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还没有开学,我已经忙碌着到新接班的孩子们家中访问。
那时候小敏的名字还是一个符号。敲开她的家门,人还没见到就听到清脆悦耳的应声:“来了——”面前出现一个比我矮半个头的女孩:一头清新的短发,瓜子脸,眼睛笑得弯弯的,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好漂亮的女孩!这是小敏给我的第一印象。
小敏的家不大,摆设却别出心裁:客厅的左边是餐厅,餐桌上摆着袖珍的小鱼缸,鱼缸里还养着几株绿萝;客厅到厨房的转角有几盏颜色各异的小吊灯;不大的客厅一侧摆放着一台钢琴。小敏的房间,墙上错落地挂了几幅她给某个儿童品牌服饰拍广告的照片。
等坐下来,小敏给我递上一杯暖暖的清茶。我跟小敏的父母了解了她的学习生活,真切地感受到一家三口的日子甜蜜而温馨。“小敏是生活的宠儿。”我不禁这样想。可人生的道路真能如此一帆风顺吗?
六年级下学期开学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小敏的校服总是很脏——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校服就像几天没有洗过一样,与两年前我见到的那个拍摄童装广告的女孩截然不同。有一天我发现小敏不但衣服脏,而且连头发都不梳理了,就实在忍不住了,我还是在放学后找小敏谈心,暗示她注意仪表。开始小敏还是像以往那样眨着水灵灵的眼睛用欢快的语调告诉我:妈妈和她搬到了学校附近。慢慢地,小敏说话有点犹豫,怯生生的,我逐渐听明白了:她的父母刚离婚了。
现实是残酷的,绝不像小说写的那样凄美。小敏妈妈的形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么柔弱的女性、如何带着一个小女孩生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我希望小敏还是生活的宠儿,决定再次家访。这次家访是来到了妈妈和她租住的房子。
和小敏妈妈的促膝交谈中,我听到了一个委婉的故事:小敏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一周或半个月才回家一趟,虽然他是个爱家、爱女儿的男人,但小敏妈妈还是无法忍受。尽管离婚是她提出来的,但她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忽略了对小敏的照顾。
我忽而觉得前方有无数个未知数,其实每个家庭的成长都不容易。面前的小敏妈妈比我想像中要坚强得多,我们交流了很多,我答应她我在学校会更关注小敏。
回到学校,我还联系了小敏的爸爸。小敏爸爸答应每周或隔周见小敏,一定会让她感觉到父爱依旧。
平时,小敏喜欢在周记里和我交谈。在周记里,我不时分享她的喜悦:爸爸带她到大夫山踩自行车;妈妈与阿姨给她过生日;星期天与同学开展“以琴会友”活动等等。在周记里,我也常常分担她的苦恼。每一次批阅她的周记,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过于小心翼翼,生怕触动一个有裂缝的透明玻璃杯、一不小心它就会变成碎片。因为小敏告诉过我:“谢老师,我最盼望发下周记本的时刻,盼望看到您那几行红笔字。”
堂上我欣赏小敏的发言,课间我有意无意与她聊天,鼓励同学们和她交朋友。有一天逛新华书店,我特意为小敏买了本《秘密花园》,我告诉她,希望她像玛丽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地生活、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访并不只局限于到学生家里了,电话访、作业登记簿留言、校讯通发信息、约见等都成了家访的代名词。我常常用校讯通与小敏的家长联系,这样,小敏在学校的情绪变化、成绩起落家长都能及时了解,以便家长及时处理问题或在家里作必要的辅导。
一个周四的下午放学后,小敏不小心在学校门口摔倒了,膝盖附近一道深深的口子血流不止。我闻讯赶来后马上边安慰她边帮她止血,随即拨通她妈妈的电话。我原想立即带小敏到学校附近的卫生院,小敏妈妈急切地说:等我,很快就到。小敏很乖巧,等待家长的过程忍着疼痛不吭一声。不一会儿,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爸妈都赶到了学校。他们察看了小敏的伤口,经过慎重的商量,一致决定到大医院的美容科缝针。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想:小敏还是那个幸福的小敏。
期末,小敏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她恢复了自信,学习成绩就像上学期那么优秀。她身上的校服犹如新买的那样光亮,不管遇到哪个老师同学,都露出灿烂的笑容。毕业前,小敏也送过我一两样小玩意,我们还在微博里互粉。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没有细心发现小敏的校服脏,就没有那次的家访,没有走进小敏心中的秘密花园,就不能轻易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如果当初我只简单粗暴地命令她“回家把衣服洗干净再来上学”,也许那件校服洗了两年还没有洗干净。家访不仅重要,而且有神奇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走进孩子的家,能设身处地、更直接地给予孩子帮助。也许孩子自己最终也能从迷宫走出来,但有了明确的指引,缩短了孩子自己探索的时间。
我庆幸,我的家访给孩子点亮了一盏灯,给孩子指引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我庆幸,我的家访给了一位妈妈扶持,给了她无形的力量和勇气;我庆幸,我的家访给了一个家庭鼓励,看似微不足道,却也不可缺少。
有一次在地下铁重逢小敏,已经读高一的她长得比我还高了。我问起她的近况,她露出了经典的笑容——眼睛笑得弯弯的、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她用我当年勉励她的话回答我:“谁也没有错,只是彼此的航向不一样。我一直在努力向前!”
孩子,你逐渐长大了,长辈也有他们自己的难处,荒芜需要自己打理,学会自己成长,愿你心中的秘密花园永远盛开灿烂的花朵。
那时候小敏的名字还是一个符号。敲开她的家门,人还没见到就听到清脆悦耳的应声:“来了——”面前出现一个比我矮半个头的女孩:一头清新的短发,瓜子脸,眼睛笑得弯弯的,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好漂亮的女孩!这是小敏给我的第一印象。
小敏的家不大,摆设却别出心裁:客厅的左边是餐厅,餐桌上摆着袖珍的小鱼缸,鱼缸里还养着几株绿萝;客厅到厨房的转角有几盏颜色各异的小吊灯;不大的客厅一侧摆放着一台钢琴。小敏的房间,墙上错落地挂了几幅她给某个儿童品牌服饰拍广告的照片。
等坐下来,小敏给我递上一杯暖暖的清茶。我跟小敏的父母了解了她的学习生活,真切地感受到一家三口的日子甜蜜而温馨。“小敏是生活的宠儿。”我不禁这样想。可人生的道路真能如此一帆风顺吗?
六年级下学期开学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小敏的校服总是很脏——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校服就像几天没有洗过一样,与两年前我见到的那个拍摄童装广告的女孩截然不同。有一天我发现小敏不但衣服脏,而且连头发都不梳理了,就实在忍不住了,我还是在放学后找小敏谈心,暗示她注意仪表。开始小敏还是像以往那样眨着水灵灵的眼睛用欢快的语调告诉我:妈妈和她搬到了学校附近。慢慢地,小敏说话有点犹豫,怯生生的,我逐渐听明白了:她的父母刚离婚了。
现实是残酷的,绝不像小说写的那样凄美。小敏妈妈的形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么柔弱的女性、如何带着一个小女孩生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我希望小敏还是生活的宠儿,决定再次家访。这次家访是来到了妈妈和她租住的房子。
和小敏妈妈的促膝交谈中,我听到了一个委婉的故事:小敏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一周或半个月才回家一趟,虽然他是个爱家、爱女儿的男人,但小敏妈妈还是无法忍受。尽管离婚是她提出来的,但她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忽略了对小敏的照顾。
我忽而觉得前方有无数个未知数,其实每个家庭的成长都不容易。面前的小敏妈妈比我想像中要坚强得多,我们交流了很多,我答应她我在学校会更关注小敏。
回到学校,我还联系了小敏的爸爸。小敏爸爸答应每周或隔周见小敏,一定会让她感觉到父爱依旧。
平时,小敏喜欢在周记里和我交谈。在周记里,我不时分享她的喜悦:爸爸带她到大夫山踩自行车;妈妈与阿姨给她过生日;星期天与同学开展“以琴会友”活动等等。在周记里,我也常常分担她的苦恼。每一次批阅她的周记,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过于小心翼翼,生怕触动一个有裂缝的透明玻璃杯、一不小心它就会变成碎片。因为小敏告诉过我:“谢老师,我最盼望发下周记本的时刻,盼望看到您那几行红笔字。”
堂上我欣赏小敏的发言,课间我有意无意与她聊天,鼓励同学们和她交朋友。有一天逛新华书店,我特意为小敏买了本《秘密花园》,我告诉她,希望她像玛丽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强地生活、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访并不只局限于到学生家里了,电话访、作业登记簿留言、校讯通发信息、约见等都成了家访的代名词。我常常用校讯通与小敏的家长联系,这样,小敏在学校的情绪变化、成绩起落家长都能及时了解,以便家长及时处理问题或在家里作必要的辅导。
一个周四的下午放学后,小敏不小心在学校门口摔倒了,膝盖附近一道深深的口子血流不止。我闻讯赶来后马上边安慰她边帮她止血,随即拨通她妈妈的电话。我原想立即带小敏到学校附近的卫生院,小敏妈妈急切地说:等我,很快就到。小敏很乖巧,等待家长的过程忍着疼痛不吭一声。不一会儿,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爸妈都赶到了学校。他们察看了小敏的伤口,经过慎重的商量,一致决定到大医院的美容科缝针。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想:小敏还是那个幸福的小敏。
期末,小敏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她恢复了自信,学习成绩就像上学期那么优秀。她身上的校服犹如新买的那样光亮,不管遇到哪个老师同学,都露出灿烂的笑容。毕业前,小敏也送过我一两样小玩意,我们还在微博里互粉。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没有细心发现小敏的校服脏,就没有那次的家访,没有走进小敏心中的秘密花园,就不能轻易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如果当初我只简单粗暴地命令她“回家把衣服洗干净再来上学”,也许那件校服洗了两年还没有洗干净。家访不仅重要,而且有神奇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走进孩子的家,能设身处地、更直接地给予孩子帮助。也许孩子自己最终也能从迷宫走出来,但有了明确的指引,缩短了孩子自己探索的时间。
我庆幸,我的家访给孩子点亮了一盏灯,给孩子指引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我庆幸,我的家访给了一位妈妈扶持,给了她无形的力量和勇气;我庆幸,我的家访给了一个家庭鼓励,看似微不足道,却也不可缺少。
有一次在地下铁重逢小敏,已经读高一的她长得比我还高了。我问起她的近况,她露出了经典的笑容——眼睛笑得弯弯的、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她用我当年勉励她的话回答我:“谁也没有错,只是彼此的航向不一样。我一直在努力向前!”
孩子,你逐渐长大了,长辈也有他们自己的难处,荒芜需要自己打理,学会自己成长,愿你心中的秘密花园永远盛开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