒介融合与广播发展的机会》,《中国广播》2009年第12期,第16页。
2、唐荦:《BBC的新媒体战略》,《视听界》,2011年第2期。
[关键词]新媒体,社区广播,细分市场,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81-01
一、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
2013年,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广播媒体产业也未能幸免。伴随着经营创收结构和模式的调整,全国广播广告刊例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7%,远低于传统媒体广告6.4%的增幅。
传统广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是,电台的频率是固定的、播出渠道相对单一;广播节目构成程式化,在互联网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广播能为受众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显得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主持人的个人风格。而且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有明显局限,虽然开放了电话、微信、微博等反馈渠道,但单向传播的特点并未彻底改变。此外,广播经营模式总体单一。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目前国内电台的转型,比较多的是集中在“硬件”上。直接将AM/FM上的节目内容搬到互联网和手机上,通过与微信、微博等平台融合,或者推出自己的App应用,拓宽电台的传播渠道,以此希望实现广播的“终端移动化”或“广播的手机媒体化”,
这种形式上的变革,固然给传统广播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如果内容理念上不转变,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如何根据新媒体终端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本人认为,一是内容的个性化,更加注重细分市场;第二就是借鉴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让服务更有针对性。社区广播刚好集中了这两大特性。
二、各地城市电台在社区广播上的探索
“社区广播”并不是什么新词,最早出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特定的年龄层和有特定兴趣的听众层为对象”,以地区性服务为宗旨。在美国,每天收听广播的人数高达71%;在德国,更高达82%。
但在我国,社区广播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往,大街小巷总能传来广播的声音:清早是《新闻与报纸摘要》,到了黄昏就是《全国新闻联播》。然而,这种“小喇叭”覆盖到社区的广播,远非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广播:内容大而广之,贴近性、服务性差。在资讯相对匮乏的年代,尚有存在的价值,而如今早已化作一个时代的记忆。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电台开始重新审视社区广播的价值,挖掘细分市场。以北京电台为例,开办了FM107.3 “城市服务管理广播”,不仅节目内容上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还建立了社区基层联系点;节目录制也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
除了做实社区服务功能,探索广播的应急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虽然目前国内城市电台开设应急广播的基本都还是交通频率,但面向社区、突出服务性的特点已经初显。在社区广播的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的情况下,选择覆盖人群较广的交通频率被看作是最适宜的渠道。
如何让社区“应急广播”真能应急?在这方面北京继续走在前列,已有多个社区完成了应急广播系统发放、安装。遇到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地震、火灾,居委会可远程强制启动居民家中广播通告相关信息。
总的来看,不论是像北京电台那样以城市电台的姿态成立了社区广播,还是在地方交通台基础上赋予的应急功能,更强调内容的贴近性、细分化和服务的有效性、针对性,已经成为共识,但社区广播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广播的发展趋势
社区广播具有服务范围明确、易于细分听众群体、易于吸引听众参与等优势,覆盖范围既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局限在一个城市内的某个区域。在新媒体大潮席卷当下的背景下,重提“社区广播”,不可能回到以前读着生硬的稿子、播报几条社区资讯的年代了。从运营方式、媒介手段、节目内容上,都应该有着新的诠释。
1、运营模式:
1)与园区或居民区合作。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广东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产业园区众多而且规模都比较大,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社区,园区内集中了几十家企业、上万名员工。这个群体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有了极大的相似点,所谓的“产业社区广播”也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单靠园区自身去打造符合受众喜好的个性化电台,显然有点脱离实际;而以一个城市电台的身份,去全权运营某个产业社区广播,也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探索一种怎样的合作模式,就是问题的关键。当中包括前期的人力、设备投入,以及投用后的日常运作、广告利益分成等。
而居民社区广播,同样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家门口修路到什么时候?附近的超市有什么货品在打折促销?新开了哪家餐馆,有什么特色菜?门口有无堵车,怎样走最近?这些看似很琐碎但又事关居民生活的信息,在传统的电台上是很难一一关注到的。除了口耳相传、qq群之外,以互动性、服务性为宗旨的社区广播也是一种选择。不过,管理这样的居民广播,同样面临着如何运营的问题。
2)网络社区广播。
同现实中的产业社区、居民社区不同,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往往是以兴趣爱好聚集了一群听众,更强调节目的个性化和交互性。蜻蜓FM、优听radio、酷狗fm……无一不是这样。既然网络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由电台主办的社区网络电台,同样可以赢得一席之地,而且还更有优势:专业主持人的节目、信息的权威发布,同时打破了时间、空间,将广播从业人员、听众、网友连接在一起。
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电台开始了这一探索。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菠萝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菠萝蜜”在创建自己的菠萝台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创建“一台听天下”的网络电台,将实时广播与广播回放进行混排。并可随时评论和分享。
2、节目内容:
既然是新媒体浪潮下的社区广播,就不能再是机械地摘抄报纸上的信息,而是更突出个性化和参与性。节目中,更强调主持人的观点、社区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反馈,而是应该上升到参与社区公共决策的层面。事关社区的大小事,社区居民不只是被动的收听者,还要是参与者。这个意义上的社区广播,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3、媒介手段: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传播介质,以往在社区里面架上几台扩音器就可以传播了,现今这个时代显然已经不再使用。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社区广播应该紧密围绕手机“做文章”。不只是推出几个APP或是推送到网络微电台那么简单,而是在节目编排、播放等功能上更加人性化,适合手机收听的习惯。
结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人应该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与其独善其身,不如主动探索创新,在不断融入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正如BBC前新媒体技术部总监海菲尔德所说的,所有数字内容和服务的提供,都将紧密围绕分享(Share)、导航(Find)和点播(Play)展开。这三大主题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即受众的高度参与性。
社区广播在欧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如何发掘社区广播的内涵和价值,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有意愿、有渠道去参与,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佛山电台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媒介融合与广播发展的机会》,《中国广播》2009年第12期,第16页。
2、唐荦:《BBC的新媒体战略》,《视听界》,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