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构成
  根据我国新刑法第30条的规定,可以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其中既包括法人组织,也包括非法人组织,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异议。但是,单位犯罪究竟是一个犯罪主体还是两个犯罪主体,已代替单位(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成为我国刑法学界争论的热点,目前仍未能形成共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两个主体论
  两个主体论认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应当是单位和单位中的自然人双重主体。所提出的理由如下:
  (1)犯罪构成是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基础,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是由四大要件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犯罪都不能成立,刑事责任也不能产生。如果否定单位中的自然人是单位犯罪的主体,则对单位中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就有违反犯罪构成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单位犯罪中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丧失了理论依据。
  (2)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取的主要是双罚制的原则,即对于单位犯罪,不仅要处罚犯罪的单位,而且还要处罚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位犯罪受刑主体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其犯罪主体也必然是双重的。
  2、一个主体论
  一个主体论认为,单位犯罪只有一个犯罪主体——单位。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认为:单位和单位有关人员在单位犯罪中融为一体,结合成为一个犯罪主体——单位,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犯罪主体是由单位和作为单位构成要素的有关人员彼此异质的两部分组成的一个复合体。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两个部分在单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关系,而是彼此融合和互为表里的关系,即单位中的自然人把犯罪单位化,而单位则通过有关的自然人实施犯罪。[1]支持以上一个主体论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假如真的如“两个主体论”者所说,单位犯罪有两个主体,那么两个主体之间即单位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如认为两者是共同犯罪关系,则单位与自然人各自具备独立的主体资格,那么在单位犯罪中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关责任人不止一人的情况下,单位犯罪的主体就超过了两个,变成三个、四个或更多。反之,如认为单位与自然人不是共同犯罪,从理论上讲,即非共同犯罪,就不应在同一犯罪中存在两个犯罪主体。
  笔者赞同上述“一个主体论”,鉴于单位犯罪是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一种新型犯罪,我们在对它进行研究时,就不能因循套用过去自然人犯罪的既定理论模式。“一个主体论”提出了单位犯罪主体构成的一种新思路,在单位犯罪概念一章,笔者引用这一理论,并将其总结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复合性”,认为它是单位犯罪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此拟作进一步的探讨。
  单位犯罪主体的复合性表明,单位和有关自然人结合成为一个犯罪主体,这一犯罪主体是不可分割的,组成单位犯罪的两个部分在单位犯罪中是彼此融合和互为表里的关系,单位中的自然人把犯罪单位化,而单位则通过有关的自然人实施犯罪。具体分析这一过程,首先,是作为单位成员的特定自然人的决定或决策通过一定的方式上升为单位的意志,其次,在该单位意志的支配下,作为单位成员的自然人做出特定行为。经上述过程,自然人的决策已不再是其个人意志,而是单位整体意志;自然人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的行为也不再是其个人的行为,而是单位行为,由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人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整体行为,就构成了单位犯罪。可见,单位和有关自然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危害社会的,只能是一个犯罪主体。在单位犯罪的情况下,犯罪是一个,犯罪主体也是一个。
  (二)对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的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上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才能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1、合法性
  即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合法存在的组织。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单位必须依法设立。非法成立的组织犯罪一般属于共同犯罪(主要是集团共同犯罪),而不是单位犯罪。二是单位必须合法存在。合法性特征排除单位在经合法批准成立之前,或者在依法撤销、解散之后,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以单位犯罪论处。
  2、组织性
  即单位必须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组织。任何单位,无论其规模大小,只要是经过批准而设立就必然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形式,可以说组织性是合法性的必然结果。
  3、独立性
  即单位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组织。一个组织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独立地承担刑事责任,就不可能成为单位的主体。
  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若干问题
  (一)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分支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是指单位内部的职能部门,如机关的科室、企业内部的车间等。单位的分支机构则包括公司的分公司、银行分支机构、大学的分院等等。它们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我国刑法尚无明文规定,理论界争议颇大。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机构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不具备形式上的独立性。在此,笔者需要指明,前文阐述的单位犯罪主体特征之一,单位的独立性,专指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独立性,不包括单位形式上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只要是依法成立、合法存在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够独立承担刑事责任,就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而不要求其在形式上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而判断单位能否独立承担刑事责任,在于其有无独立的财产与经费,有无独立的行为能力。
  (二)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私营企业是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对私营企业能否为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由于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也一度众说纷纭。持否定说者认为,私营企业代表的是私营企业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5月9日公布的《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规定了“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一司法解释已经明确私有公司、私有企业属于个人。[2]持肯定说者强调,将私营企业犯罪视作个人犯罪,不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不符合设立单位犯罪的立法目的。只要私营企业的犯罪行为符合单位犯罪的特征,就应以单位犯罪来追究。
  对这一问题的立法不明确,认识不统一,影响到了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案件的认定和处理。为依法惩治单位犯罪活动,最高法1999年6月18日通过的《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条规定:“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该规定,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以具有法人资格为判断标准。根据我国立法和实施,判定一个公司、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关键看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企业,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对其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企业,则不具有法人资格。参照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9月2日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第9条之规定,私营企业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其中私营独资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的公司,“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在私营企业的四种类型中,只有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故对这两种类型的私营企业犯罪依法以单位犯罪论处。对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和私营合伙企业实施的犯罪行为,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解释》第2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業、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这一规定对于上述私营企业,乃至各种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单位犯罪主体资格是一个特别的限制,即如果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质是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或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虽然其具有法人资格,仍然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而应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注释:
  [1]娄云生著:《法人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2]刘玫英:《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认定》,载杨敦先等主编:《新刑法施行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其他文献
刑事审判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具有任务艰巨、组织复杂、安全防范要求高等特点,在警务保障工作中,经常会遇有被告人自伤、自残、脱逃和旁听人员哄闹法庭、扰乱法庭秩序,甚至袭击工作人员等危及司法安全的突发事件。  因此探讨出一套维护刑事审判秩序,警卫法庭安全,保障审判人员、公诉人、辩护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身安全,预防、制止妨碍刑事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有效快速处置危害刑事审判工作安全、
期刊
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履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作为单位内部枢纽、对外窗口和领导左右手的办公室虽然不直接参与办案,却与实现各项检察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集机关管理、宣传、机要和部分文秘等工作职能于一体的综合部门。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做好新时期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的主要途径,浅谈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努力提高决策参谋能力  发挥好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参
期刊
2010年6月30日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公诉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强调“注重公诉职能的延伸和内涵的深化,不能仅仅满足于依法办理案件,坚持把化解矛盾纠纷贯穿于公诉工作始终,努力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由于公诉工作是检察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检察机关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而公诉环节在检察机关所参与的刑事诉讼各环节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公诉部
期刊
摘要:侵权行为,系指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侵权行为是否成立,应视其构成要件是否充分,对于侵权行为须具备几个构成要件的观点争论甚多。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并且分歧较大的则是违法性之于侵权责任的构成问题,即违法性是否为侵权行为的独立构成要件,同时它又将与过错的关系如何协调?对于此问题,下面本文将试图从 “违法性”和“过错”的概念、判断标准等几个方面入手解析,以期对该问题进行较合理的解释。  关
期刊
档案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全部活动的原始记录,是记载检察机关全面发展的重要文献,对提高检察机关工作效率,维护检察历史真实面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档案工作适应检察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检察机关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档案工作的重心,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期刊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活动。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所作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如何使检察工作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创新发展、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是每个检察人员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一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工作目标是推动工作上台阶的前提  工作目标是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使得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得到了外部监督,促进了检察干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质量。但是,由于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正在探索的新制度,属于“新生事物”,凡“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过程,所以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在为人民监督员制度取得喜人效果而欣慰的同时,认真思考了社会舆论中关于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一些典型看法,感到以下几方面是人民监督员制度本身及
期刊
每年夏秋季节是秸秆焚烧的高发期,虽然各级政府明令禁止焚烧秸秆,但秸秆焚烧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交通运输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据滨海县检察院调查统计,2012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因秸秆焚烧引发的交通肇事案件16起,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一、秸秆焚烧引发交通事故的特点  1、从事故发生时段看,主要集中在晚6时至凌晨2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秸秆禁烧的督查力度,一些农户迫于无奈
期刊
当前,我们国家行政执法工作的质效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从“三聚氰胺”、“地沟油”到“瘦肉精”和“染色馒头”,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顽疾,不断地招来公众的质疑与焦虑,行政执法不力引发的问题已经逐步走入公众的视野。因为普遍认为行政执法之所以不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存在“软处理”的偏好,一些本该进入刑事程序的案件却止步于行政处罚关口,造成以罚代刑的现象,当犯罪成本降低至行政处罚标准时,一些不
期刊
摘要:《民事诉讼法》的施行,为检察院民行抗诉提供了更多法定条件,从立法上解决了抗诉案件裁定再审的时限问题,给民行抗诉案件再审工作带来诸多变化,但在实践中也仍有未尽人意的地方。  关键词:民诉;检察;抗诉;实践    《民事诉讼法》自修改后,至今已施行六年有余。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施行,为检察院民行抗诉提供了更多法定条件,从立法上解决了抗诉案件裁定再审的时限问题,给民行抗诉案件再审工作带来诸多变化
期刊